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王年新考(四):西周王年的確定(3)

中國上古王年研究組 發佈 2020-02-07T20:47:46+00:00

4,厲王、宣王和幽王在計算懿王、孝王、夷王三王的在位年數之前,我們先來解決厲王在位年數問題。實際上,如果把前877年視為厲王元年,這樣編排年表,就會與《齊太公世家第二》、《衛康叔世家第七》等的記載產生矛盾。

4,厲王、宣王和幽王

在計算懿王、孝王、夷王三王的在位年數之前,我們先來解決厲王在位年數問題。《周本紀》明確記載了厲王在位年數為37年,之後為共和十四年。從理論上說,根據這一記載,我們應該早就能把中國有明確紀年的年限上推到厲王元年(前877年),那麼為什麼大家公認的紀年只能從前841年開始呢?

實際上,如果把前877年視為厲王元年,這樣編排年表,就會與《齊太公世家第二》、《衛康叔世家第七》等的記載產生矛盾。因此,我們不得不認為《史記》記載的厲王在位年數是有問題的。「斷代工程」的排法,實際是將這一矛盾延續了下來。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是否把共和十四年計算在厲王在位年數內的問題;也就是厲王元年到底是前877年還是前864年的問題。

先看《齊太公世家第二》: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武公十年為共和元年(前841年),獻公在位九年,則可知獻公殺胡公自立之年在前859年,由此可知如果厲王元年為前877年,則獻公殺胡公之年距離周夷王烹哀公至少有19年。如果按《史記》正義紀年云:「(夷王)三年,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這相隔的時間就至少要到24年(根據古本《紀年》,夷王在位年數至少為7年,加上胡公徙都的時間怎麼也要一兩年)。獻公要為哀公報仇,顯然是要依賴哀公當年留下的力量,則已隔了一代人,對聚集人手顯然不利,不是說一定不可以,但與一般常理不符。

而如果厲王元年為前864年,則相距只有十來年,這一問題就不存在了。

《陳杞世家第六》:

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於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子釐公孝立。釐公六年,周宣王即位。

這裡的矛盾是從幽公十二年到釐公六年,中間經過了十七年(釐公即位按次年改元計算),與共和紀年共十四年存在矛盾。我們只能認為此處記載有誤。當然,有一個可能是「幽公十二年」為「十四年」。

《衛康叔世家第七》

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為侯。頃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釐侯十三年,周厲王出餎於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這裡可以看出,周厲王出奔於彘,距其即位年數不超過25年,而其實際紀年又超過33年。對這一問題,同樣只要把厲王元年放在前864年就可以解決了。也就是說,厲王是在即位23年時出奔於彘的,之後就是十四年的共和執政。因而,可以確定厲王在位年數為:

厲王:37年(前864-前828,含共和14年)

因而,我認為,共和紀年在歷史上並不真的存在,在實際中人們仍然使用厲王紀年。這就是歷史的真相,也是導致司馬遷無法將中國的歷史紀年真正推算到前841年以前的主要原因。而只要我們調整一下觀念,就可以至少把歷史紀年推到厲王元年(前864年)。斷代工程是把厲王在位年限放到共和紀年之前的,這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我認為,這算得上是一個重大發現,而且是完全能夠成立的一個發現。

這裡也要說一下,司馬遷為什麼會把共和紀年單獨拿出來,因為他比較注重歷史之實。比如,項羽和呂后都曾實際成為最高統治者,但並未得到後世和民眾的普遍公認,而司馬遷作《項羽本紀》和《呂后本紀》,對於不明真相者,紀年就會產生問題。共和紀年應該也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厲王二十四年到三十七年,仍為厲王紀年,但實際統治的是共和(共和執政的具體情況有爭議,這裡只考慮紀年問題)。

逆鐘,是公認的厲王前後器,《殷周金文集成》1-60~63有:「唯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對應前864年,庚申為廿七。

《集成》5-2818,有:唯卅又二年(有定為一年)三月初吉壬辰……

此器一般認為是厲王前後器,經檢驗可知是宣王器,對應前796年,壬辰為三月初三。

史頌鼎(集成5-2827)有:「唯三年五月丁巳,王在宗周……」函皇父鼎與之類似,只有干支不同,在甲戌,可知其對應宣王三年——前825年,故兩器為宣王器。

虢季子白盤(集成16-10173):「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對應前816年,也就是宣王十二年,丁亥正在初一。

所以,西周后三王的在位王年仍然如下:

厲王:37年(前864-828,含共和14年)

宣王:46年(前827-782)

幽王:11年(前781-77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