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其實是一個人!一代宗師晚年為何要裝瘋賣傻?晚年太不堪

木子皿 發佈 2020-02-10T11:13:33+00:00

朱耷,明末清初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

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中國畫一代宗師。

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後裔。

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

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

擅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華圖》、《荷花水鳥圖》等。

在家庭的影響下,受過良好的文學、藝術的薰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還能懸腕行書。朱耷從小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讀的是「四書五經」。

少時的朱耷滿腔熱血,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報效國家,但明朝的《國典》規定,明宗室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朱耷放棄了爵位,以布衣身份應試,在大約十五歲那年便考取了秀才,這在眾多宗室王孫中無疑是一個創舉,贏得了族人和師長的稱讚。

然而,正當他滿懷信心參加下一輪考試時,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來了滅頂之災(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

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鬱、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籤押,仿佛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藉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順治五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髮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

順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隨從學法的一百多人。

有人考證,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

朱耷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於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

朱耷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

「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並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亥處現存唐桂的由來。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朱耷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朱耷大名,便以修《臨川縣誌》之名將其召入府中,意圖誘使他為清王朝效力。

但他仍一心忠心於明室,於是整日佯裝瘋癲,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大哭。

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袍,投入火中燒毀,獨自走回南昌。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六十二歲那年,他把青雲譜道院交由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獨自居住在章江門外一座陋室里,靠賣畫為生,孤寂貧寒地度過了他的晚年。

公元1705年,這位藝術大師溘然長逝,享年八十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