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畫中的「雙胞胎」,到底是抄襲還是借鑑?

藝聲不坑 發佈 2020-01-18T03:04:29+00:00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局部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在生物學中,雙胞胎往往有著相似的容貌,讓人一時之間難以辨別,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基因的強大。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局部

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生物學中,雙胞胎往往有著相似的容貌,讓人一時之間難以辨別,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基因的強大。然而,在藝術界中,也存在著「雙胞胎」乃至「多胞胎」的現象。它們雖不一定是出自同一畫家之手,卻在構圖、線條,甚至筆法上極度相像。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元代

著名的如被乾隆皇帝先後入藏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此二卷宛如「雙胞」,令自負於鑑賞的乾隆帝迷惑不已。實則先入藏並經御題且加鈐璽印的那一卷為摹本,而後入藏的那一卷後世稱「無用師卷」的才是真跡。乾隆「認假為真」雖為笑談,但也說明「雙胞胎」現象鑑定真偽之難。

沈周《富春山居圖》(局部) ,明代

在它們的背後,是否也有某種強大的「基因」在作怪呢?

在書畫鑑定中,藝術中的「雙胞胎」現象,一般認為是由仿摹者刻意臨摹所致。南朝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曾提出「畫有六法」,其中最後一項是「傳移模寫」。這裡的「模」通「摹」,系指對原作真跡的摹寫,又稱「影拓」或「移畫」。

明末文人所作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臨摹作為習畫的基礎,講求的是以古為師。後世畫家們追隨前輩大師的腳步,或完全參照原作,或僅憑記憶背臨,創作方法不一。但不論畫家是臨是摹,「形神兼備」始終都是貫徹創作過程的最高準則。

中國書畫中的「雙胞胎」

中國書畫中的「雙胞胎」不計其數,如臨摹或仿製前代畫家的作品;同一題材不同作者及同一作者一稿多畫的作品;以前人的名作作為母本進行創作的作品等等。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國書畫史上有哪些雙胞胎甚至多胞胎作品吧!

1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唐代

武宗元《朝元仙仗圖》(局部), 北宋

2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唐代

李公麟《麗人行》,唐代

3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唐代

張萱《搗練圖》(局部),唐代

4

裴寬《秋郊散牧圖》,唐代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元代

5

傳黃筌《苹婆山鳥圖》,北宋

林椿《果熟來禽圖》,南宋

6

夏永《滕王閣圖》,元代

夏永《岳陽樓圖》,元代

夏永《黃鶴樓圖》,元代

7

佚名《宋人人物》,宋代

仇英《天籟閣摹宋人》,明代

8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明代

9

梁元帝 《職貢圖卷》 國家博物館藏,北宋摹本。

閻立本 《職貢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

10

《北齊校書圖》北齊楊子華創稿 唐 閻立本 再稿(宋摹本)

卷 絹本設色 縱27.6cm×橫114cm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丘文播《文會圖》

11

《茂林遠岫圖卷》 李成 北宋

北宋 屈鼎 《夏山圖》

12

五代 董源《晴嵐飛瀑圖》

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還收藏著不少「雙胞胎」作品,摹本和原作一樣流傳於世,並且臨摹或臨仿者也均為繪畫名家。

由此可見,在藝術史中,「模仿」並不一定就等同於「抄襲」。石濤曾說過:「不師古法不成我法,不變古法終非家法。」每一個藝術家從藝的道路中都有師法前人的步驟,如果能在向古人學習的過程中,跳脫出古法的窠臼,找到自己的創新點,即便是在仿摹出來的「雙胞胎」作品中,也能彰顯真才華。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月雅書畫,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