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前,曹丕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夾攻孫權,真的是失誤嗎?

潯陽鹹魚 發佈 2020-02-11T12:46:10+00:00

曹丕在朝議上聽從王朗的建議,而拒絕劉曄的建議,這肯定是戰略失誤。《三國志·王朗傳》: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

曹丕在朝議上聽從王朗的建議(伺機而動),而拒絕劉曄的建議(趁機伐吳),這肯定是戰略失誤。這一點,從史書上曹丕的行為上應該很容易看出來:如果劉曄的建議不可行,為何曹丕會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吳?


——曹丕在最好的時機不出兵,偏偏等孫權的危機過去了,再向孫權發難,顯然是錯失良機後的補救行為。


王朗的建議是「先坐山觀虎鬥,然後伺機而動」,從王朗的原話里,可以看出幾點:


朝議之時,孫權尚未派出陸遜出征(至少是曹魏方還不知曉)。


魏軍對外還是宣稱「助吳」,顯然曹魏還是親近孫權一些。


王朗說雨水方盛,實際就是拖延時間的藉口,劉備和孫權出兵都不會看天氣的。


《三國志·王朗傳》:(王朗:)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閏六月,夷陵之戰。在勝負已分的情況下,曹丕也並未想著趁機伐吳,而是選擇繼續和孫權談判。這一談,時間就過去了兩個月。


在這段時間裡,孫權就是為了拖延時間,甚至答應在十二月交出質子,並讓孫邵、張昭一同前來;而曹丕還是陷入盲目自信中,直到九月份,才終於醒悟:孫權就是個大騙子!


於是曹丕大怒,下詔痛斥孫權是個渣渣,並宣布三路伐吳。


《魏略》:(曹丕詔書):(孫權)又今與(浩)周書,請以十二月遣子,復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子俱來,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


孫權的影帝風采一瞥


很多人談《三國演義》時,總愛是說劉備是個「影帝」,說他靠裝哭來騙取他人信任;其實那都是羅貫中給劉備塑造的藝術形象;而在《三國志》里,劉備哭泣的記載屈指可數,甚至曹操哭的次數記載都比劉備多。


我在這裡要說的是:在《魏略》中記載浩周故事時,說孫權為了騙取浩周信任,可是真有演技的。


當時曹丕派浩周擔任使者之一,隨使者團去加封孫權為吳王。在孫權私下請浩周吃飯時,浩周為了套近乎,便對孫權說:「我出發之前,陛下(曹丕)並不相信大王(孫權)您會遣子入侍,而我拿我一家上百口人的性命為你做擔保!」孫權聽罷,感動地說:「浩孔異,卿竟以舉家百口性命來替我擔保,我還能說什麼呢?!」然後,孫權開始嚶嚶嚶……


《魏略》:(浩)周既致詔命,時與權私宴,謂權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闔門百口明之。」權因字謂周曰:「浩孔異,卿乃以舉家百口保我,我當何言邪?」遂流涕沾襟。


如果孫權只會嚶嚶嚶還不算,等孫權與浩周分別的時候,他還指天發誓(賭咒內容應該是:我食言就不得好死之類的吧)。


真不知道孫權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反正這麼看也是很強了,在讖緯盛行的時代,他根本就不在乎上天會不會降下報應來。



王朗的建議與曹丕的耳朵


再說回朝議的事,要我說,王朗的建議其實是個很中庸的建議,但是話中有三點要素讓曹丕的耳朵感覺很舒服,一是助吳,二是天子天威,三是下雨不急。


雖然曹丕一開始不信任孫權是真心稱蕃,但是經過浩周的擔保(出發前拿全家性命擔保),明顯,曹丕動搖了。《魏略》上說「帝悅周言,以為有以知之」,這個事解讀一下,就是:在浩周拿全家擔保過後,曹丕就選擇相信浩周的話,然後浩周見孫權回來,肯定又向曹丕匯報「孫權哭得稀里嘩啦,又指天發誓」的事,於是曹丕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認為孫權是真心稱蕃。


所以,王朗在建議里,堅持強調出兵也是「助吳」,實際就是摸曹丕的順毛,讓曹丕覺得舒服。



至於前面那句「天子之軍,重於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也是如此。


而「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這句,我在前面也說了沒道理,總之是句非常沒有戰略眼光的話,把「兵貴神速」的軍事理念踩在腳下了。要知道在整個戰局中,魏軍又不是主動挑戰方,兩個對手都相互動兵了,自己幹嘛還要看天氣行事?簡直莫名其妙!


如果拿因為「王朗等魏廷群臣不是呆傻之徒」,所以得出「選擇『坐山觀虎鬥』肯定有道理,是正確的」,這個邏輯是無法向曹操的在天之靈解釋的。


想想多年前,許攸向曹操建議奇襲烏巢,還有曹操遠征烏桓,都是曹操選擇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做出的抉擇,雖然以身犯險,但終究還是贏了,從此奠定了魏國基業。何況劉曄的建議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曹丕之所以拒絕劉曄的建議,根本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


在《劉曄傳》記載了三段故事,從劉備出兵到夷陵之戰,劉曄的預測全部準確;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前兩個故事中,其他大臣的意見都跟劉曄相反!一個「眾議咸雲 」,一個「朝臣皆賀」,可見群臣都樂於「擼子桓貓」。


到黃初五年(224)曹丕伐吳時,劉曄又再一次站在群臣的對立面:群臣說:「陛下親征,孫權震怖,一定會親自來,畢竟要給陛下面子」,哎~結果呢?孫權根本沒把曹丕親征當回事,讓曹丕白白看了幾天江畔風景,悻悻而歸。說到底,這並不是王朗這幫人見識高低的問題,而是曹子桓喜歡被擼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黃初六年(225),曹丕生平最後一次南征,又一次臨江而返,還說出「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這種喪氣的話來。


《吳錄》:帝見波濤洶湧,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歸。


嗟乎!曹丕想起幾年前自己拒絕劉曄的建議,心知怪不了別人,畢竟朝堂之上,凡事是自己做主,於是一句話又把責任推給上天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