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避開家庭教育中的誤區,更好的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

喵喵育兒說 發佈 2019-12-31T12:06:08+00:00

但是,仍然有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延續這種傳統禮儀文化,在不經意中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禮儀文化已經深入人心。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傳統禮儀文化,並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被社會所淘汰。

但是,仍然有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延續這種傳統禮儀文化,在不經意中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更要避免「中國式」禮貌傷害到孩子。

「孔融讓梨」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故事所表達出來的這種謙讓精神無可厚非,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和效仿。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的去要求孩子完全按照這種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

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這樣的情形,家長們已經習以為常了。我們也說了,謙讓精神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希望一個6歲之前的孩子,嚴格遵守這個傳統;更不能在孩子發生爭吵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

當父母們經常採用這種方式的時候,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其實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家長可以先讓孩子們說明情況,然後再幫助他們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見面問好是全世界人們都認同的禮貌習慣,對於中國人來說同樣是我們接人待物的準則之一,尤其是在見到長輩的時候,後輩主動問好、打招呼,更是素質和尊重的體現。


但是,有些孩子由於多種多樣的原因,在面對親戚或者長輩的時候,並沒有主動打招呼或者叫人,這時候家長往往都會比較生氣,會強迫孩子打招呼或者指責孩子一番。

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麼說都不肯叫。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麼這麼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家長不知道的是,如果我們總是強迫孩子去打招呼,或者為孩子提供這樣或那樣的藉口來解釋孩子為什麼不喜歡打招呼,會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其實,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孩子聽了,一臉黯然。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也很熟悉?我們在面對他人的誇獎時,總是不自覺的開始謙遜和否認起來,大部分家長是害怕孩子受到誇獎以後驕傲、自滿,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我們過分的謙虛,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很簡單,如果我們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孩子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

那麼,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家長只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歸因」方式,完全不需要擔心孩子驕傲。比如他人誇獎孩子騎車好,家長完全可以說是因為孩子最近練習很努力,進步很大。這樣回答不僅認可了孩子的進步,更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進步來源於努力的練習;這會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其實,通過這幾天惠惠老師分享的文章可以看出來,家庭教育需要家長的耐心,更需要家長的細心。有些細微的動作和無關緊要的話語,很容易對孩子脆弱的心靈產生影響,長久以往,必然影響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此,只有不斷學習,父母才有可能避開家庭教育中的誤區,更好的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