「別人家的玩具更好玩」,孩子無理行為背後,是其安全感獲取規則

淅爸育兒記 發佈 2019-12-31T09:43:02+00:00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淅爸寄語:唯有讓孩子學會走出自戀、正確面對生活,才能讓孩子不熊。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經,歡迎關注

還有二十來天就過春節了,家長們少不了帶孩子到處去串門,本來是一件高高興興地事情,但是總會因為臨走時,孩子得不到別人家的玩具哭鬧而尷尬收場。

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占有別人的物品?如果你單單以為孩子只是不能明確「物權意識」,而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往往會徒勞無功,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欲--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機。

熱衷於占有時,孩子的心理動機--滿足「自戀」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所希望占有的玩具,往往家裡是有類似的甚至是一模一樣的。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多麼在乎這個玩具--拿過手後沒三分鐘就過氣了--他們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意志必須被執行

【0~3歲的心理特點】

0~3歲的孩子有三個明顯的心理特點,這三個心理特點分別是:

  • 全能自戀:即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的,是世界的主宰;
  • 共生:即孩子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共生的;
  • 偏執分裂:即孩子認為自己的意志必須被執行,否則就會用雷霆之力毀滅這個世界;

而0~3歲的孩子,其最主要的心理成長任務就是走出這份「巨嬰式」心理,唯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清晰認知自己的能力,以及正面這個真實世界。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認為自己的意志必須被執行才能有安全感,所以他們會喜歡占有別人家的玩具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世界」的投射】

在0~3歲的孩子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清晰自己與母親已經分離成兩個獨立的個體,但過去父母對他的要求的無條件滿足,讓他們仍未走出「我世界」,即認為他是世界主宰,其他人必須服從他的意志。

這份認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此時期的孩子認為,自己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只要能讓他開心的、感興趣的就是可以納為己有,反之他可以摧毀之。總而言之,他就是那個為所欲為的王。

當他們想占有別人家的玩具的時候,初心是為了占有;但如果家長對他進行了不恰當的教育、訓斥,他的動機就悄然發生改變:從占有玩具,變成了毀滅眼前阻止他的意志執行的人。只不過他的力量有限,方式也有限,其「毀滅方式」不外乎哭鬧或者攻擊父母。

【崩潰?沉迷?】

同時,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反抗是那麼無力的時候,「我世界」就面臨著一次次的崩潰--他發現,自己根本就不是什麼主宰,他也沒什麼能力去主宰一切--他賴以為生的自戀,被現實擊破了。

但如果他們的意志被執行了:別人出於「他只是個孩子」把玩具送給了他,又或者父母也選擇幫助他占有這個玩具,那麼他們的自戀就會被加深--他再一次證明了自己是主宰的「事實」:瞧,你們都必須聽我的!

這就讓父母們陷入兩難的境地:滿足他也不是,拒絕他也不是,到底應該如何是好?

幫助孩子建立「世界規則」

有許多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臭罵孩子一句:「這孩子太沒規矩了!」,這句話,恰恰就是解決方式。

但這份規矩能否被遵守,在於這份規矩是否能被孩子接納,融匯到他的「小世界」裡面,成為他的一部分。

不論是孩子的「小世界」,還是真實存在的大世界,都有其規則的存在,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法律就是人為規則的代表,自然規律就是自然規則的代表,孩子的小世界同樣如此,偏執分離就是孩子的「自然規律」,其特點是隨心所欲地野蠻生長,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的,就是類似於法律的人為規則:

  • 建立規則的基本條件:尊重

那麼小的孩子,需要尊重嗎?是的,他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而不是媽媽身體的一部分,同時媽媽也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

換個角度來看待:你會尊重你的四肢嗎?你會尊重你的腳指頭嗎?我想並不會,但你絕對會尊重你身邊的人,只是現在這個「人」是從你身體「掉下來的一塊肉」。

另一個方面,任何的法律都是建立在尊重人權的基礎上的,給孩子建立他的規則體系同樣如此。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規則就會變成單方面地操控,孩子也就不會聽得進去。

  • 「你可以...」而不是「你不可以...」

幫助此時期的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家長要多用「你可以...」的句式,告訴孩子他能做些什麼,而不是一味地使用「你不可以...」

例如:「待會我們去阿姨家玩,如果你有喜歡的東西,你可以告訴媽媽你喜歡它什麼,然後我們給它拍個照留念一下。」

這樣一來,孩子仍然認為自己是可以主宰自己的意志的,但是行為又能夠受到約束,但請記得,給孩子的「可以」目標應該是明確的,具體的,不含糊的。

例如:「待會阿姨去阿姨家玩,如果你有喜歡的東西,你可以自己玩一會兒」,「一會兒」是多久呢?這就是含糊的地方,孩子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 規則的核心:幫助孩子走出自戀

孩子的這份占有欲,說好聽的叫自戀,實際上就是毫不掩飾的自以為是,無論定何規則,我們最終地目的是幫助孩子走出這份自以為是。

當然,如果我們僅僅是使用:「寶寶你要尊重別人」這樣的話語的話,孩子是不能聽懂地。我們可以用更具體地方式來教會孩子,如何正確面對這個世界:

1.從尊重寶寶的「物權」開始

每次給寶寶買新玩具,都要告訴寶寶:「這是送給你的,好好愛護!」當別人用寶寶的玩具或物品時,要先徵求寶寶的意見,只有經過寶寶的允許才能使用。當寶寶不願意給別人玩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強行拿走,這樣等於告訴寶寶:「可以搶別人的玩具玩!」

當別人家的寶寶來家裡玩,想吃食品、玩玩具的時候,媽媽先要試著和寶寶商量:「給妹妹吃點兒吧。」「給妹妹玩玩好嗎?」只有被尊重的寶寶,才懂得尊重別人。

2.教會寶寶徵詢別人意見

當寶寶去了別人家,對別人家的食品、玩具等有占有慾望的時候,媽媽可以教寶寶先徵詢一下別人的意見。比如,「你問問阿姨,你吃了,他家人夠吃嗎」或「你問問哥哥,讓你玩嗎」。

媽媽這樣引導寶寶,就是要寶寶懂得在交往中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要寶寶思考自己吃了別人還吃嗎、自己玩了別人還玩嗎?而通過什麼渠道了解別人是不是吃、是不是玩呢?那就是通過詢問的方式徵得別人同意。

當寶寶向別人徵求意見的時候,媽媽一定要耐心地教寶寶說:「你要問問小朋友,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如果小朋友同意了,你要說謝謝。」

當小朋友要求玩寶寶的玩具時,媽媽可以說:「讓小朋友玩一下吧,他的玩具也會給你玩的。」如果遇到寶寶實在不願意讓別人玩的物品,媽媽可以說:「如果你真的不願意給小朋友玩,你就要禮貌地說,對不起,我現在要自己玩,不想給你玩。」

這樣引導寶寶,不但認可了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更是告訴寶寶,每個人都可以有禮貌地拒絕他人,他可以,別人也可以。

3.引導寶寶交換

當媽媽引導寶寶向別人徵求意見的時候,如果遭到了對方的拒絕,寶寶一定很不開心。這個時候,媽媽不妨引導寶寶和對方交換。

媽媽可以對寶寶說:「你想玩人家的橡皮泥,那麼就用你的花皮球交換玩吧!」這個時候,寶寶可能會不願意交換,那麼,就接著開導:「你不捨得給人家玩,人家怎麼捨得給你玩呢?」如果對方不願意交換,媽媽可以這樣對寶寶說:「人家不願意交換,你就自己玩自己的吧!」

在引導寶寶與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玩耍的過程中,可以讓寶寶分清哪些是自己的玩具,哪些是小朋友的玩具。寶寶交換著玩完之後,再拿回屬於自己的玩具。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寶寶的物權得到了尊重,而且也讓寶寶學會了分享。

雖然有時候,寶寶對於自己特別鍾愛的玩具不太願意分享和交換,但一次又一次的分享和交換,能夠讓寶寶意識到,分享和交換並不會給自己帶來損失,相反還會得到玩耍其他玩具的機會,這種正向的體驗會不斷地刺激寶寶主動分享和交換。

寶寶與寶寶之間分享玩具或者交換,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寶寶請求對方的同意,寶寶一旦學會了請求對方同意,就表明寶寶認可了對方的物權。這有助於寶寶更全面地看待物權,既尊重他人的物權,也發展自我的物權。

淅爸寄語:唯有讓孩子學會走出自戀、正確面對生活,才能讓孩子不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