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士兵,配備鐵質兵器,能以一敵五嗎

李躍汗青 發佈 2020-02-10T10:32:42+00:00

一、漢朝的經濟路線冶鐵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冶鐵技術不成熟,不能大範圍普及,只有少數貴族使用。

漢朝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成功塑造了中國人民能屈能伸、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勤勞智慧的大漢子民參與下,漢朝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技術變革,影響著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漢匈戰爭的走向。這就是關於冶鐵的技術與使用。

一、漢朝的經濟路線

冶鐵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冶鐵技術不成熟,不能大範圍普及,只有少數貴族使用。到了漢朝開國之初,簡直是一窮二白,劉邦都無法找到相同顏色的馬用來駕車,大臣們出行也只能用牛車。鑒於非常貧窮的生存環境,為了快速恢復凋零的經濟,於是漢高祖奉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一方面實施休養生息的國策,另又出台一項惠民措施,把礦山、湖澤的開發權交到人民的手裡。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出自《史記 貨殖列傳》


二、冶鐵的創新

漢高祖的惠民政策,直接讓民間冶鐵業有了蓬勃發展的空間,智慧的人民發明了「滲炭法」、「炒鋼法」等新的冶鐵技術。高科技鐵製品逐漸取代了銅製品,青銅時代落下帷幕。

如果當時有富豪榜的話,冶鐵業絕對上榜,司馬遷記載的前幾個巨富,均出自冶鐵業。蜀郡臨邛的卓氏、程氏,南陽郡宛城的孔氏,魯國的曹氏都經營著冶鐵行業,他們掌握著當時的「核心科技」從此富可敵國。

冶鐵業的創新與發展,促生了農業革命,農民手中的青銅或木製農具統統換成鐵制農具,大大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這對恢復經濟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漢軍普及鐵質兵器

同時鐵是冷兵器時代最終的兵器材料,更是大大加強了漢朝的軍事實力。鐵兵器取代了部分青銅兵器。漢軍開始配備鐵質的環首刀、長劍、戈、矛,其鋒利程度遠比青銅兵器。弓箭強弩配置鐵質箭頭,比青銅箭頭更具穿透力。防禦方面配備鐵片鎧甲,比傳統皮甲有了很大的優勢。

看一下具體數據據,根據6座西漢王陵出土的兵器來看,發現出土的銅兵器總數為3452件,鐵兵器總數為1368件。銅兵器數量大於鐵兵器。但是去掉3000多個箭簇(箭頭)後,會看到只有348件銅兵器,而有847件鐵兵器,銅鐵比例大概是2:5,並且還能發現王陵中的鎧甲全是鐵質的。這就說明漢朝軍隊雖然沒完全取代銅兵器,但鐵兵器已經很普及了。

1996年連雲港出土的尹灣漢簡的登記表記載,武庫里有14萬皮鎧甲與6萬鐵鎧甲,鐵鎧甲占比百分之30。

武庫中的裝備不代表前線情況,咱再來看看居延漢簡的記載,居延塞前線有一次補給了650件皮鎧甲,而鐵鎧甲多達2712件。鐵鎧甲占總數的百分之80。這恰恰說明漢軍已經今非昔比了,基本上是一支「鐵軍」。

四、漢匈之戰

漢朝與匈奴和親,忍辱負重的經過前幾代的休養生息,經濟上積累了大量財富,軍隊也更新了大比例的鐵兵器,漢武帝是時候解決匈奴問題了。

屬於漢武帝和帝國雙星的時代來臨,他們帶上漢朝的尖端鐵兵器縱橫疆場,千里追敵。大將衛青擊敗匈奴一舉收復河套一帶的失地,大將霍去病2次出擊河西地帶,消滅匈奴主力,把帝國的地盤向西延伸幾千里,成了西域的新鄰居。最後一場漠北之戰,衛青與霍去病強強聯手,深入大漠2000餘里,擊敗匈奴單于的有生力量,從此匈奴北遁,「漠南無王廷」漢武帝一雪前恥,塑造了漢民族尚武、銳意進取的熱血精神,又像極了一塊冰冷的鐵,構成剛強與韌勁的性格基因。

當然對匈戰爭的勝利不光是一塊鐵的功勞,還有諸如像將領、士氣、天氣、運氣等方面,但是離開鐵兵器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五、漢軍以一敵五

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作者陳湯,在一次與漢元帝的對話中,道出漢朝軍隊在兵器上大占優勢,能以1敵5個匈奴士兵。如果遇到精銳的匈奴部隊,也能以一敵三。只要漢軍鋒利的鐵兵器在手就是一個無敵般的存在,這不是吹噓。

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書 陳湯傳》

李陵帶領5000強弩步兵,可以大戰8萬匈奴騎兵。鐵質的強弩箭頭能輕而易舉地射穿匈奴騎兵,以死2000多人的代價射死一萬多匈奴 ,做到了以1敵5。最終在彈盡糧絕後,致使全軍覆沒。就是因為漢軍有鐵質兵器的加持,才迸發了強悍的戰鬥力。

六、皇帝掌握軍火

漢武帝這些年發動漢匈戰爭,又開疆拓土的征服南越、閩越、朝鮮,國庫空虛捉襟見肘,最得利的莫過於冶鐵商人,他們是漢朝軍隊的軍火供應商,個個賺的富可敵國。

漢武帝要搞錢一聲令下,收回了民間的鹽鐵開採權,搞起了國營鹽鐵專賣,天下的鐵都是皇帝的,皇帝就是最大的軍火商,獨自掌握天下利器,所以強漢傳奇一直延續數百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