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去世:21口棺材從七個城門口出,盜墓賊立誓絕不盜其墓室

君山梵靜 發佈 2020-02-11T06:08:47+00:00

包拯恐怕是中國最家喻戶曉的人物之一了,很多人都是看著《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五鼠鬧東京》等等這些電視劇長大的。


包拯恐怕是中國最家喻戶曉的人物之一了,很多人都是看著《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五鼠鬧東京》等等這些電視劇長大的。包拯因為清正廉潔、鐵面無私而為萬民所愛戴,包青天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包青天包大人。

歷史上的包青天

電視劇里的包拯,大家都已經十分熟悉,基本上是基於《龍圖公案》、《三俠五義》這些明清小說以及地方戲曲改編而來。在影視劇里,包公的典型形象是滿臉漆黑,額頭有一個月牙形的疤,傳說是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斷陽、夜斷陰",也就是說老包可以白天在陽間審案,晚上在陰間審案,地位崇高。這當然是民間傳說神話後的結果,它反應了老百姓對包拯的無限敬仰,企盼包大人在天之靈能夠幫助他們懲奸除惡,匡扶正義。

那麼這個月牙疤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戲劇,戲曲為了塑造包公剛正不阿的形象,便在他的額上添畫上一道月牙。比如在京劇臉譜中,包公的額頭上就有一個大大的月牙,此外,又以黑臉來表現包公的鐵面無私,後世很可能是受此影響,以至於以訛傳訛。然而《宋史》里並沒有關於包拯形象的記載,所以包大人額頭上到底有沒有那個月牙形的疤,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包公祠裡面的包公畫像是沒有那個月牙疤的。

正史裡面對包拯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說明當時的皇親國戚都怕他。又說"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意思是說要想讓包拯笑就如同讓黃河水變清一樣難,可見包拯的鐵面無私,而包青天的鼎鼎大名在當時已經是婦孺皆知了。

犯顏直諫

影視劇里描繪的包青天,不是在斷案就是在斷案的路上,然而歷史上,包拯真正擔任開封知府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年,其餘時間除了在外地為官外,剩下的就是在朝廷擔任諫官了。

沒錯,就是那種每天要向皇帝建言獻策,言明君主過失,彈劾官吏不法的人,說白了就是一個要天天得罪人的官。但是包拯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彈劾了很多貪官污吏。其中包括轉運使王逵、宰相宋庠、舒王趙元佑的女婿郭承佑、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

在彈劾轉運使王逵時,他連續七次上書,前六次都被宰相和宋仁宗擋了回去。到了第七次時,包拯終於忍無可忍,直接當面指責宋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意思是說,你皇帝竟然不顧天下百姓的天下悠悠之口,非要用王逵這個酷吏,對王逵來說是幸事,對百姓來說可就遭殃了。

他話一出口,把滿朝文武都嚇傻了,心想這老包居然敢指著鼻子罵皇上,這回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不過事後,宋仁宗不僅沒有怪罪包拯,居然真的把王逵罷免了。從此權貴們更加怕包拯,也更加嫉恨他了。

提到敢於直言的諫臣,大家自然而然想到魏徵,他敢於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開創了"貞觀之治"。而包拯作為諫臣的形象卻並不怎麼深入人心,這是為何?首先,相比唐太宗,包拯的君主——北宋的宋仁宗相對要平庸一些,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此時的北宋王朝已進入中期,國家種種弊端已經開始顯現,雖有慶曆新政改革,但是終究難掩頹勢。

在他駕崩之後,僅僅過了六十多年北宋王朝就滅亡了。其次,相比唐朝,北宋的外部環境也是極其險惡,北有遼金,西有西夏,南有大理,國家一直處在軍事鬥爭準備中,始終難以得到穩定的發展,這就造成了包拯難以取得像魏徵那樣的成就,不是包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品行不夠,而是形勢使然,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而後世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的發達,客觀上也推動了包青天這一形象的廣泛傳播,所以世人皆知包公是一位善於斷案、鐵面無私的青天大老爺,卻不知他也是一位敢於犯顏直諫的諍臣。

當然,不管是魏徵還是包拯,都要感謝自己遇上了一位好君主。李世民自不必說,宋仁宗雖然算不上雄才大略,但也絕非昏君,也是能聽進去包拯的逆耳忠言的。如果遇上商紂王那樣的昏君,恐怕歷史上也沒這二位什麼事了。

從人到神

據宋史記載,包拯給子孫後代立下了一個規矩:"我包家的後世子孫如有為官者,只要是貪贓枉法的,逐出門戶,死後也不能葬在祖墳,我老包也不認這樣的子孫。"("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包拯逝世後,宋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遺體被送回了安徽老家安葬。據說出殯那天是萬人空巷,百姓自發前來送別。

然而奇怪的是,在當天卻從七個不同的城門,共抬出了21口一模一樣的棺材。於是便猜測包拯是否是因為樹敵太多,怕死後有人報復,才會這麼做。而盜墓賊們也在行內立了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絕不盜包拯的墓,可見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了。

不過,我認為此傳聞可信性不高,試想老包是何等性格,在世時嫉惡如仇,不畏強權,難道死後還怕人報復不成?其次,他一生清廉也是出了名的,想必墓里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哪個盜墓賊不長眼,會甘願冒著殺頭的風險去盜他的墓?而事實上,包拯墓現仍存於世,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1987年遷至包河東南畔,建國後,國家也對包拯墓進行了修繕和保護工作。

斯人已逝,但是包拯以其光輝形象,深受老百姓愛戴,並隨著民間戲曲和小說的發展,而得到更加廣泛的流傳,也在流傳中漸漸神話,從此成了懲奸除惡,維護正義的代名詞。

包拯這一偉大形象,反應了中國老百姓對貪污腐敗的深惡痛絕,寄託了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期待有更多為國為民的包青天站出來,把這個天下變得更加公平,更加美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