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嗎?消耗孩子自我意識,警惕配角綜合徵

丁媽親子時光 發佈 2020-03-27T20:12:31+00:00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乖乖聽話」,甚至在評判孩子是否是好孩子的標準中,「乖乖聽話」也被放在了第一位。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乖乖聽話」,甚至在評判孩子是否是好孩子的標準中,「乖乖聽話」也被放在了第一位。

「乖孩子」教育在實際生活中廣泛存在,但是父母們不知道的是在「乖孩子」面具下面是一張只會討好取悅的臉。

蔣方舟年少成名是多少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的她在母親的引導下表現出了非常優秀的寫作天賦,7歲的時候,別的孩子孩子苦惱學習生字,而她卻已經開始出版詩集了。


這在當時簡直是神童一般的存在,按照現在的話說「她的父母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才能生出這麼優秀的女兒!

此後在她的成長中寫作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也由此她獲得了被清華大學降分錄取的資格。

當然「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在她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她就已經成了某著名雜誌社的特約編輯,在畢業後更是一躍成為副主編。這對於年紀輕輕的她而言是一種巨大的肯定。於是在25歲的年紀,她就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北京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房。

她的母親成了很多家長追逐的目標,人們希望能夠從母親的身上獲得更多的「教育竅門」。

她的母親坦言,自己在發現孩子沒有特別有天賦的興趣愛好,而自己是一名作家,於是近水樓台地培養了孩子寫作方面的才能。再加上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十分嚴格,「孩子乖乖聽話」自然就有了今天的成就。

似乎「乖乖女」的標籤成了蔣方舟成長的最佳助力。「父母的話總歸沒錯!」的理念似乎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印證。

而事實上,人人羨慕的天才作家並非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快樂。她常常為自己「討好型人格」感到苦惱。她不敢輕易地拒絕他人的請求,哪怕是自己做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她也會勉強自己答應。她最害怕的就是讓身邊人不開心,甚至他人的不開心根本與自己無關。


從小到大接受的「乖孩子」教育讓她把取悅和討好刻進了骨子裡,即便優秀如她也同樣會被討好型人格所困擾,她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喜好,以此希望換來所有人的喜歡。當然人們也會發現,如今的蔣方舟看起來「叛逆」了許多,在最受關注的時候放下一切去國外留學,選擇說出自己內心一直就有的困擾,不擔心因此而掉粉。時隔多年她終於學會告別「乖孩子」的標籤,努力地去尋找真正的自我。

父母為什麼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乖孩子」?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故事。

媽媽貝蒂帶著女兒去吃冰激凌。櫥窗里的冰激凌口味有很多,女兒十分高興。貝蒂問道「孩子你想吃哪個口味的?」女兒爽快地說「香草味!」

這時貝蒂沒有直接給孩子購買香草味的冰激凌,而是說道「我看見了巧克力口味的,那一定很好吃!」

女兒回應:「我還是想吃香草味的!」

貝蒂有些無奈,繼續試圖說服女兒:「巧克力口味的料更足!」

女兒堅持稱「我要吃香草味的!」貝蒂無奈:「你怎麼這麼固執呢!」

類似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時刻上演著,父母不明白眼前的「小人兒」為什麼這麼固執己見,聽不進去他人的想法,於是父母們便迫切地希望孩子可以「乖乖聽話,做一個乖孩子!」

父母甚至會為了讓孩子變乖而誘導孩子說:「媽媽只喜歡乖孩子!」

「你不乖媽媽就不要你了!」站在父母的角度「乖孩子」教育方式毫無問題,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卻完全不同了,當父母說孩子固執時,孩子會認為父母更加固執。

在「乖孩子」教育中,父母的掌控欲充斥其中,父母們希望孩子可以「乖乖聽話」,減少自己在教育孩子上鎖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心思。

有了「乖孩子」後,父母不必去解釋「為什麼不可以」,不必浪費唇舌去說服孩子。父母的掌控欲在「乖孩子」面前得到極大的滿足,讓父母誤以為這是自己教育的成效。

「乖孩子」教育真的有教育成效嗎?


配角綜合徵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很多家長會把將孩子教育成「乖孩子」當成教育的目標,但是事實上「乖孩子」並非是完美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配角綜合徵」的概念,這種心理效應指的是在群體中進行角色分配時,有些個體即便具備了領導才能也甘願當配角。看得出來這是一種對於自己我認知不清的心理狀態。

在2016年的時候中青社進行過一項社會調查,2000名受訪者中有48.4%的比例人群存在配角綜合徵。這其中有53.9%的比例人群認為這是父母「乖孩子」教育的後遺症。

消磨孩子的自我意識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卻也在無意中消磨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習慣於接受父母的掌控,習慣於聽從父母的安排。

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發生了明顯的偏差。孩子無意間對自身進行了自我貶低,自信心發展受到影響。

事實上,甘願當配角的人除了自信不足外,還存在這刻意討好的一面。

孩子希望隱藏自己的喜好或者想法,以此來成全他人對自己的願景。孩子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存在感薄弱,只有討好取悅才能讓自己覺得更安全。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引導?

尊重孩子身上的鮮明個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這一面也許讓孩子看起來不夠「乖」,但是父母不能因為這與自己的預期不同而選擇壓制或者強勢地進行糾正。尊重孩子身上的個性化,乖不乖的不重要,孩子作為獨立個體被認同很重要。

傾聽孩子的想法,不隨意貼標籤

很多父母會給孩子身上貼上很多「自以為是」的標籤,自以為很了解孩子的父母其實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般了解。傾聽孩子的想法為父母找到了走進孩子內心的途徑,也讓孩子有了自由成長的可能。

給予孩子適當的選擇權

父母有必要收斂自己的掌控,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孩子有機會去選擇走進自己喜歡的,遠離自己討厭的任何事物。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一個人只能為他人指路,卻不能替他人走路。」父母有必要把適當的選擇權交還到孩子手中。

小結


父母別把孩子當成是自己手中的牽線木偶,父母有必要認識到自己的認知也存在局限。

不要讓孩子帶著面具生活,讓孩子擁有更寬鬆的成長氛圍。大家對於「乖孩子」教育有哪些看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