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萬千國人團圓之際的春節,有著一段怎樣的歷史?

舊時樓台月 發佈 2020-02-10T10:27:29+00:00

導語:春節,是中華民族華夏兒女心中最隆重的團聚新春佳節,也是我國的傳統民族節日,在這個辭舊迎新的團圓佳節,一家人闔家團圓。

導語:

春節,是中華民族華夏兒女心中最隆重的團聚新春佳節,也是我國的傳統民族節日,在這個辭舊迎新的團圓佳節,一家人闔家團圓。這個節日不僅帶著濃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它集中體現了中國華夏兒女的文化心理,生活娛樂,理想願望和思想信仰。

春節的含義來源於農業,根據古時候的稻穀成熟,一年一熟,而形成的歲名,年。在春節期間,我們中華兒女各個民族都會舉行慶祝活動,這些活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各式各樣,大多數是有祭祀祖先以求護佑,除舊布新以期來年美滿,闔家相聚守歲等主要內容,帶著非常濃郁的民族特色活動。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科技進步,我們很多的古老習俗都漸漸演變、由繁入簡,卻依然足夠我們去探索。


一、春節:古人的信仰,祭祀的佳際

關於春節起源的說法眾多,有的說春節是源自古時候的臘祭活動,也有說法說春節是源自於古時候巫術祭祀的儀式,或者說春節源於鬼節祭祀儀式,等等。這眾多的說法之中,最大眾的說法是舜天子即位統領人類,帶著部落里的人們,祭拜天地眾神和祖先宗祠,人們便把這一天叫做歲首,也是春節由來的起始。

春節,起源於上古原始的民族信仰、祭祀,專門用來感謝天地之間的神靈、祖先庇護的恩德等等而產生的活動,早期的春節文化活動大都是反映古時期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天人合一的願景還有慎終追遠和固本思源的社會人文精神;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其中蘊含了上古時代禮樂文明發展以及社會人文的深邃內涵。

在《三命通會》以及《盤古王表》等上古時代文化風俗活動記載的書籍中都有記載,年,是古時候的人們都是根據天地之間的運行,四周事物的變化的規律來確定二十四節氣還有四季循環的起終點的。通過這種方式劃分四季而這一個循環便做為一年,地球環繞太陽一周,作為曆法計算里的一年,循環往復,古人再根據春夏秋冬四季更始的規律變化,以及身邊的事物生長變化,規定一年之初,歲首,也就是立春,干支曆法裡邊的二十四節氣的開頭,即「天象更迭,斗柄指寅,萬物復甦,天下皆春」。

而我們的新春佳節就是由這一年之初的祭祀活動而演變過來的慶賀節日,在《尚書.大傳》中有提到,一年的開端,叫做歲首。民間俗稱年節,或者新年,春節的民俗習慣活動的流傳和傳承就是通過這些歷史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長期積澱凝聚形成的,在文化民俗傳承中,承載了豐富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最初,在先秦時期,新年叫「元日」、「獻歲」、「改歲」、「上日」等;到兩漢時代,被稱為、「正日」「正旦」、「歲旦」、「三朝」;發展到魏晉時期和南北朝的時候,被改為「元日」、「元辰」、「歲首」;到了唐宋元明四個朝代被叫做「歲日」、「元」、「新正」、「元旦」、「新元」等延至後來。

清朝末年國民革命以後,清朝被推翻紀年方法才開始逐漸使用公曆紀年的方法,從此出現了農曆年和公曆年兩種紀念方式,兩個新年,由於農曆新年又在一年之初春季,所以,為了更好的區分,把農曆新年改名為「春節」,把公曆新年改名為「元旦」。


二、春節的習俗活動:流傳千年的優秀文化

新春佳節作為我們最隆重的團聚節日,關於怎樣可以慶賀這個節日,在從上古時期開始的千百年來,我們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春節風俗活動習慣。

春節的慶賀活動和習俗,要從準備開始說起。而春節的準備活動,則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的祭灶神開始,這個日子是民間專門祭祀灶神送他上天拜見玉帝的日子,在中國民間的眾多信仰神中,灶神的名望是比較大的,畢竟民以食為天,而且他資歷比較老,在夏朝時期就已經開始受到尊崇了。

這一天,大家喜迎灶神,做好糖瓜粘,一說粘住灶神的嘴讓他在天上不能說壞話,二說甜甜灶神嘴,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大意都是祭拜好灶神,期望他可以護佑百姓在眾神間說好話;臘月二十四,掃塵,也就是辭舊迎新,全家大掃除,把全家的塵土清除,準備迎接過年;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就像山西民謠唱的一樣,二十三,打發了老爺子上了天,之後二十五玉皇大帝就會下凡來檢察查看人間的各種善惡,通過這種方式來定奪來年人間的禍福。這時候,家家祭祀來祈福來年好運,從這一天開始,就要注意言行和起居各個方面,謹言慎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祈禱來年降福。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從今天開始,置辦年貨,以備過年;臘月二十七,殺年雞,這在漢族民間有句俗語,叫做宰雞趕大集;臘月二十八,打年糕、蒸饃饃、貼花花,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過年的主食基本就張羅起來了;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蒸饅頭,家裡都會準備上酒席,人們互相拜訪,這一天也叫別歲,人們還會在戶外焚上香爐,焚香需要連續三天,這個被叫做天香。

臘月三十除夕,春節和除夕是首尾相接的,所以這一天,大家紛紛開始祭祖拜神、貼春聯、貼門神,燃爆竹,給孩子們壓歲錢,全家一起吃年夜飯,一起通宵達旦守歲,也有句俗語叫:「三十晚上熬一宿」;

正月初一,晨起拜年,長輩鄰里,互相拜年,古時候有傳說,每到除夕這一天都會有怪獸年來侵襲百姓,人們經過一整夜的守歲,子夜時分燃放鞭炮,驅逐怪獸年,初一的早上,大家打開家門互相道賀拜年;正月初二,姑爺節,祭財神,這一天,除了祭拜財神之外,出嫁的女兒都會帶著自家的女婿回娘家拜年,這其中眾多不同的規矩我們就不一一解說了;

正月初三,赤狗,因為同音赤口,寓意容易跟人發生口角,所以一般不外出,隨著大家春節團聚,這個習俗便漸漸淡化,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會去拜訪姑母;正月初四,迎灶神,祭財神,相傳這一天,灶王爺要在這一天查戶口,所以,不宜出遠門;正月初五,破五迎財神,這天是所有做生意的人們祈求一年財源廣進的重大節日;正月初六,送窮神,這一天,全家都需要做一番大掃除,收拾並扔掉家裡的垃圾和破衣服,寓意著新的一年,除舊布新。同時,喝蔬菜做成的蔬菜湯;

正月初七,人七,神話傳說中說,女媧在她創造世間萬物的第七天創造了人類,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誕生日,自漢朝時期開始就有了這一人日節俗,從魏晉之後開始得到重視;正月初八,穀日是眾星下凡的時候,製作小燈點燃來祭祀星宿的祭祀活動,叫做「順星」,傳說這一天是穀子的生日,如果當天天氣晴朗,預示著新的一年的稻穀可以無災無害大豐收;正月初九,傳說是天公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被人們叫做「天公生」,主要的習俗活動有祭祀玉皇等,在天公生這一天,有的地方的婦女會準備上清香的花燭,噴香的齋碗,擺放在天井或者巷口等露天的地方去膜拜蒼天,通過這種方式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石不動,這一天是祭祀石頭日子,不能動用石制的工具,比如河南的風俗活動這一天的午餐必須吃饃餅,通過這種方式來祈禱神靈護佑這一年的財運亨通;正月十一,請子婿,這一天是岳父請子婿吃飯的日子;正月十二,搭建燈棚,整個新春佳節期間,人們歡樂團聚吃的食物都是豐富多油的,這一天專門吃一些清淡的、清腸潤躁的食物,而且又因為三天後是十五元宵節,所以,家裡會開始採買燈籠,搭建燈棚。

正月十三,這一天,中國的南方地區一早就開始辦燈展會欣賞燈籠,在城隍廟前的花燈展門庭若市人們都在自己喜歡的花燈前駐足欣賞,猜燈謎贏花燈,這也只是元宵節的序幕而已。正月十四,猜燈謎,排練舞獅舞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在為元宵佳節準備,舞龍獅的排練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四處張燈結彩,人們開始寫燈謎,猜燈謎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歡快的節日的氣氛;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吃著糯米粉滾成的湯圓,寓意團圓美滿,闔家賞燈,看煙花,舞獅舞龍結頭彩。

至此新的一年,春節活動便到此結束了,當然,中國地大人多,各地區的習俗都會有所不同,因地而異,因人而異。


結語: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代表著中華幾億個小家庭歷經長途跋涉闔家團圓的日子,雖然我們的習俗在簡化,我們的生活節奏在變快,儘管我們有很多原因很多的現實讓我們不一定能每年都相聚守歲,但是,我們的闔家團圓日——春節依然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每個中華民族華夏兒女心中都牢記著這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不管身在何地,身處何時,當金色的陽光灑滿整個華夏大地的時候,人們打開大門迎接新的一年,同樣的陽光照耀每個人的臉龐,華夏兒女辭舊迎新,重新蓄滿力量奮鬥在人間。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歷史關於春節起源的幾種說法》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春節》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