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什麼囚禁侄子而厚封外甥?

島主歷史觀 發佈 2020-01-13T10:24:02+00:00

曾經,朱元璋對朱文正和李文忠是同樣的視如己出,而且,朱文正和李文忠都是幫助朱元璋打下天下的開國功臣,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侄子朱文正在軟禁中鬱鬱而終,外甥李文忠卻生前高官厚爵,死後配享太廟。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童年命運十分悲慘,父母雙親以及兄弟姐妹幾乎死絕於元末大饑荒。對於親情,早期的朱元璋是十分欠缺的,唯一在世的親人只有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


朱文正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原名朱重五)的兒子,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曹國長公主(追封)的兒子,這一侄一甥曾是朱元璋的感情寄託,並且都是由朱元璋親自撫養長大的。

(李文忠畫像)


曾經,朱元璋對朱文正和李文忠是同樣的視如己出,而且,朱文正和李文忠都是幫助朱元璋打下天下的開國功臣,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侄子朱文正在軟禁中鬱鬱而終,外甥李文忠卻生前高官厚爵,死後配享太廟。


那麼,朱元璋到底為什麼這樣厚此薄彼呢?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朱文正和李文忠都曾為大明江山的創建立下過赫赫戰功,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以區區四萬人抵禦住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而李文忠在平定江南、征討北元等大戰中居功至偉,僅以戰功論,二人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


二人的命運轉折點不早不晚,恰恰是在朱元璋即將稱帝以前。

(朱文正劇照)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文正被朱元璋軟禁至死,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李文忠被朱元璋加封為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


當然,無論是賞還是罰,必須給出合理理由。朱元璋加封李文忠的理由是他在討伐張士誠之時戰績卓越,而朱元璋軟禁朱文正的理由是他企圖投靠張士誠。


誠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事實,朱文正確實不如李文忠性格謹慎、為人低調,也確實恃功而驕枉顧軍紀,但是他企圖投靠張士誠並非本意,而是被朱元璋逼到走投無路時的無奈之選。


朱元璋費盡心思,安排了這一切,背後的邏輯非常值得探究。

(朱元璋劇照)


要猜透朱元璋的用心,先明確幾個時間點。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公元1336年,朱文正出生;公元1339年,李文忠出生;公元1355年,朱標出生;公元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


也就是說,朱元璋直到28歲才有第一個兒子,朱文正比朱標大19歲,李文忠比朱標大16歲。朱元璋稱王時,朱文正29歲,李文忠26歲,而朱標只有10歲。(註: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俗,均採用虛歲)



對比唐朝,李世民之所以能弒兄逼父,篡奪皇位,不僅因為他是開國皇帝李淵的兒子,更因為他在創建唐朝的過程中積累了戰功和威望。而明朝的情況完全不同,朱元璋雖然有26個兒子,但由於建國前年紀尚幼,沒有一人立有戰功。所以,李淵忌憚的是兒子,而朱元璋忌憚的卻是養子。


按照中國古代的禮教制度,繼嗣與繼統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對於繼承皇位,嗣子與親子有著同樣的地位。即便朱文正和李文忠沒有行過過繼之禮,但在天下人眼中,他們就是朱元璋的養子。

(朱元璋畫像)


一邊是正值盛年、戰功赫赫的養子,另一邊是年幼懵懂、毫無根基的親兒子,朱元璋即便不擔心養子與自己奪權,也要擔心養子與親兒子爭位。這才是朱元璋起了殺心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最終滅了侄子朱文正而留下了外甥李文忠,是因為相對比於李文忠,朱文正的威脅更大。因為,朱文正姓朱。


上文提及,朱文正是朱元璋長兄朱重五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父親朱五四的嫡長孫,這在嫡庶有別、長幼有序的古代,是天然的身份優勢。而這種優勢,在繼統時體現得尤為明顯。


李文忠的情況則要安全得多。首先,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外甥本來就要比侄子遠一層。更重要的是,不同於朱文正的父親早亡,李文忠的父親李貞不僅一直活到了洪武十一年,而且也是大明王朝重要的開國功臣。明朝建立後,李貞官至榮祿大夫、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右柱國,封曹國公。

(李文忠畫像)


李貞健在,是對李文忠最好的保護。其一,朱元璋小時候,親戚都很貧寒,唯有姐夫李貞家還能吃得飽飯,經常接濟朱元璋。朱元璋早年受過李貞的恩惠,畢生對姐夫感恩戴德,對李文忠自然也要格外照顧一些。其二,李貞還活著呢,就意味著李文忠不可能真正過繼給朱元璋,這也讓李文忠失去了合法爭奪儲位的機會。另外,朱元璋需要留著李文忠繼續征討北元殘餘勢力。


不過,有一則史實需要強調,朱元璋早年撫養外甥時,曾將其改名為朱文忠,但在朱元璋稱帝以前,又特意讓朱文忠改回李姓,其用意不言自明。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成為與徐達、李善長齊名的開國功臣。而此時的朱文正,已經死去多年。


綜上,朱文正與李文忠的不同結局,是性格使然,是功過有別,但追根究底是朱元璋趨利避害的有意安排。在朱元璋心中,侄子再親,也比不上兒子親,當侄子的存在可能威脅到兒子的順利繼位,他就必須死。這就是朱元璋的邏輯。


參考資料:《明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