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損分析下如何鑑定古玉原產地,高科技有辦法

文藏玉器 發佈 2020-02-07T17:00:17+00:00

玉斧 新石器時代玉人首 新石器時代如:可通過硬度計、比重液、密度測定儀測定占玉標本的硬度、比重和密度;通過電子探針分析儀、偏光顯微鏡、X 射線螢光能譜分析儀 、室溫紅外光譜分析儀等測定標本的礦物成分。

對古玉標本本身的分析鑑定,可分為無損分析和有損分析。鑒於文物的惟一性與不可複製性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對古玉標本的鑑定應是在不破壞玉器整體面貌的情況下進行無損分析。目前所採用的無損鑑定方法包括肉眼鑑定(目驗)和部分物理鑑定方法。肉眼鑑定包括肉眼觀察及藉助放大鏡、聚光電筒進行的鑑定。

這種鑑定可對玉器標本的顏色、光澤、透明度及其結構、礦物成分與相對密度作出初步判斷。這種鑑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來說,對於特徵比較典型而此前同類玉石研究又比較多的標本可以作出比較準確的定;但對於那些特徵不夠典型,而此前同類玉石研究較少的標本,則難以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特別是對於顏色、光澤乃至硬度巳發生次生變化的古玉標本要用肉眼作出準確鑑定,難度更大。這就需要採用一些物理學方法,藉助儀器設備作測試鑑定。

如:可通過硬度計、比重液、密度測定儀測定占玉標本的硬度、比重和密度;通過電子探針分析儀、偏光顯微鏡、X 射線螢光能譜分析儀 、室溫紅外光譜分析儀等測定標本的礦物成分。對於形體較小的標本也可用雷射拉曼光譜法測定,獲得相應的譜線,再與標準譜線進行對比,以確定其礦物成分通過上述方法的鑑定,我們只能根據對古玉標本的質地、礦物成分、結構特徵的分析對玉料的性質及產狀作出判斷。

而要想對古玉料產源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就需要作進一步的科學測試分析。這些分析有的要作取樣分析,即有損分析。為了不破壞文物,這些取樣一般是通過對出土古玉料及玉器殘件的取樣進行測試分析來完成的。這些分析包括對標本顯微結構的觀察、化學成分全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等方面。

使用的儀器包括掃描電子顯微鏡、高解析度 透射電子顯微鏡、X 射線粉晶衍射分析儀、電感糯合等離子質譜儀 (ICP -MS,測微量元素)、MAT - 251 或 MAT -256 型質譜儀 (測同位素)雷射燒蝕系統和 VG3600質譜儀或MM5400 靜態真空質譜儀(測定年代)。近年來,已有學者通過對不同產地、產狀的玉石標本的測試與分析研究,認為來自不同產地(或產狀)的軟玉,除在顏色及包含物等方面會表現出一些差別外,在同位素、微量元素及年齡方面也有差別,它們各自具有的特徵,可以作為它們的 「 指紋特徵」。

對古玉產地的實地考察,也是確定古玉玉料產源的重要步驟。在考察前首先要對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石產地進行梳理並同現知玉石產地相對照。除《山海經》外,各種正史、野史筆記中亦能見到關於玉石產地的記載。

各級地礦部門近幾十年對國內的玉石資源也有調查。這些都為我們進行古玉產源研究提供了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先民開採的玉礦點可能有因採掘殆盡而消失的,也有因滄桑巨變而被遺忘的,加上近現代地質部門普查的遺漏,這就會為我們進行古玉產源研究增加一定的困難。但無論如何,對古玉產地的實地調查是進行古玉料產地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

內容整編自趙朝洪《東北地區史前玉器 原料產地的初步考察》《玉委會會刊》2007年第三期,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