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對比現在的印度就知道了

陽春三月的牽牛花 發佈 2019-12-29T16:33:10+00:00

中國古代開國皇帝那麼多,為什麼只有秦始皇一人被稱為千古一帝?請看此圖,圖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時期的地圖,西周是創建分封制國家,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凌駕於各諸侯之上。公元前743年,東周(春秋)初期。諸侯國林立,相互吞併,先後出現五位諸侯霸主,周天子逐漸形同虛設。

中國古代開國皇帝那麼多,為什麼只有秦始皇一人被稱為千古一帝?請看此圖,圖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時期的地圖,西周是創建分封制國家,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凌駕於各諸侯之上。

公元前743年,東周(春秋)初期。諸侯國林立,相互吞併,先後出現五位諸侯霸主,周天子逐漸形同虛設。這局面是不是像極了中世紀的歐洲?

公元前473年,東周(戰國)初期。此時進入戰國時期,天下處於七雄並立狀態,征伐不斷。雖然天下分裂已經持續了三四百年,仍看不到一絲和平統一的曙光。這個時間段是孔子口中「禮樂崩壞」的開始。

公元前325年,東周(戰國)後期,此時的楚國勢力正如日中天,秦國需要聯合他國才能與之匹敵。這種混亂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六七百年!!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才結束了持續1000多年年的分裂局面。此外他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再征伐下去就是無人區了,基本完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使命,並實施了一系列長遠政策。不客氣的說,如果不是秦始皇,中國或將是歐洲第二,從古至今,歐洲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傑出的君王渴望完成統一,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由此觀之,幾千年來的君王中,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原名叫嬴政,嬴姓,趙氏,名政,秦國國民叫他祖龍,是秦莊王之子,嬴政出生於趙國的邯鄲,後來回到秦國,公元前247元,秦莊王駕崩之後,當時年僅13歲的嬴政就被立為秦王,開始他的帝王之路。

嬴政剛即位由於年紀小,稱秦國的丞相呂不韋為仲父,國家大事都是呂不韋說了算,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成年了,除掉了呂不韋,嫪毐等人,開始親理朝政。嬴政重用李斯、尉繚等人,準備開始他雄心勃勃地統一大業。


一方面,秦始皇窮奢極欲,為了一己之私濫用民力。他修宮殿、修陵墓,將人民的膏血耗費到虛無縹緲、沒有任何意義的求仙事業中。他好大喜功,同時修建馳道、長城和渠道,道路上到處都是累死、餓死乃至於被監工鞭打至死的百姓。在秦始皇陵附近,我們至今仍能挖出奴工們的屍骨,慘不忍睹。

另一方面,他窮兵黷武,北征匈奴,南討百越,人民不僅要當兵,還要到千里之外為士兵運送糧食。雖然國家的疆域急劇擴張,然而百姓不僅從未從中獲得任何一點好處,反而經常收到親人死於疆場的噩耗。


此外,秦始皇還重刑治國,人民動輒得咎,無數民眾因為一點小錯就被施以重刑。為了堵住人民的悠悠之口,更是焚書坑儒,燒掉了大量先秦典籍,造成海量古籍散逸,引發了嚴重的文化災難。可以說,秦始皇幾乎符合暴君的每一條標準!強秦二世而亡,秦始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人性是複雜的。秦始皇為我國所做的貢獻,遠比他的罪孽更讓人印象深刻。中國的鄰國印度,與我們同為文明古國。而秦朝與印度的強大王朝——孔雀帝國也幾乎同時建立。然而秦始皇后,中國總能在分裂之後恢復統一,也能夠有力地抵擋外敵的入侵。反觀印度在雄主阿育王后,印度仍是一盤散沙,幾乎從未像孔雀帝國一樣統一過。此外,印度還屢次為外敵所侵,最終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避免中國淪為印度第二的呢?

首先,秦始皇為我們建立了堅固的國家防禦體系——長城

秦始皇登基後,立即發動百萬民力,將趙、燕、秦三國的長城給連接起來,形成了偉大的萬里長城。秦長城從渤海一直延伸到甘肅,將強橫的遊牧民族擋在長城之外。從秦到明,中國一直依靠這道防線,阻擋了遊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入侵。


除了逆天的成吉思汗外,幾乎從未有哪個民族能從正面突破長城防線。胡人想要統治中原,必須寄託於中華帝國的內亂,比如八王之亂以及明朝陝北流賊起義。在長城的保護下,中國人可以從容地發展自己的文明,最終創造了偉大的中國文化。


反觀印度,他們的敵人也是來自於遊牧民族。但印度沒有秦始皇這樣,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聲,建立長城的人。而這就導致遊牧民族以阿富汗等地區為策源地,一次又一次地侵入印度。致使印度相繼淪入貴霜、白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手中。到了18世紀,更是整體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其次,秦始皇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堅固無比的內核——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為了適應這個龐大的帝國,秦始皇設計了一個新的制度——中央集權制度。以乾綱獨斷的皇帝制度為核心,三公九卿制為輔弼,以各地的基層官員為枝葉。這套官僚制度將中國緊緊地綁在一起。


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中央集權制尤其重要,加強了各地的聯繫,加強了政令頒布的效率,最大程度地維護帝國的穩定。到了明清,這項制度更是讓帝國固若金湯。

在全國,秦始皇徹底的實行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最大程度消除了分裂割據的土壤。面對北方強大的胡人,中國只有統一才能維持國土的完整,才能維持百姓的安穩。正是有了強大的統一國家,北方的敵人一直拿中國沒有辦法,只能俯首稱臣。

反觀印度,自孔雀帝國以來,仍盛行分封制度。國內土邦林立,四分五裂,使英國人能夠輕鬆地挑撥印度人,將他們各個擊破,最後全部征服。


而列強在入侵中國時,卻發現他們找不到可以作為代理人的力量。他們可以侵吞邊境領土,但對永遠無法染指中國的核心領土。八國聯軍侵華後,西方人哀嘆:「瓜分中國是不可能的」


最後,秦始皇塑造了一個統一的民族

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統一車軌。這種制度消除了華夏諸國的差異,讓中國人真正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而有了這種民族心理,中國就是決不可征服的。雖然鮮卑、蒙古、滿清都入主過中原,但中國人仍保持著自己的驕傲,最終同化了異族,重建民族政權。

反觀印度,他們至今沒有統一的語言,也沒有統一文字,民族和語言都有上百個,甚至需要英語來互相交流。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穩步強大呢?

中國和印度同為文明古國,但就是因為我們國家出了個有秦始皇,印度沒有出現秦始皇這樣英明的君主,最終兩個國家走向了歷史的兩端。

雖然秦始皇在位時,做出了很多暴政,但這也是加強中央皇權的一部分,特殊時期的歷史局限,不能以現代人的觀點太過苛責,反過來說,當年的秦始皇暴政,能讓這個偉大的國家在後世千秋萬代,仍能立於世界強大的民族之林,即使他背負太多罵名,也掩蓋不了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卓絕貢獻。

秦始皇無愧中華民族的千古一帝,他開創了中國統一的先河,掩殺了後世中國混亂格局各自為政的種子,為華夏民族種下了統一自強的民族基因,後世雖然也有很多的英明帝王,但要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之大,秦始皇當自無愧應當排在C位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