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播出19年了,為什麼家暴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書劍說旅遊 發佈 2020-05-10T22:45:25+00:00

一部影視劇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最有名的當屬韓國電影《素媛》和《熔爐》。《素媛》原案件被披露後,韓國民眾多次遊行抗議,迫使時任韓國總統的李明博出面向全國民道歉,並很快修改了和強姦尤其是對於幼女的法律法案,2012年韓國推出化學閹割,就是因為該案件的推動。


一部影視劇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


最有名的當屬韓國電影《素媛》和《熔爐》。


《素媛》原案件被披露後,韓國民眾多次遊行抗議,迫使時任韓國總統的李明博出面向全國民道歉,並很快修改了和強姦尤其是對於幼女的法律法案,2012年韓國推出化學閹割,就是因為該案件的推動。


《熔爐》2011年上映後,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百萬人簽名要求案件重審。從而引發了「熔爐」效應,壓力迫使案件調查重新啟動,原審判結果被推翻,罪犯重新被判刑。光州私立聽障學校也被勒令關閉。同時,韓國國會重新修訂性侵罪行量刑標準,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新法於2012年7月實施。


回看國內,雖然每年拍出的影視劇占據世界前列,但是真正能夠成為經典的卻不到1%,能夠由一部影視劇影響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現實意義的又是屈指可數。



之前的電影《親愛的》助推走失兒童救助時間不再是24小時之後;《我不是藥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國內醫改:2018年,中國已有19個省市相繼將瑞士諾瓦公司生產的格列寧納入醫保,2018年,中國開始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


也許,一部影片的偉大意義在於此,也正是因為在於此,才使其成為一部偉大的電影。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部距今播出已經19年,但是每當提起時,依然是童年陰影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與前面所說的電影相比,《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並沒有推動國內相關法律改革,但是它的意義正如電影所表達的含義一樣——


讓我們對世界充滿了惡的懷疑,讓那些不安和憎惡重新找到了善良和美好的出口。


也正是因為該劇是中國第一部直觀反映家庭暴力的影視作品,所以它給予了家暴一個善與惡、美好與醜陋的出口,亦如電影《素媛》的結尾的一句話:最孤獨的人最親切,受過傷的人總是笑的最燦爛,因為他們不願讓身邊的人承受一樣的痛苦。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由張建棟、吳孝明聯合執導,梅婷、馮遠征、王學兵、董曉燕等聯袂主演的家庭倫理電視劇。


該劇瞄準暴力家庭成員的心理和心態上的微妙變化,講述醫界名流安嘉和與美貌妻子梅湘南新婚燕爾之時,丈夫對妻子的言行難以信任,深深的愛戀由此轉化為苛刻的束縛的故事。


2001年10月22日在南京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播出至今已經19年了。



19年後,每每提到該劇,如今的馮遠征已經是一名老戲骨藝術家了,然而,提起他,大部分人還是會對他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記憶深刻,這也成為他的代表作。


因為該劇的影響太大,有網友記得,現在不管是主流媒體還是其它平台,只要宣傳家暴,都是他的劇照,他也很無奈。


劇中的安嘉和是眾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醫術精湛,十佳青年。事業一帆風順,然而他卻是一個具有家庭暴力傾向的丈夫。


男主角馮遠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誠:如果找一個本身長相凶神惡煞的人來演,可能很多人就認為不是那麼真實。男主角安嘉和是一名醫院胸外科專家,恰恰是這種身份,恰恰讓人們相信這個戲是真實的。


很多80後90後紛紛留言:



「當時嚇死了,有陰影。」


「現在一提安嘉和還心裡犯嘀咕。」


「這個噩夢陰影伴隨著很多人一生。」


而大部分人恐婚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看了這部劇,足見其真實性和影響力。


但是現實中,安嘉和的扮演者馮遠征卻是一個很可愛,很愛老婆的男人。


回頭再看,距今這部戲播出已經19年了,觀眾依然記憶深刻的最大原因應該在於:為什麼家暴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每次都是重重舉起輕輕放下?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作為中國第一部直觀反映家庭暴力的電視劇,在2001年播出時,就被網友稱為最恐怖的非恐怖電視劇。


有一部分網友針對劇中梅湘南似的悲劇女性提問:不明白不離婚的那些女的,為什麼遭受如此家暴還不離婚呢?


是啊,提起家暴,人人都痛恨痛罵施暴者,同情被家暴者,但是為什麼這些女人不願意也不會選擇離婚離開這個偽君子呢?


仔細想一想,梅湘南在劇中是一個中學老師,漂亮高知,有獨立思想,有好朋友和當警察的小叔子幫助,也是在多次遭遇家暴直至骨折住院後,最終在艱難的取證和事實面前,才揭穿了安嘉和的偽君子面目,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對於那些勢單力薄、娘家幫不上忙、親朋又無力幫扶、鄰里同事也無權干涉的受家暴迫害的女性來說,依靠她們自己的力量對抗甚至反抗本來是最親近之人的暴力,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家暴在中國似乎永遠是無法明確界定:


首先,男人打其她女人是不對的可以報警受到懲處,但是男人打老婆卻又總是歸結為家庭內部矛盾,各方先以調解勸和為主,並不會當成是犯錯甚至犯罪,常用的說辭是「兩個人過日子,誰家沒個碟子碰碗的時候啊,」「女人嘛,受點委屈沒什麼,忍一忍就過去了,」「只要他沒有在外面沾花惹草,能按時回家,為了孩子千萬不能離婚啊,」巴拉巴拉。


所以,大家都是在勸女人用委曲求全的方式求得家庭和睦和美滿,而幾乎很少有人去勸說男人改掉這個惡習,甚至不會將其定義為犯罪。


其次,儘管有法律明文規定打老婆和家暴是犯法的,可是犯法了不一定就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的事情還少嗎?!


仿佛,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和男人出軌找小三比起來,家暴似乎微不足道。


第三、家暴和性騷擾、強姦罪一樣,實施到什麼程度才算違法?違法後如何懲處?懲處的力度和強度如何定義?以及該處罰多少錢還是關押多長時間,就和取證一樣,難上加難,甚至為此打官司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人力成本是一個處於弱勢地位的女人根本無力承受的。


回到「為什麼遭受如此家暴還不離婚」的疑問。



首先要明確一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單身孤苦到老。「就自己過唄!」說這話的人多是打嘴炮,意淫一下而已。單身一輩子,說得輕巧做起來難。尤其是對於遭受過身體和心理雙重傷害的婦女來說,不能逃避的問題是,離婚了之後,想再找,能找什麼樣的男人呢?


更好的,很難找到,如果再帶個孩子就更難;比自己弱的正常男人,就會和第一段婚姻那樣。


歸結一句話就是「經濟」。它更像是一條鏈子而不是一個錘子,被拴住的自有難以脫身的理由。


央視主持人柴靜在她的《看見》一書中,描述了一群飽受家庭暴力的婦女。


丈夫的大男子主義使得她們成了丈夫心情不好的出氣筒,婦女身上傷痕累累,卻依舊不能擺脫對丈夫的依賴,成為了他們切切實實的附屬品。她們把丈夫偶爾的懺悔或者是道歉當作是對她們的愛,不料過後卻變本加厲。為了保護丈夫的自尊心,自己受到丈夫的虐待從不對他人提起。


當一個人長時間生活在恐懼與壓力下,其抵抗力就會逐漸減弱,或者以一種近乎孩童的方式去討好丈夫。如同人質被綁匪切斷了聯繫,受暴婦女也完全暴露於丈夫對自己的評價當中。丈夫在家庭中不斷羞辱貶低妻子,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被強加的自我定義。妻子自己的價值構建和自信心完全依賴於丈夫給予自己的愛的多少。在她們眼中,丈夫就是公正的審判者。如果自己被施加了暴力,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事。


被馴化了的妻子成了切切實實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患者,她們在屈服之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立精神,自我意識被逐漸弱化。在這種依賴之中,哪怕忍受著痛苦,也不願意主動結束這種關係。


聽上去似乎不可理喻,但是心理學上早已對此進行了驗證。



本劇導演張建棟在談到之所以會拍攝該劇時說,因為他原來一直以為家庭暴力只會發生在一些偏遠落後的地區或知識水平不高的家庭,但後來他卻發現在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中居然也存在著暴力,於是拍攝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制止家庭暴力,給婦女寧靜安全的家庭生活,為引起社會更深入而持久地關注家庭暴力問題。


是啊,梅湘南是高知,遭受家暴都無計可施,更何況那些在農村遭受家暴無知識無背景無門路的婦女呢?!



家暴時女人最初的選擇都是一忍再忍,對男人抱有幻想,希望他能夠就此改變。但後來如梅湘南一樣,她便發現自己錯了,安嘉和打妻子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而且她的容忍換來的只是使丈夫的暴力不斷地升級,從最開始打一個耳光發展到將大腿打骨折,毒打使她肚子裡即將出世的孩子流產……


梅湘南最終重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可是依然遭受家暴和以後並不會就此絕跡的家暴和那些受害的女人來說,他們指望誰呢?


由明星家暴引發的相關討論一直沒有停止,每年的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也被稱為「國際反家庭暴力日」。


但是,家暴卻似乎永遠無法終止。


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離婚糾紛》,對2017年度140萬起離婚糾紛案做了統計。


其中14.68%的夫妻由於家庭暴力提出離婚,這個比例意味著至少20萬人陷入過家庭暴力。


借鑑美國日韓對於家暴的嚴厲懲處方法,有一定的意義,可是到國內卻又似乎很難實施。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家暴時提到一個觀點:「受到家暴的女性找不到支援她離開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資源,這也是一種令人悲哀的局面。」


遠離暴力,是我們唯一的選擇,而直視暴力,不再沉默是我們邁開雙腳的第一步。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