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家亡的晚清,章太炎提出四個道德準則,引人深思

文學之新 發佈 2020-02-11T02:29:39+00:00

章太炎為了「光復中國之種族」,即在1906年所作的《革命道德說》中指出了知恥、重厚、耿介、必信四個道德準則:昔人以信為民寶雖孔氏之權譎而猶曰無信不立。

晚清時期列強入侵山河破碎,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個時期。清政府雖開展了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有識之士都將目光轉到了國人的思想層面。

章太炎為了「光復中國之種族」,即在1906年所作的《革命道德說》中指出了知恥、重厚、耿介、必信四個道德準則:

昔人以信為民寶雖孔氏之權譎而猶曰無信不立。又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余以為知恥、重厚、耿介三者皆束身自好之謂。而信復周於世用,雖崔符聚劫之徒,所以得人死力者,亦惟有信而已

知恥、重厚和耿介是晚明大儒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的,必信則是章太炎自己加上的。

所謂知恥,就是要知廉恥,要知國恥。正如章太炎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人能知恥方能立國,遇難而不抵抗即為無恥,國知恥近乎勇,既不知恥即無勇可言云。所謂重厚,就是要嚴肅莊重,言行樸實淳厚。正如《法言》中所說的: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

所謂耿介,就是要堅定立場,不被世俗所左右。在社會變革時期,有太多的投機分子、變色龍藏在隊伍中,正如魯迅筆下盤起辮子又放下辮子的人。所謂必信,指的則是一種群體道德。正所謂: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事實上,章太炎本人就是知恥、重厚、耿介、必信道德準則的踐行者。早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章太炎就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出:康有為所謂的「滿漢不分,君民同治」,實際上是「屈心忍志以處奴隸之地」,光緒帝只是「未辨菽麥」的「小丑」。清廷震怒,章太炎被捕入獄。民國二年宋教仁被刺後,章太炎果斷參加討袁行動,因而遭到袁世凱禁錮。

魯迅即曾這樣高度讚揚章太炎: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