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是社會轉型的基礎

透鏡社 發佈 2020-02-07T00:40:38+00:00

這確實就是過去半個世紀發生的事情:IBM大型計算機在市場的壟斷陡然就受到了來自像DEC,Data General, 王安電腦, Apollo Computer, and Prime Computers這類小型計算機公司的挑戰。

美國第一家汽車製造商Duryea汽車公司成立於1895年,在接下來的五年內,美國還誕生了34家汽車製造商。

然後,一個大爆發:在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又有233家汽車製造商成立,在1910年到1919年間又有168家。從那一年起,新增汽車製造商的數量持續放緩:

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一家新增的汽車製造商:到20世紀20年代,汽車製造業已經由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主導。有幾個小品牌組成的AMC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曾是一個短暫的挑戰者,但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進口汽車開始出現之前,基本上一直是「三巨頭」霸占美國市場。

然而,僅僅新汽車製造商的數量增長停滯並不意味著汽車對於人們的影響會有所減弱:實際上,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人們才感受到了汽車的真正影響:從郊區的發展到大型零售商,以及與這兩者相關的一切。汽車是社會轉型的基礎,而不一定是汽車製造商。


科技顛覆的故事

科技界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顛覆性」:當然,公司今天可能占據主導地位,但他們被下一代初創公司取代只是時間問題。這確實就是過去半個世紀發生的事情:IBM大型計算機在市場的壟斷陡然就受到了來自像DEC, Data General, 王安電腦, Apollo Computer, and Prime Computers這類小型計算機公司的挑戰。然後還不到十年,小型計算機就被來自像MITS, Apple, Commodore, and Tandy這類公司的個人電腦所顛覆。

然而,最重要的個人電腦來自IBM,配套的是微軟的作業系統。IBM利用巨大的分銷渠道,迅速的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個人電腦,特別是在企業里。微軟利用APIs形成了一個牢固的雙向的網絡效應,這使得微軟在20年來一直是行業里最具有實力的公司。

然而,現實是他們不是永恆的:首先,網際網路使得最重要的應用環境從作業系統轉移到了網絡,手機使得最重要的交互環境從桌面轉移到了口袋。突然間,谷歌和蘋果成為了消費領域最重要的品牌,而微軟重新將重點放在了雲業務上,但同時又面臨著一個新的競爭對手亞馬遜。


統治時代

任何關於科技領域「統治」的討論都涉及三個時代:IBM時代,微軟時代和現在。這麼說的話,像谷歌和蘋果這樣的公司可能就統治著現在,但IBM和微軟當年也是如此,今天的公司也會像他們一樣,隨著統治時代的過去也會黯然失色。Benedict Evans在他的一篇博文中提到了這個問題:

科技行業喜歡討論一個業務的「護城河」,就是產品或者市場的一些屬性可以形成基礎的結構性的壁壘以抵抗競爭,所有只是有一個更好的產品不足以打入市場。但是有幾種辦法可以使護城河失效。有時候國王命令你填平護城河,推倒城牆。這就是國家干預的極端手段:反壟斷調查和審訊。但有時河流改道,或港口淤塞,或有人在山上開闢新的通道,或貿易路線變化,城堡仍然在那裡,仍然堅不可摧,但慢慢地不再重要。這就是發生在IBM和微軟身上的事情。競爭不是來自於其它的大型計算機公司或者PC作業系統,而是能夠同樣解決用戶底層需求的不同的方法,或者滿足了更重要的新需求。網絡並沒有跨越微軟的護城河,網絡繞開了它的護城河,使得它無關緊要。當然,這個道理不局限於科技行業,鐵路和船運公司也並沒有開拓到航空領域,但是這些公司的輝煌歷史長達一個世紀,而IBM和微軟都只輝煌了20年。


在科技行業,輝煌的時間短不能成為放鬆監管的理由。如果一家公司正在濫用它今天的統治地位,不能說反正這家公司將在10年或20年後失去主導地位而就此反對監管幹預,正如凱恩斯所說: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這同樣適用於監管那些與其市場統治地位幾乎或完全無關的問題,比如隱私(雖然人們有時不能理解這種區別)。相反的,當人們聲稱這些公司會基業長青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否定了歷史,並認為科技領域永遠不會再有代際變化,這似乎是不明智的。

按照這種對科技主導地位的理解,代際變化的驅動力是範式轉移:從大型計算機到個人電腦,從桌面應用程式到網絡,先是在個人電腦上,然後又在網絡上。每一次轉變都會有一家新的公司占據主導地位,那下一次轉變到來的時候,新的公司也會崛起。

那下一個轉變是什麼?


範式轉移

「代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這個觀點暗示了範式轉移是獨特的。個人電腦是一個獨立事件,網際網路是另一個,移動網際網路是第三個。現在我們只要等著看下一個會是什麼——也許是AR,或者是語音助手。

事實上,我認為恰恰相反:埃文斯所說的推動代際變化的關鍵範式轉移是一盤大棋裡面的一步

從大型計算機說起:主要的交互模式是穿孔卡片,要執行一個程序,你必須把你的卡片插入讀卡器,等待電腦把程序讀入內存,執行它,然後給出結果。由於I/O層直接連接到應用程式和數據層,所以計算是批量進行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個人電腦如此具有革命性:用戶可以隨時訪問自己辦公桌上的電腦,而不必排隊去訪問一台大型共享電腦。儘管如此,個人電腦,尤其是在企業環境中,除了與大型機共同工作之外,還與內網中越來越多的伺服器共同工作。I/O層、應用程式層和數據層正在被分離,但是你必須回到你的辦公桌,並在通過電腦進行計算。

最後一點,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通常被認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範式轉移的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雲計算意味著可以從任何地方訪問應用程式和數據;移動網際網路使得I/O層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兩者的結合使計算變得具有連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環境似乎是所有這些變化的邏輯終點:從批量處理到連續計算,從不同房間的終端到口袋裡的電話,從磁帶驅動器到全球各地的數據中心。這樣看來,個人電腦/本地伺服器時代只是一個清晰界定範圍兩端的一塊墊腳石。


科技發展的初級階段已結束

在這個時點,這個觀點即使感覺有點怪,但是背後的含義應該很明顯了:可能不會出現重大的範式轉移,也不會出現與之相關的代際變化。而且,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市場領先者似乎確實擁有不可逾越的優勢:雲計算里的hyperscalers最適合處理來自物聯網的海量數據,而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或語音等新的I/O設備則是手機的自然延展。

換句話說,今天的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亞馬遜、微軟、蘋果和谷歌——很可能成為21世紀的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科技發展的初期階段已經結束,雖然有些新的挑戰者每年都會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於技術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在減弱,這實際上意味著影響才剛剛開始。

事實上,這正是我們在消費領域創業公司中所看到的:很少有公司是純粹的「科技」公司,試圖顛覆占主導地位的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市場。相反,他們把自己的存在視為一種假設並試圖以一種以前不可能實現的方式圖改造社會,以前的計算是目的,而不是一種工具。這正是發生在汽車行業的事情:它的存在本身不再有趣,而它存在的意義是改變了一切。

Ben Thompson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透鏡社的觀點。#科技# #網際網路# #雲計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