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歲從學徒做起,60年堅守「中國髮廊」,只染黑髮

行攝天下的麻袋叔 發佈 2020-02-27T17:16:38+00:00

#我的自拍故事#我叫郭歡全,今年75歲,從小生在杭州聞堰,生長在聞堰,工作也在聞堰。我從15歲做學徒開始理髮,如今已經足足60年。

我叫郭歡全,今年75歲,從小生在杭州聞堰,生長在聞堰,工作也在聞堰。我從15歲做學徒開始理髮,如今已經足足60年。如今我的「中國髮廊」開在聞堰老街上,這裡地處三江匯集處,往昔集市繁華,如今正悄無聲息地進行著一場蝶變式的舊城改造,大多房屋騰空面臨改造。現在老街上只有我這「中國髮廊」還開著。


其實以前我的髮廊並不叫「中國髮廊」,最早叫「錢江髮廊」。因為旁邊就是錢塘江,20年前搬到現在的位置,我就改名「中國髮廊」,因為我只染黑髮,不染黃色、紅色,所以是中國髮廊,不是外國髮廊。


黑色瓦片下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屋子,店內三面裝著鏡子,因年代久遠鏡面模糊或缺角。髮廊里的理髮椅踏腳生鏽、椅背海綿露頭。這把椅子也有20年以上,當時花了100多塊錢買來的。皺巴巴的對聯和老舊的桌椅訴說著「中國髮廊」曾經的興隆。

我小學三年級文化,當年我負責聞堰山五大隊食堂財務,管幾張飯票,領導後來安排我去學理髮,給大隊100多戶人家理髮。後來搬家到這裡聞家堰(聞堰)自己開店,1960年我結婚,生了一對兒女,現在最大的孫子都23歲了。


店裡條件所限,我沒有熱水器,全靠這些熱水瓶燒水給顧客洗頭。房子有個後門,推門進入,一個柴火大灶撲面而來,開水瓶里的水大多數都從這個大灶里燒出來。


髮廊的條件雖然簡陋老舊,但是每天還是有很多當地人前來理髮刮鬍子。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來我這裡理髮,基本上都是本地的一些中老年人來理髮,刮鬍子。我的老手藝還是挺受他們的歡迎的。

理髮的大伯躺到椅子上剃鬍須。「我們的頭年輕人理不好的,他們都理新式頭,而且不剃鬍子。」大伯道出了來「中國髮廊」的緣由。來這兒理髮的基本都是老顧客,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沒有的。我兒子孫子都不來的,以前來的,最近幾年都不願意來了,可能嫌太破舊。

我的「中國髮廊」只做三項業務:理髮、染髮,刮鬍子,理髮加刮鬍子15元、染髮30元,這個價格很多年都沒有變過。這些老顧客看中的都是我的手藝和便宜的價格。


每天早上7點,「中國髮廊」一定開門了,做老人的生意一定要早,因為他們早上睡不著。一天下來,生意好的時候能賺個百來塊錢。如今看著懷舊的髮廊,幾十年前可曾是聞堰最潮的髮廊,是聞堰第一家會燙髮的髮廊。趕時髦的人都來我店裡燙髮,大波浪、小捲髮都很贊,電燙1.4元,化學燙2.2元。從店裡走出去的人臉上都寫著「時髦」兩字。那時候是我的高光時刻。

原來我還做收頭髮生意,天黑了我出門去把周邊理髮店的頭髮收來,攢起來賣到蘭溪那邊去,一斤頭髮能賺三四毛錢。眼下這一方小屋面臨拆遷,我心裡有點不舍,但是我也更有堅守後的踏實,在附近三江花園有房,兒孫滿堂。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還特地跑到浙江人民廣播電台捐款2000元。


早些年我還帶出了十幾個徒弟,後來都自己外面開店去了。很久很久了他們也沒回來看過我,可能都忙著生意吧。現在只要我還做的動,這裡老屋暫時還未拆,我就會繼續做下去。等到拆遷動工,我也該退休回家安享天倫了。這裡的老屋一年租金2萬,還是能多多少少賺一點的。屋後一片地還能種點蔬菜,至少能讓我每天有事做。

幾十年的堅守,這老屋和裡面的一切陪伴著我度過了大半輩子,心裡其實很不捨得。但是年齡的確也大了。家裡人也時常勸我關掉店面不要做了。我想反正還未拆遷,那就繼續做著吧。我也不會打牌,回家不知道幹什麼。而且這些老顧客還是喜歡來我這裡理髮修鬍子,等到真的開始拆了我也就真的退休了。


如同「中國髮廊」牆上掛著的這杆老秤砣一樣,我的內心也有一桿秤:自己能夠身體力行就繼續堅守。時代的變遷日新月異,社會上雖然像我這樣的老店面幾乎絕跡,但是依然有人需要。那我就在我力所能及範圍內繼續開著「中國髮廊」!

原創圖文:行攝天下的麻袋叔

如果您覺得圖文不錯,請給我一個贊。如果您身邊也有這些人和事,請聯繫我。記錄時代記錄歷史印記,感謝閱讀和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