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之無用智慧:無用之中往往藏著大用

顏小二述哲文 發佈 2020-02-03T15:04:44+00:00

在生活中,我們不乏會見到兩類人,有一類人,十分優秀,優秀也就罷了,亦沒有掩蓋自己突出的意思,於是,這樣的人往往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乏會見到兩類人,有一類人,十分優秀,優秀也就罷了,亦沒有掩蓋自己突出的意思,於是,這樣的人往往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因為人在潛意識裡面,總是多少喜歡維護自己的,基於這種維護自己的想法,便不大喜歡有人比過自己。如果這種維護自己的心思過重,一旦有極其優秀而光芒萬丈的人出現,在這種優劣的差距對比下,優秀的人將會被疏遠,甚至還會遭遇空穴來風的「冷箭」,這種現象真的不少見。

還有一類人,看上去十分平凡,他似乎沒有什麼太特殊的才能,做事情也沒有優秀到讓人讚嘆不已的地步。與優秀的人比起來,這樣的人顯得十分「無用」了,但是,這類人所謂的「無用」不會為他們帶來類似優秀者孤獨的苦惱,更不必時刻防備莫名而來的「冷箭」。


這是為什麼呢?按理說,優秀者不應該更加順風順水嗎?這裡也不是說提倡大家避免讓自己變得優秀,更不是說「優秀者」不如「無用者」,只是,鋒芒太露,招惹來的總是麻煩事。所以,一個真正高明的人,他不會外露自己的優秀,反而會讓自己看上去十分平凡,甚至有些個無用,而《莊子》裡面的一個小故事則十分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關於這個故事,《莊子》書中是這樣記錄的: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這個故事比較有意思,是講子綦在商丘玩的時候看到一棵大得叫人驚嘆的參天大樹,大樹枝繁葉茂,大的超乎尋常。大到什麼程度呢?這顆大樹的樹蔭,可以容納上千輛的四匹馬拉的車。驚嘆之餘,子綦不禁發出感嘆,這棵樹一定是難得一遇的奇材。


於是,子綦便細細打量這棵樹,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樣。這棵樹的枝幹彎彎曲曲,絕對不能用來做房子的梁;而這棵樹的根部從中心分裂開,也不適合做成棺材;這樹木的葉子也是無用的,一旦舔舐,嘴巴就會潰爛,如果聞這樹木發出的氣味太久,人就會像喝醉了一般要睡上三天。觀察到了這些,子綦才由衷感嘆:「這確實是一棵不成材的樹木,難怪可以長這麼大。所謂的神人,大概就是這樣顯示自己的不材的吧。」


莊子這哪裡是在講故事,這分明是在講處世之道呀。所謂的「神人」,實則象徵著莊子心中的「理想人格」,神人逍遙自由身心合一,讓人神往,而神人之所以能夠這般逍遙,大抵在於他和寓言中的大樹一般「不成材」,所謂的「不成材」,實則就是「無用」,因為「無用」,所以不會因「有用」而受到「戕害」或者說牽制。如果這棵大樹的樹枝十分比直,那麼大抵會被用來做棟樑,還怎麼長這麼大呢?如果這棵大樹不從根部裂開,就會被人砍了做棺材,怎麼可能長這麼大呢?如果這棵大樹的葉子沒有毒,樹葉早就被動物吃掉了吧,也不可能長這麼大。也就是說,莊子這則故事中的樹木之所以能夠長這麼大,是因為它的「無用」。


而將莊子之「無用」下落到人世中來,我們跳出寓言,結合生活實際,也能總結出一些精妙的處世智慧。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一定不能將「無用」簡單理解成字面意思,即把自己變成一個「無用」的人,這是對寓言內涵的誤解。


莊子是在借著寓言啟發我們,「無用」往往有「大用」,而「顯而易見的用」反而會給自己招攬來禍患。所以,即便自己懷揣十八般武藝,甚至牛掰到和孫悟空一般有天大的神通,也要懂得謙遜,以表面的「無用」來避開「明槍暗箭」般的「戕害」,以內在的「優秀」來完善自己,讓自己獲得「質」的成長。所以,許多時候,越是高明的人,往往顯得越平凡,甚至是無用,所謂高手在民間嘛。但是,有些人的「無用」是高明,有些人的「無用」是真的百無一用,這便需要大家結合實際來分辨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