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客觀與科學雙重錯誤,解愛因斯坦未解之迷!

感知主義者 發佈 2020-03-28T14:42:21+00:00

我們從不懷疑科學方法和科學認識,科學更沒有懷疑過自己,更是從未懷疑過客觀的基礎,即:科學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有力工具。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35)


《科學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毫無疑問,科學建立在客觀存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因此,科學方法就是正確的方法,科學認識就是正確認識。感知論卻對科學提出質疑,這看來嚇人一跳,不用科學方法,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我們從不懷疑科學方法和科學認識,科學更沒有懷疑過自己,更是從未懷疑過客觀的基礎,即:科學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有力工具。



對於我們來說,客觀世界和科學方法都是不可懷疑的,我們用科學方法不斷地探尋客觀世界的運行規律,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生活實踐。但我們萬萬沒想到,客觀世界和科學方法都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兩者都不符合存在邏輯,兩者都建立在人的主觀意識之上。看起來,要扳倒人們賴以生存的兩大支柱是不可能的,但其實,這兩者都沒有完備的邏輯體系,其理論是自相矛盾和悖論重重的,它們都成為了人們認識自己、邁向新文明的巨大障礙,不改變人類的客觀與科學的觀念,人類將找不到出路。

我們很容易追問,科學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客觀世界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建立在我們主觀假設的基礎上。科學從來只證明客觀世界的可感知性,從未證明過客觀世界的客觀性。因為科學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證明客觀是什麼?只能證明我們感知到什麼?人的感知是一個嚴格封閉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的感知事實都能被科學證明,科學還不斷地大幅度提高人的感知能力,人不但感知到存在事實,還擴大到感知事實的微觀結構。科學還使用工具與算式使人感知到更多的物質存在,比如紫外線、X光、超聲波……等等,但無論科學研究發現了什麼,都是基於人的感知特性的基礎,都是:大小、遠近、冷熱、多少、始終、前後……等等感知態的辨識。科學研究的是人面對的感知存在,但理論上卻是客觀存在,不但與感知的運動毫無關係,更是與人沒有一絲一毫的無關。科學是無人因素介入的科學,你在其中找不到人的元素,更沒有每個人都脫離不了的「我」。人的「我」在科學中蹤影全無,科學是客觀的科學,並不是人的科學。這不是說用科學來研究人,研究人或生物的科學很多,這是說科學的方法和認識里沒有人的因素。科學確定地認為,人不包含在存在里,客觀世界與人的本質性存在無關,所以,科學理所當然地沒有人的因素。



但是,科學認識的表達從來離不開人,不僅僅是離不開人的語言概念,更離不開人的感知特性。所以,科學在研究一切存在的開始,也在研究遠和近,並且一再探尋宇宙的邊界在哪裡。最明顯的是,時間和空間本是人用來秩序化感知事實的方法,可到了科學認識里,時空竟然成了一種客觀的存在,甚至可以有單獨的時間存在和計算,空間更是絕對地存在著,是乎與感不感知毫無關係。感知論指出,時空是感知現場事實的存在記錄,是人為了記載事物在感知中的變化狀態而使用的一種方法。空間是感知現場的體現,時間則與感知事實的變化狀態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事物在感知中運動中變化得越快,時間就越快,反之,感知運動中彼此的感知變化越慢,時間就越慢。時間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更沒有時間這種物質性的存在,如果感知的事物不發生任何變化,根本就沒有時間可言,時間就是事物變化的記錄順序。當科學將事物與時間分置後,居然誤導出了人們的「時間穿越」概念,還荒唐地幻想出時光機器,讓人能夠重新回到以前的時光中。事實上,我們經歷的是感知事物的變化,根本沒有那個「時間」什麼事,我們怎麼可以回到事物變化以前的狀態中,這是感知規律絕不允許的荒唐想像。

由此可見,我們的科學觀念誤人至深。愛因斯坦相對論也曾下過結論,時空質不可分離。愛因斯坦也說過,時間並不存在。但他並未說明原因,因為時空質就是感知的狀態,而且是人不是其他生物感知到的狀態,所以它們只對人存在,對其他的感知體不存在。所以愛因斯坦要說,時間不過是我們的錯覺。其實不是錯覺,是正覺,人感知到的事實就是確實的存在,只不過這些存在事實要加上人的前提。



科學建立在並不存在的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是一個悲劇性的事實,這讓科學很為難也很難以為繼。為什麼科學越發展越慢?越發展越不科學?這就是源於它認錯了母親。科學是人類認識感知存在的工具,它卻將自己困死在客觀的陷阱里,難怪它一路過來,只能證偽。如果重歸於感知之母,它就將一路證真了。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