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通天帖》曾被當贗品,乾隆都不屑蓋章

忠山學書 發佈 2020-05-09T14:21:49+00:00

《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

《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王羲之的書法,無論古今哪家哪派的評價如何,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總是客觀存在的。又無論是從什麼角度研究,是學習參考,還是分析比較,那些現存書跡,總是直接材料。

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後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

木版或石刻的碑帖,從鉤摹開始,中間經過上石、刊刻、捶拓、裝潢種種工序,原貌自然打了若干折扣,不足十分憑信。於是直接從原跡上鉤摹下來的影子,即所謂「雙鉤廓填本」或「摹榻本」,就成為最可相信的依據了。這類摹榻本當然歷代都可製作,總以唐代硬黃蠟紙所摹為最精。它們是從原跡直接鉤出,稱得起是第一手材料。字跡風神,也與輾轉翻摹的不同。只要廣泛地比較來看,有經驗的人一見便知。因為唐摹的紙質、鉤法,都與後代不同。

這種唐摹本在宋代已被重視,米芾詩說「媼來鵝去已千年,莫怪痴兒收蠟紙」。可見當時已有人把鉤摹的蠟紙本當作王羲之的真跡,所以米芾譏他們是「痴兒」。到了今天唐摹本更為稀少,被人重視的程度,自然遠過宋人,便與真跡同等了。現存的摹本中,可信為唐摹的,至多不過九件。


遼寧省博物院藏

《唐摹萬歲通天帖》



武則天《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唐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女皇武則天向王羲之的後輩鳳閣侍郎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九記載: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蹟。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

王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成紙本墨跡卷,真跡復賜王方慶,《王羲之一門書翰》十卷二十八人書《萬歲通天帖》唐摹本,在唐代稱為《寶章集》。《萬歲通天帖》的名稱始於宋代岳珂。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縱26.3厘米,橫253.8厘米。



被當贗品的《萬歲通天帖》

項元汴是明代著名的收藏家,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貴的藝術作品,就連鑑賞文物的本領十分高超,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及。但就是這樣一位大收藏家,就在《萬歲通天帖》上栽了跟頭。

項元汴花大價錢買了《萬歲通天帖》,等拿到手收藏後看它居然是「勾摹」本,而且還有缺損,就以為是贗品,心疼到無法自拔。項元汴的哥哥項篤壽不忍心看到弟弟這副樣子,於是便原價將《萬歲通天帖》從項元汴手中買了過來,這才解了項元汴的心頭之痛。然而項元汴不知道的是,這筆買賣實際上是虧本的!

後來《萬歲通天帖》輾轉到了乾隆手裡,但是乾隆根本看不上這樣一幅摹本,所以也就逃掉了被咔咔蓋大章的命運。

《萬歲通天帖》的命運恰好應了那句古話: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福。



《萬歲通天帖》目錄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

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

《萬歲通天帖》十帖欣賞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姨母帖》

《姨母帖》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王羲之行楷書鑑賞《姨母帖》,硬黃紙本。縱26.3厘米,橫53.8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字間多斷、頓挫,除「奈何」兩字上下牽連,其餘都字字獨立;筆畫凝重、樸拙,其「哀痛摧剝,情不自勝」的心緒直露無遺。

《姨母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之一,帖中文字雖屬行楷書體,但書法中還留有隸書遺意,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從帖文來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後,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事務都不能安頓料理了。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屬於「過渡型」的書體。它對研究東晉書法,和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發展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王羲之《初月帖》

《初月帖》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初月帖》以質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草草的魅力。全帖點畫狼藉,鋒芒畢露,或似竹葉,或似蘭蕊,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而是窮盡變化。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錯落跌宕,變化莫測,使王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具有氣貫神定的感人力量。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王薈《癤腫帖》

釋文:薈頓首,,為念。吾癤腫,甚無賴,力不次,頓首。

(註:為殘損字。題簽字為:臣十代叔祖晉侍中衛將軍薈書)

王薈為王導第六子,王洽之弟,與羲之皆為同輩。從他所書的《癤腫帖》可知他的書法當受其兄王洽與堂兄羲之的影響。

《癤腫帖》書法筆鋒剛健挺拔,極有力度,神韻清和秀雅,獨具一格。風格與其恬虛守清、與王薈不慕榮利的人品相表里,是「書如其人」的又一例證。


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

▲王薈《尊翁帖》

原文:翁尊體安和,伏慰侍省,小兒並健。適遣信集澤山村,自當令卿知吾言之不虛也。郭桂陽已至,將甲甚精。唯王臨慶軍馬小不稱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復憂病也。遲更知問。七月廿七日。

用筆風格:用筆中的起、收筆變化較多,順鋒、逆鋒、出鋒、藏鋒各具特色;而行筆過程則相對較為單純,減少了提按、曲直之變而求線條之通暢、勁挺——通觀其書,以直線條為主,長短直線的交錯成為主構架,且方折亦大量運用,代替圓轉。因而,弧線在其間似乎只是一種輔助性的線條了,用的不多且基本上不作主筆。其次,在單個線條較為明快、單純、弱化提按幅度的情況下,線條與線條之間的對比(主要是提按對比)卻很強烈,如《郭桂陽帖》第一、二行上端與第三、四行下端,《汝比帖》第一、四行上端與第一、二行下端,反差極大,視覺效果強烈。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

▲王徽之《新月帖》

《新月帖》釋文:臣九代三從伯祖晉黃門郎徽之書。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復,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姚懷珍,滿騫。


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

▲王獻之《廿九日帖》

釋文: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之再拜。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

▲王僧虔《王琰帖》

《太子舍人帖》原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小郡,謹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王僧虔(426-485)琅琊臨沂人。南朝齊書法家。字簡穆,王羲之四世族孫。《太子舍人帖》規整秀雅,端莊柔和,楷中帶行,靜穆純樸,反映出很深的功力。所書內容是為太子舍人王琰向皇帝求取官職。對上呈書又有求於人,故而書寫認真拘謹,不是率情任性之作。端莊溫和有餘而缺少變化,只能反映王僧虔書法的一個側面。這件作品的風格與他在書法理論的主張有著不小的差距。


第八/九帖:王慈《柏酒帖》《汝比帖》

▲王慈《栢酒帖》/《汝比帖》

王慈《栢酒帖》釋文:臣六代從伯祖齊侍中懿子慈書得栢酒等六種,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費,深勞念慰。王慈具答。唐懷充

王慈《汝比帖》釋文:范武騎。汝比可也,定以何日達東,想大小並可行。遲陳賜還。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王慈(451-491),字伯,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僧虔之子,王羲之五世孫。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

▲王志《喉痛帖》

原文:一日無申,只有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憒憒,何強,晚當故造遲敘談。惟反,月。

王志,字次道,琅玡臨沂人。生卒年不詳。南齊王僧虔次子,王慈弟。

《喉痛帖》不拘成法、大膽潑辣。通篇觀之,結字險峻,上窄下寬,左右拉開距離,形成強烈的對比。筆畫忽粗忽細,章法茂密,楷、行、草相雜,別具一格。既傳承二王筆法,又流露出自我創新的意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