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墳場:孱弱的阿富汗,為何會成為英蘇美三個超級大國的噩夢?

文史磚家 發佈 2021-09-17T11:47:27+00:00

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阿富汗先後3次經歷大規模的戰爭,並實現重創英國、拖垮蘇聯、使美國狼狽撤軍的「壯舉」,由此獲得「帝國墳場」的稱呼,真可謂名至實歸。那麼問題來了,實力孱弱的阿富汗為何能成為三個超級大國的夢魘?

文|格瓦拉同志

隨著美軍撤出後阿富汗的再度「變天」,這個深居亞州中部的內陸國家,又一次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阿富汗先後3次經歷大規模的戰爭(1839-1919年、1979-1988年、2001-2021年),並實現重創英國、拖垮蘇聯、使美國狼狽撤軍的「壯舉」,由此獲得「帝國墳場」的稱呼,真可謂名至實歸。那麼問題來了,實力孱弱的阿富汗為何能成為三個超級大國的夢魘?究其原因,或許有以下三點:

01 複雜且惡劣的地理環境

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匯處,北鄰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通過狹長的瓦罕走廊與中國接壤,東部、南部跟巴基斯坦毗鄰,西部和伊朗交界,總面積約64.8萬平方公里。在這個相當閉塞的內陸國家裡,高原、山地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5,並且海拔較高。除此之外,西南部地區還有大片的沙漠,而適合耕作的平原面積很小且分布零散

對於英蘇美等「外來客」而言,如此複雜且惡劣的自然環境堪稱常規戰的噩夢,在這個千溝萬壑的國家裡,他們的先進武器和優勢兵力難以發揮應有的威力,而久拖不決的戰局對他們有百害而無一利。縱覽歷史,無論是19世紀的英軍、20世紀末的蘇軍還是21世紀實現高度機動化和輕便化的美軍,無不被阿富汗的山地磨掉銳氣,並付出大量的人員傷亡,最終只能狼狽撤軍。

跟高度依賴常規戰爭、人生地疏的超級大國相比,複雜且惡劣的自然環境對阿富汗抵抗組織來講則是最大的優勢,他們的武器裝備雖然很落後,但由於在本土作戰,能充分利用地理優勢來迷惑、打擊對手,並在形勢不利時找到最佳藏匿點。與此同時,抵抗組織普遍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能夠機動、靈活地在各地作戰,每每讓敵軍防不勝防,而這也是他們最終能獲勝的「法寶」之一。

除上述原因外,阿富汗不僅是一個窮到極致的農業國,並且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由此給超級大國的後勤補給帶來大難題。在無法實現「因糧於敵、以戰養戰」目標的情況下,英蘇美等大國只能從本國或在阿富汗的核心控制區運送大量的物資,來養活龐大的軍隊。如此一來,在無法短期內征服阿富汗的情況下,大國的戰爭開支必然規模龐大,久而久之,難免會將它們拖垮。

02 仇外情緒嚴重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從古至今都是強鄰或區域外大國反覆爭奪的前沿陣地,因而被形象地稱為「亞洲命運的十字轉門」。縱覽歷史,無論是公元前的馬其頓雄主亞歷山大大帝、中世紀時的亞歐征服者成吉思汗和帖木兒,亦或是近現代的英、蘇、美三個超級大國,都在阿富汗留下征服的足跡,至於像波斯、印度等強鄰的入侵更是司空見慣。

一貧如洗的生活、強鄰或區域外大國的頻繁入侵,使得阿富汗長期處在多災多難的狀態中,時間一久,難免會讓當地民眾產生自卑或失落感,將自己視為世界的「棄兒」。不過,伴隨著這種負面情緒的不斷深化,阿富汗民眾很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由自卑失落而變得自大固執,認為只有嚴格遵守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傳統,才能保持凝聚力,對抗外來影響。

阿富汗民眾的這種逆反心理,很容易產生宗教極端主義和盲目仇視外國的態度,而這種現象,又是孕育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溫床」。以塔利班為例,這個臭名昭著的恐怖組織的成員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很容易受到邪惡宣傳的蠱惑,一旦宗教極端思想、極端民族主義和盲目排外意識侵入他們的腦海,很容易驅使他們加入恐怖組織,以從事建立烏托邦社會、驅逐一切外國人的活動。

其實,仇視外國尤其是區域外超級大國的情緒並非塔利班等恐怖組織所特有,而是在阿富汗各族群或割據勢力中都有體現。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強鄰插手內政還是超級大國的入侵,都很容易引起阿富汗民眾的強烈牴觸心理。在這種情況下,阿富汗各族群或割據勢力往往會摒棄成見,結成一個廣泛的聯盟組織以共御外辱,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的遭遇便是明證。

03 長期的分裂格局

阿富汗是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主體民族的普什圖人約占總人口的40%,第二大民族塔吉克人約占25%,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都約占10%,此外還有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20多個少數民族。跟中、美等多民族國家的情況不同,阿富汗各民族間並沒有保持一種和諧共存的狀態,而是經常處於族群衝突當中,這種碎片化、對抗性的族群格局,顯然是大一統政治的障礙。


雪上加霜的是,在各民族聚居地區的周邊,往往是該族群的大本營國家,而後者時不時會利用這種優勢插手阿富汗內政。例如,在阿富汗軍政兩屆縱橫30餘年的強人杜斯塔姆出身烏茲別克族,他之所以能在波詭雲譎的政局中始終屹立不倒,至為關鍵的原因,便是背後有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的撐腰。以此類推,其他族群在背後都有強大的外援,這也是阿富汗的局勢經常陷入動盪的重要原因。

複雜的地理環境、碎片化且充滿對抗的族群格局,使得阿富汗的大一統之路困難重重,民眾更傾向於對家族、族群的忠誠,對國家、政府等概念則非常淡漠,而鄰國的干涉和其他區域外大國的侵略,更是加重了這些觀念。如此一來,除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的近百年間,阿富汗在強大的杜蘭尼王朝時期曾一度建立起較為穩固和統一的政權外,絕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中。

由於阿富汗長期陷入分裂格局,使得歷屆中央政府都徒有虛名,除在個別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擁有控制權外,對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則毫無影響力,而後者正是抵抗勢力賴以存在和壯大的基地。在這種情況下,英蘇美等大國即使控制喀布爾中央政權,也無法實現對阿富汗全境的有效統治。更加糟糕的是,它們隨時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最終除了狼狽撤走別無他途

參考書目

王鳳:《列國志:阿富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沙伊斯塔·瓦哈卜、 巴里·揚格曼:《阿富汗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