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如何復興?

親愛的npc 發佈 2020-03-21T05:18:27+00:00

老子的這個思想充分的展現在其《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我們復興道文化要緊緊地抓住今世,團結一切熱愛道家學術的人士,群策群力,從實修實證入手,先讓自身成為載道之器,然後推而廣之,才可實現道化天下。


孔子與老子


年輕的時候讀《論語》,《里仁》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書中注釋的意思是:「孔子說: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可以了。」當時覺得很疑惑,是個什麼樣的真理能讓儒家的聖人孔老夫子願意以生死寄託呢?後來通過學習道家文化,得知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告訴孔子禮只是先王治世之跡,而非先王治世之道。你應該「師古人心,無襲古人跡」,要學習治世的大道。沒必要學習禮這種過去先王治世時留下的痕跡,因為它適合過去但不一定適用於當代。

老子的這個思想充分的展現在其《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那麼什麼是上德呢?《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德就是大德、上德。上德就是遵循道的規律來行事者。

孔子回去見其弟子說老子猶龍,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法揣度,嘆大道之難聞。聯想起《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論述,我頓悟孔老夫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乃是「道可道」中的第一個「道」,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強為之命名的「道」。這個「道」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但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都包含其中。

正因為「道」無可見、無可聞。所以孔子才會覺得有道之士的老子高深莫測,才會發出「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大道雖難見、難聞,也難以述說,但可以通過修行來悟道、聞道、證道。修行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處於「常無欲」的狀態,以觀大道之妙。古往今來無數的道家高人用自己的實踐驗證了這一點。對於一個勘破了生死妙趣,達到了生死一如的得道之士來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事實。這種坐脫立亡的事例在道家典籍的記載中並不鮮見。

其實孔子還是向老子學習了修道的方法的,只不過是作為儒家的秘教極少傳人。如陳攖寧先生在《仙學解密·道家養生密庫》的《答覆無錫汪伯英君儒道釋十三問》中說:「儒家也有密教,《論語》上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謂「可得而聞」,就是儒家的顯教;所謂「不可得而聞」就是密教不能公開之意。《中庸》上說:「君子之道,費而隱。」這個「費」字,就是顯教。這個「隱」字就是密教。」後來孔子只將此秘法傳給了兩個大弟子顏回和曾參。

《莊子·人間世》中記載了孔子教顏回「心齋」之法的經過,顏回通過修行「心齋」達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以至坐忘的境界,所以顏回能不計較外界環境的好壞,無遇不安,無入不得,安於貧困。孔子贊顏回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我們翻開曾參的《大學》,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可見曾子是把止、定、靜、安等修行功夫作為為人處事的基礎的,但後世儒家學者大多丟棄了此基礎功夫,只會尋章摘句,斷章取義了。


道家講究「天人合一」


道家高士不僅講修身悟道,還可治國安邦。因為道家文化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學術。把人看成是一小宇宙,是天地大宇宙的縮影, 依循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準則。由此形成了一種「身國同構」的宇宙觀,以「道法自然」的總體思想來指導個人的日常生活,以「無為而治」的主旨來治理國家。上古時的三皇五帝們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掌握了自然規律。他們在以此規律修身的基礎上,再用它治世。領導遠古的先民們發展生產、躲災避難、養命保身,使華夏民族的炎黃子孫得以生存繁衍,逐步發展壯大。但當時的聖賢是用其實,無其名。歷代聖人們的思想智慧結晶都藏於「金匱」,束之高閣,掌於史官,民間不得一見。直至春秋晚期,周室衰微,王子爭位,禍及藏書。當時掌管藏書的史官老子西出函谷,應關令尹喜所請,著《道德經》五千言,道文化才逐漸傳播開來。故《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

「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乃法天道而為的個人修養法,道家最高的修行法是仙學。「人君南面之術」就是君王治國之術。在這兩方面做得最好最著名的就是被尊為道家始祖的軒轅黃帝了,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由於黃帝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我們皆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每年在其誕辰日都要舉行拜祭黃帝陵的儀式。另一方面,黃帝在治國的同時,還積極訪師求道。我們現在還能在各種典籍中探訪到他的蹤跡,如《莊子·在宥》篇記載有「黃帝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的故事,《史記·封禪書》中有「黃帝且戰且學仙」的論述,《淮南子覽冥訓》對黃帝的歸宿有鑄鼎荊山、跨龍升天的說法。

由上所述,可知黃帝雖被尊為道家的始祖,但道文化卻並非始於黃帝,他也是拜廣成子、岐伯、素女等道家高人為師學習而得的。只是因為黃帝在歷史上的貢獻大,名氣高,才被推舉為道家的代表。據考證,道文化從伏羲氏算起,至今也有八千多年的歷史了。而黃帝紀年到公元2016年也不過區區4713年罷了。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現在中國傳統文化衰弱式微了,只好謙虛一點,對外宣布說中華民族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道家治國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當然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按照規律行事,為所當為。通俗的說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和環境裡做合適的事。而不是依照統治者的個人慾望來發號施令,按照人的慾望來做事叫做人為。「人為」就是「偽」。《說文解字》中解釋:「偽,詐也。」徐鍇曰:「偽者,人為之,非天真也。」一味的人為,不按照客觀事實來治理國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西漢的歷史可說是最好的例證。

西漢初年,漢文帝、景帝父子兩代皇帝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採取了「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道家治國方略,在短短的三十幾年裡,政府和百姓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而到了他們的兒孫,窮兵黷武的漢武帝手裡歷史的走向發生了180度的改變,如果說他早期抗擊匈奴,為朝廷消除邊患還算是順勢而為的話,那麼後來為了幾匹汗血寶馬,不顧當時已經民生凋敝的現實,任人唯親的兩次派遣庸才李廣利遠赴萬里之外的中亞進行征伐戰爭就是從個人慾望出發的「偽行」,進一步的加劇了西漢王朝的衰落。

更令人痛心的是,漢武帝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由於儒學從誕生之日起就非人君南面之術,乃是屈從君王的臣道之學,故在其後將近兩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君王們都樂於用儒教來治國。儒教得以占據朝堂的主流位置。導致道家文化從當時的顯學變成了隱學,被迫從朝堂走向田野。傳播重任落在了東漢末年衍生的本土宗教--道教身上,但道學的精髓則漸漸丟失。至魏晉被當時的空談名士曲解為玄學後,在平常人的眼裡,道文化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接受了。雖說在李唐王朝時期,由於皇帝尊老子為祖先,大力發展道教文化,同時唐朝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但在唐代及其後的幾代王朝,有很多帝王都不務正業,整日不理朝政,希冀通過煉外丹達到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

而他們皆非載道之器,自然得不到真師的傳授。往往招來些盲師和偽方士,服用這些人煉製的丹藥,結局可想而知。他們死了不算,道教的名聲也跟著受到了連累。再加金元以後,道教界內部「三教同源」論甚囂塵上,言論喜夾雜佛教名詞在內,像佛教徒一樣鄙視肉身,使得道家的特點盡失,道學真義愈晦而不明。降至滿清入主中原,崇佛抑道,道教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清末的中國積貧積弱,屢受西方列強欺辱,國人為尋找出路,走向了全面西化的道路,在「新文化運動」的洪流下,道學隨著其他傳統文化一起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的大掃蕩讓道文化基本消滅殆盡了


道文化如何復興?


時光荏苒,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逐漸呈現,比如拜金主義思想盛行、貪官污吏層出不窮、社會倫理道德滑坡、利益分配不公等等,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和諧。有人提出應到傳統文化里找藥方,於是「國學熱」興起,各種打著「國學」名號的講座和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現在所謂的「國學」不過是儒學的代名詞。原因是兩千年來儒家在中國政治社會中一直是顯文化及官方哲學。

其實中國文化的根袛是道文化,這不僅是魯迅先生個人的觀點。當年一代道學大師陳攖寧先生在《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中就寫到:「倡本位文化救國說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長於應變。事實俱在,毋庸自謙。」無獨有偶,當代台灣著名學者陳鼓應先生在其《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二次修訂版序中提到了他的兩個重要觀點:一是《易傳》學派性質問題,他寫了《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推翻《易傳》是儒家作品的舊說,而論證它是道家學派之作。一是道家主幹說。陳鼓應先生專門撰文論述中國思想的主幹部分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兩位陳先生的論據雖然不一樣,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道文化應是我國「國學」的代表。

那麼道文化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在今天是不是落伍了呢?是不是不符合時代潮流沒有復興的必要了呢?當然不是這樣,恰恰相反,道學本是個人類文化的早熟品,正因為其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大,乃至於在當代仍不落後,甚至還超前。例如當代的科普作家李航先生在其《道紀》一書中談到:「我拿來《時間簡史》與《老子》一起學習,令我吃驚的是,《時間簡史》和《老子》簡直就是一部書的兩個版本。

通過對比學習,不但《老子》那些「玄妙」字句變的異常清晰,而且與霍金宇宙的誕生、演變無不絲絲入扣。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物理學所闡述的宇宙之吻合程度實在讓人瞠目結舌。」出現這種現象是不是巧合呢?當然不是,如果說現代物理學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話,道學就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上的學問。只不過物理學是利用人造的儀器來探尋宇宙的奧秘,而道學則是通過修行練功,採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方式讓人體本身與宇宙大自然產生和諧共振直接接受宇宙的信息。

所以現代物理學和道學最後殊途同歸,產生異曲同工之妙是自然的事。正如《道紀》第二章中所言:「霍金帶齊了必要的行裝,登上了開往『自然終極定律』的列車,老子正在那裡等候他的到來。」不僅如此,書中還言道:「雖然《老子》與霍金所描述的宇宙驚人的吻合,但是《老子》中所涵蓋的範圍要比物理學家所研究的範圍廣泛。」

眾所周知的,著名物理學家玻爾由於服膺道家文化,當丹麥皇家頒發給他榮譽證書而要求他選擇圖案時,他選擇了太極圖作為證書的背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也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位思想的。現在道文化大有「牆裡開花牆外香」之勢,《道德經》在國外成為了僅次於《聖經》,發行量位列全球第二的世界文化名著。許多外國政要在講話時都屢屢引用其中的名句以闡述他們的治國理念,據說在德國每四戶人家就有一本《道德經》,有些人養成了入睡前必讀一章《道德經》的習慣。西方人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由此可見,道文化現在不僅不過時,而且是拯救時弊最好的良方。有鑒於此,道學在國內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由於道文化包羅萬象、「雜而多端」,對如何繼承和弘揚道家文化以及應該復興道文化的那些內容,代表官方做研究的學者和民間道學愛好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點不一。

學者們多從道學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方面論述、民間則大多從自己喜歡而又實用的技能方面入手、道教界宣揚的主要是宗教的教理教義和儀軌。例如《道德經》誕生的兩千多年來,古今中外《道德經》的注本多達數百種,大家皆各取所需,都從自己的認識角度對《道德經》進行了某種形式的再創造。有以治國論者、有以養生論者、有以修煉論者、有以謀略論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各自展開論述。但多數注本皆似盲人摸象,所觸摸者雖都是真實的象,卻只是大象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在向人描述其感受時,也只能是對局部一隅的片面認識,沒法把整個大象的全貌說清楚。


實修實證


本人認為能讓「此盲人」重見光明,即全面把握道家思想、開啟道學寶庫的鑰匙只有一個:實修實證。《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日益」講的是立志於求學問的人希望多知多聞,用的是外求的方式。西方人是在分科別目的進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思辨及概念推理來認識人們所要認識的客觀世界,就是典型的外求的方式。

「為道日損」說的是求道者要努力減少自身的慾望和習氣,讓自己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無為境界,這是一種內求的方式。道學就是通過內求,在人與道相合的狀態下體悟出來的。由於這種體悟的東西是對客觀世界的全息體驗,很難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因此許多時候只好「強為之名」,或者用比喻和寓言的形式來類比說明。這就使得後學者讀起來感覺玄之又玄,難以理解。現代人多接受西方思想的薰染,然後用其作標準來判別東方人通過內求體證出來的東西往往感覺格格不入,最後只好批以「不科學」而鄙棄之。

當代中醫的命運就是典型的例子。俗話說:「醫道同源」。《黃帝內經》為醫家之祖,黃帝則為道家之祖。中醫可說是道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黃帝內經》的開篇《上古天真論》里推崇的與道相合程度不同的真、至、聖、賢四種人,皆是修道有成之人。中醫理論是很細微、很精深的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相結合的產物。而內證實驗完全是修行者通過自身修煉來實現的一種能力。例如經絡和穴位,由於在現有的科學實驗那裡看不見,甚至動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也難以看見,許多人就認為不科學,而不相信其真的存在。但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早就說過:「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臟腑內景和經絡隧道,只有通過某種修煉的人,才能內視(返觀)體察認識到。

近百年來,外求的產物---西醫逐漸在中華大地占據了話語權,世人開始以西醫的眼光來審視維護了華夏兒女身心健康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其不科學,於是廢止中醫的論調甚囂塵上。幾番折騰未果之後,就對中醫開始了改造,為培養中醫人才而設的中醫院校,採用的是培養西醫的教育模式,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使得這些中醫院校的畢業生走出校門後沒有能力用望聞問切等中醫傳統的的技法給人看病,最後只好放棄或改行學西醫。更甚者,中醫院裡不顧中醫整體辨證論治的特色也學起了西醫的做法實行分科治療了。依靠這種做法來復興中醫當然只能是緣木求魚,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同樣的悲劇還發生在道家文化的另一個分支———內家拳上。內家拳公認的創始者是明代的高道張三丰真人,原是道家修行的動功,練到高深處不僅技擊能力高超,還可以武入道,臻修行之妙境。如清末民初的著名武術家孫祿堂先生在其著《拳意述真》中對這種拳術至煉虛合道的境界推崇備至,並對自己的親身體驗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但形意、太極、八卦三門內家拳傳到現在只是虛有其表,內在的心法基本無存了。

特別是太極拳,今天練習此拳的人全世界加起來近億人,太極大師、太極書刊以及光碟滿天飛,追求外在形式,套路越創越多,拳術動作越來越花哨,越來越像體操和舞蹈,真正得到真傳具有太極內功的高人難得一見,這種現象有人稱為「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真是道破天機之語。由於大家練得都是有名無實的「太極操」和「太極舞」,當然就不可能具備技擊的功夫。

更可悲的是許多練習者因為太努力而傷了膝蓋,本想以此健身,結果招來了終身的病痛。內家拳本是動中求靜之法,以求取內炁形成內勁為初級目標。重在向內求,奈何今人認為內炁虛無縹緲,不符合科學,對其口誅筆伐,使得身負絕學的內家高人不得不三緘其口,內家真義也就隨著這些高人的離去而漸成絕響了。

中醫和內家拳的命運尚且如此,更別說是更高境界的丹道仙學了,許多人到今天還斥之為迷信或說長生是痴心妄想做白日夢。所以歷代高道大德一再強調學道要先明理,因為道學自有一套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理論體系和價值標準。明白了道文化中蘊含的道理,在學道和弘道時才會自覺依道而行,按照道家文化本身的規律行事,注重內修內求,注重實修實證。而不會一味的以西學為準繩,打著「科學的大旗」,干出違背科學精神的事來,不如此的話,復興道文化終將成為一句空話。

古語云:「道寄人弘」,意為大道在天地未判以前,懸於太空;天地既辟以後,大道寄諸天壤。而大道無言,須靠萬物之靈的人類來弘揚。《莊子·人間世》中說:「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所以我們復興道文化要緊緊地抓住今世,團結一切熱愛道家學術的人士,群策群力,從實修實證入手,先讓自身成為載道之器,然後推而廣之,才可實現道化天下,世界玄同之大願!

作者:晏龍清 騰訊道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