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刺董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文城觀點 發佈 2020-02-13T07:39:16+00:00

漢末,各種政治勢力激烈角逐,宮廷鬥爭爾虞我詐,曹操刺董卓就是這時期鬥爭的突出表現之一,《三國演義》描述這一故事,充分展示了曹操的膽識與謀略。

漢末,各種政治勢力激烈角逐,宮廷鬥爭爾虞我詐,曹操刺董卓就是這時期鬥爭的突出表現之一,《三國演義》描述這一故事,充分展示了曹操的膽識與謀略。就董卓當時的勢力,懼怕的人很多,恨之入骨的更多,欲刺殺他的人也不少,但真正敢於行刺的人卻很少,「越騎校尉」伍孚曾行刺過,但失敗了,曹操在這極危險的境況下,敢於再行刺,確實是極有膽略的。董卓專權,無惡不作,如能除掉董卓,乃正義之舉,曹操挺身而出,成了正義的化身,但終於沒有行刺成功,真的如曹操向陳宮說的是「天意」嗎?曹操的行刺舉動,可能隱藏著更為微妙的玄機!

《三國演義》第四回「廢少帝陳留充位,謀董卓孟德獻刀」描寫了曹操刺董情節:

董卓以勤王的名義提兵進京後,實際上是控制了朝廷的權力。董卓欺上凌下,胡作非為,引起朝廷上下怨聲載道,均欲除之而後快。朝中的大臣,包括有正義感的,和想乘機爭權奪利的,都想設計除掉董卓,可是,有失敗的先例,大家都一時無計可施。唯有曹操想出了計策。曹操先以各種方式極力地討好董卓,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後,向董卓在朝中的對立面司徒王允借得了一口寶刀,利用能靠近董卓的機會,實施行刺。

某一天,曹操「佩刀」進入了相府,侍衛能讓曹操帶刀入府,可見董卓對曹操已經是相當的信任了,對曹操根本沒有防備之心。曹操進入董卓的內室,董卓坐在床上,他的乾兒子兼得力保鏢呂布就站在他身邊。交談之後,董卓要呂布去為曹操挑一匹從西涼引進的寶馬,這位丞相可能想以寶馬來進一步籠絡在都城擁有兵權的「驍騎校尉」,也表明董卓對曹操是信任和器重的。呂布出去後,曹操的機會來了,但他還是懼怕董卓的力氣太大,不敢輕易下手。時間一刻刻過去,曹操心很急。上天保佑,終於機會來了,董卓因為太胖,不能久坐,於是「倒身而臥,轉面向內」,背對著曹操。難得的好時機,曹操可能緊張,也可能有些猶豫,也可能有更多的考慮,等董卓躺好了,才拔出寶刀,向董卓刺去……。

可是,就在這時,董卓從後面的鏡子裡看到曹操拔刀向他伸過來。董卓急忙問:「你想幹什麼?」曹操急中生智,連忙跪下,把刀舉過頭頂,對董卓說,卑職特來向丞相敬獻寶刀。行刺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可是,危險的處境卻來了,董卓一時相信,但仍有疑惑,曹操也意識到危險,剛好呂布把寶馬選來了,曹操靈機一動,請求試試馬,巧妙地借試馬之機,一溜煙地跑出了京城。

這是驚險而有趣的故事,但有一些問題令人深思:曹操真的沒有機會行刺董卓嗎?曹操的行刺動機真的出於忠臣的正義感嗎?曹操為何要向王允借寶刀,行刺不是更秘密更好嗎?有雄才大略的曹操,會採用這種行刺方式嗎?或許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行刺完全可能成功。呂布走了,董卓躺下了,曹操完全可以在董卓躺下的那一刻實施行刺,他可是專門來行刺的,一直在準備,在尋找機會,再說,曹操是「驍騎校尉」,是都城帶兵的軍事首領,不但有膽量,也該有果斷行動的能力,難道不會在肥胖的董卓正躺下的那個時刻行刺嗎?為何要等到董卓躺好了面對著鏡子才拔刀嗎?行刺沒有成功,有很大的可能是曹操根本就沒有真正想刺死董卓。

試想,如果行刺成功了,呂布回來,曹操能活著走出相府嗎?既使呂布沒有回來,曹操幸運安全出了相府,他能順利地逃出京城嗎?行刺成功,曹操可能就因此而毀滅了自己,毀滅了他的遠大的前程。野心勃勃的曹孟德,能這樣心甘情願嗎?眾所周知,曹操可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亂世梟雄,他絕不會甘願毀滅自己,把自己當成董卓的陪葬。曹操很清楚,行刺成功了,他可能成為有正義感的人士心目中的英雄,但就當時的政治局勢來說,這樣的「英雄」也只不過為軍閥李傕、郭汜,為陰謀家王允,或為諸侯霸主袁紹等人清了君側而已,他自己輕則失去「驍騎校尉」的權力,重者毀滅了自己,成了其他的專權者、陰謀家登上權力的頂峰的鋪道石,對於有雄才大略、熟讀兵書的曹操,是最不合算的。曹操不傻,不簡單,他的行為可都是謀定而後動的。

其次,曹操的行刺行動,也不完全是出於忠臣的正義感,可能有伸張正義的想法,但不會是主要的。當時的局勢很複雜,漢家天下已亂,群雄逐鹿,各顯神通,曹操是亂世英雄,他的主導思想是法家的權勢觀、縱橫家的長短捭闔方略和兵家的謀略,儒家的仁義忠君思想在他的腦海里是微乎其微的,他可不願為當忠臣而毀滅自己,刺殺董卓當然是正義的,但曹操刺殺董卓的行為極可能隱藏著冒險造勢的政治謀略。

曹操絕有可能是以刺殺董卓的行為來為自己豎起了正義的旗幟,他以此來標榜自己是伸張正義的勇士,從而討好有正義感的大臣們,也迎合了欲除董卓而後快的各階層人士,曹操因此而有了揚善除惡的號令資本。後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英明,在以袁紹為首的諸侯聯盟討伐董卓的活動中,勢力不大,資歷不深,官職也不高的曹操,居然占據聯盟隊伍的重要位置,不能不說與他的這次「正義」的刺殺行動的廣告作用有關。曹操深知,走險棋如果能成功,會贏得更多。

再說,刺殺行動本該是保密的,越是秘密越保險,曹操在王允的壽宴上自告奮勇提出願借七寶刀去行刺董卓,如此不怕泄密,難道只是借得寶刀好行刺嗎?或者只是想拉攏王允作為除掉董卓的聯盟嗎?這很有可能只是表面的文章,實際上,曹操的這一行為,極可能蘊藏著十分老辣的政治謀略。試想,如果沒有採取行刺行動,曹操依然是「驍騎校尉」,一個有些軍事權力,但在政治上卻還是不起眼的軍官,何況,在當時局勢動亂的狀況下,他也未必真能一直保住軍官的位置,就是保住了也依然是不會有大作為的。而採取行刺行動,不僅能像上面所說的,賺足了標榜正義的好名聲,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利用向王允借刀,把王允拉到了同謀行刺的位置,七寶刀可是王允的,董卓終究會知道的。寶刀沒有砍下董卓的腦袋,卻把王允推到了董卓的屠刀下。王允的反董之心本來是隱藏的,除董的行動也是秘密的,但曹操的刺董行為,卻把王允暴露了,從此挑起了以王允為首的保皇派和以董卓為首的專權派的激烈爭鬥,促使兩派的鬥爭公開化,這為董卓懲辦王允提供了口實,也把王允反董的鬥爭逼向絕路,促使王允只能背水一戰了。

也許曹操知道,殘暴、勇猛、魯莽的董卓,欠缺智謀,而穩重、陰險、聰明的王允,善於用計,王允極有可能鬥勝董卓。果然,王允很出色,硬的不行來軟的,直接的無效採用間接的,王允以「美人計」制出了他的法寶貂蟬,離間呂布和董卓,董卓死在呂布的方天戈下,王允勝了,而真正勝的是曹操。曹操以行刺行動在董卓和王允之間灑下了火藥,讓雙方激烈爭奪,讓朝中的各派勢力慘烈廝殺,而他卻帶著伸張正義的好名目,避開了混戰的京城,去拉攏他的隊伍,組建他的曹家軍隊,在更廣闊的天地,逐步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可是原來的都城「驍騎校尉」所不能比擬的遠大前程。

「越騎校尉」伍孚的刺殺行動失敗了,只得到一首讚美詩:「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驍騎校尉」曹操的刺殺行動看似也失敗了,但他不但得到了正義的名目,而且得到了組建軍隊的好時機,得到了逐鹿中原的機會,得到了通往最高權力的寬闊通道。

也許,在曹操的心目中,殺掉一個勇猛殘暴的董卓並不難,而要對付陰險多謀的王允卻有點難,還不如讓陰險的去對付殘暴的。而且,當時的朝政已經不是換一兩個專權者所能解決的,董卓死了,王允來了,王允跳樓了,李傕、郭汜又揚威登場了……。腐朽的漢末朝廷,走馬燈式的你方唱吧我登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已經不行了。摧毀名存實亡、死而不僵的漢末王朝,期待著雄才大略的亂世真梟雄,而這個梟雄就是他曹阿瞞。

曹操敢於冒險,善於借勢、造勢,他從一次次的借勢、造勢中走向成功。漢末的一些重要人物,許多成了他一步步壯大、成功、奪權、攬權的棋子,刺殺行動時利用董卓、王允,諸侯聯盟討伐時利用袁紹,組建初期的軍隊時利用黃巾首領張角,對付諸侯時夾持漢獻帝等等。兵家講究借勢、造勢,曹操熟讀兵書,他注釋過《孫子兵法》,深諳兵家要略,是一個善於造勢的大軍事家、政治謀略家。只可惜,處於亂世的他,在他的軍事政治生涯中,多了一些的兇殘,少了一些的善良。倒是作為文學家的他,更為可愛,浪漫中不失其雄心壯志,我們讀讀他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