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何能在國民黨內取勝,有人列舉原因,最後一個居然是天意

八千里路雲和月 發佈 2020-02-27T01:41:37+00:00

(電視連續劇《偉大的轉折》)在中原大戰中,受蔣介石「銀彈外交」所誘,晉軍雜牌將領劉茂恩決定叛閻投蔣。在此之前,他和上司萬選才有一番對話,鮮明地體現出當時各雜牌軍頭對形勢的不同看法——劉茂恩問:「你看此次閻、馮與中央對抗,將來勝負誰屬?



在中原大戰中,受蔣介石「銀彈外交」所誘,晉軍雜牌將領劉茂恩決定叛閻投蔣。在此之前,他和上司萬選才有一番對話,鮮明地體現出當時各雜牌軍頭對形勢的不同看法——

劉茂恩問:「你看此次閻、馮與中央對抗,將來勝負誰屬?」

萬選才答:「勝敗因素很多,很難確定,若按一般情形而論,勝利定屬閻、馮。」

劉茂恩又問:「閻、馮勝利的條件是什麼?」

萬選才說,若從兵力上比較,閻、馮的兵力總數在百萬以上,而蔣介石所指揮的中央軍,最多也不過四五十萬。

劉茂恩不相信閻、馮有這麼多兵力,但萬選才有萬選才的算法。按照他的估計,晉軍約有三十萬人以上,西北軍也有四十萬,他萬選才、孫殿英、石友三等雜牌軍加一塊亦在二十萬以上,如此,正好是百萬以上。



可蔣介石不也有雜牌軍嗎?萬選才動用春秋筆法把這個環節給去掉了,他的理由是:「蔣的部隊雖然在名義上很多,但是很多省份都反對他,不僅不會出兵幫他打仗,反而還要牽制他的很多軍隊,尤其四川、雲南、貴州等邊遠省份,不出兵來打他,已經是好的了,哪還有出兵幫他的呢?」

劉茂恩不便反駁:「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它勝利條件?」

萬選才說:還有。

晉軍、西北軍在自家地盤裡自然是正牌,但對於南京政府來說又是雜牌。他們「一向受到中央歧視,軍中怨氣沸騰」,特別是西北軍,一直吃不飽,穿不暖,更是「怒氣衝天」。相比之下,中央軍待遇優厚,士兵生活安定,且以正統自居,難免產生一種驕氣。

在萬選才看來,前者怨怒,遂有必死決心,後者驕傲,則厭戰而無鬥志。

說到這裡,萬選才忽然反問劉茂恩:「你對這場戰爭勝敗誰屬的看法如何?」

當時劉茂恩因不明虛實,身邊只帶了一個隨從,而萬選才的隨員警衛卻有滿滿兩卡車五六十人。劉茂恩哪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經反覆催促,才遲疑著說道:「你一定要我講,我只好講,但不管說的對不對,你可不要取笑我。」

劉茂恩欲言又止,萬選才還真以為對方是出於見識所限而不敢議論,於是很大方地一揮手:「咱們兄弟,多少年來都是無話不談。你說的對不對,我還會笑你嗎?請你快說好了。」



發現萬選才確無疑心和戒備,劉茂恩也想趁機說動對方一道投蔣,開始侃侃而談:「依我不成熟的看法,與你有點不同。勝敗的因素,實在太多。」

劉茂恩舉出了蔣介石必勝的三大條件,首當其衝者,就是劉氏兄弟一直念念不忘的正統觀。

中央軍出兵作戰,打的旗號是討伐叛逆,維護國家統一。你甭說合不合理,至少人家站在他那位置上,做這些都理所當然,名正言順。閻、馮則不然,不管他們如何數落南京的罪狀,只要一出兵,就有了動搖國本、稱兵作亂的罪名,輿論上極其不利。

在中原大戰初期的戰事中,中央軍確實暴露出了中看不中用、實戰經驗欠缺等弱點,但各部指揮統一,行動一致。閻、馮各有領袖,雙方全系利害結合,各為其利而避其害,部隊形同散沙,哪裡還談得上團結,指揮上更不可能做到靈活機變。



舉完兩個條件,劉茂恩又舉了最後一個條件:天意。

萬選才笑了:「你還講迷信嗎?」

其實劉茂恩說的天意並非卜卦算命,而是指民心,也就是當時的有識之士,如張鍅、張文穆等人屢次提及的「民亂迭起,民災頻仍,人民望治之心久矣」。

萬選才聽了若有所思,時而頻頻頷首,時而手摸煙槍,漠然無語,看得出他也認為劉茂恩說的不無道理。

此次談話結束後,萬選才在返程路上被劉茂恩的部將武庭麟扣留,劉茂恩隨即宣布反閻投蔣,蔣介石在隴海線取得首勝。


今日薦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