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誤讀書不負春——洛陽市洛龍區第三實驗小學高年級組讀書交流會

大河報洛陽新聞 發佈 2020-03-31T21:37:02+00:00

美文如畫,誦讀如歌,是心靈的振翅,是感悟的升華,是生命的闊遠。近日,洛龍區第三實驗小學高年級組的教師們「齊聚一堂」——網絡視頻,進行讀書分享。


  花正開,樹泛綠,東風把燕迎。充滿詩意的季節!這裡,將飄滿濃郁的書香,這裡,將展示教師風采的舞台。美文如畫,誦讀如歌,是心靈的振翅,是感悟的升華,是生命的闊遠。近日,洛龍區第三實驗小學高年級組的教師們「齊聚一堂」——網絡視頻,進行讀書分享。或文學小說、或名人傳記、或學科專業……

  今天讀《白話史記》之呂不韋列傳,呂不韋此人有大才,其經商存千餘金,而為了扶植子楚上台,先給其五百金,為日常採用結交賓客之用;又用500金購買珍貴禮物送給華陽夫人為子楚鋪路,最終謀國。此為呂不韋之豪賭,置之死地,而後生。後又現自己的妾室趙姬給子楚,生子嬴政,終一統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此為其大功,呂不韋此人真乃天縱之才!

呂不韋目光長遠,做事目標明確並且做事頭腦清楚,敢於風險投資,成則富可敵國、敗則傾家蕩產,有大魄力,佩服!(劉偉鋒)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門關上之後,在旁人看不到的空間之中,家庭成員要怎麼相待,會影響到這些成員的思維,門一打開,這些成員走了出去,也可能以類似的邏輯與社會上其他成員互動,之後他們又各自與其他成員互動……環環相扣,有如核分裂一般,最終產生極大的能量。

可是,問題不僅在於父母,寫下這些故事,不是為了抨擊父母的是非,或者把所有亂象打包成一團歸因在父母身上。在我與家長接觸的經驗中,很多時候可以看見他們的無助,他們被眾多輿論干擾到無法做出決定,四面八方的壓力在敦促他們成為「更積極」的父母。

今日,多一道聲音鼓勵父母教養出成功完美的小孩,就有對父母可能走上壓迫自己小孩的道路;多一則新聞把小孩的成敗完全歸於父母教養的好壞,同時也可能誕生一個以極端方式管控子女的家長。我們常言,小孩是獨立的個體,有時,我會想,反過來,父母可以說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嗎?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得太緊了?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宋冬)

  簡單說說近期看的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書的百分之七十內容介紹的是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他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思考,苦與樂應該只是相對的。苦,是沒有下限的。你感覺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為總有比我們還苦的人,我們自己也總會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極限的苦。我們每個人都將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路沒有平的,也沒有直的。苦難與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書中集中營的經歷,其實不過是一段人生縮影。對於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壓倒。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一輩子很長,隨時都是挑戰,每種挑戰都是一個意義,生命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斷顛覆。

最喜歡書中的一句話——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王利強)

  研究考試,琢磨考試,不是在倡導應試教育嗎?應試教育和考試有著天然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只有把握住考試的方向,教師才能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 ,讓學生掌握考試所要的技能。也只有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應付了考試,教師和學生才有可能騰出時間和空間來做想做的、願做的事。考試研究,表面看是應試教育,背後卻是真正為素質教育出力。這樣一種「曲線救國」,大概是中國教育的必然產物。一個在考試中站不住腳的教師,沒有話語權。一個過不了考試關的老師,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難被人認可。研究考試,正是對現狀的清醒承認和勇敢面對。(劉遠遠)

  溫儒敏教授《語文講習錄》這本書中談到,語文課花樣多,效果卻不好?原因何在?溫先生在文中提到,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的語文改革經歷過好幾輪,但是並沒有什麼起色,甚至越來越糟糕,語文課堂也是在不斷翻新,玩轉各種新花樣,但是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並沒有明顯提高,而且很多學生很討厭語文課。

原因就在於不讀書,讀書少。

溫先生特別提到,我們的學生隨著年級越高,讀書越少,而且讀書變得越來越功利性。這的確是活生生的現實,想想,一進入初中,從小學的三門課,一下子增加到7門課,學生每天完成課內作業都要占去絕大部分自由支配時間,哪還有時間進行閱讀,即便閱讀,也是和考試相關的,功利性特彆強,所以我們一定要抓好小學這個黃金閱讀時期,讓孩子進行大量的泛讀和精讀,少關注成績,多關注習慣和閱讀,不能為了多考幾分,硬生生靠刷題擠占孩子的閱讀時間。小學的成績其實帶有一定的欺騙性,讓我們多關注孩子的習慣養成。有些家長眼裡只有分數,比如語文,小學考試只要抓住課本多刷題就能得高分,但是過分的把精力局限在課本或者通過刷題以此取得較高分數,而剝奪了孩子大量閱讀的時間,這是我們很多家長和學校目前在做的事情。

所以關於多讀書的重要性,我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了,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學會平衡,儘可能利用自己的有限空間去引導孩子多閱讀,能讀多少是多少。溫先生說「有什麼樣的教材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希望在今後的專業道路上,我們不僅能夠給予孩子知識,更能夠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培養有優秀品質的孩子。(司馬穩虎)

  我特別喜歡汪國真的詩文,可以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耐人尋味。它字字珠璣,句句博理含情,可謂感人肺腑。很多精闢之處真令人拍案叫絕,許多至理之言足以讓人豁然開朗。

  「遠方在哪裡?風前面是風,道路後面還是道路。」這種看似永無盡頭的追逐,猶如西西弗斯不停推上山卻時刻滾落的那顆巨石。於是,在這樣一個現實胚胎中,分化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然而,不論樂觀主義者,即使悲觀消極如川端康成,依舊以一顆赤子之心珍愛生命。

  當生命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將我們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與其被動畏懼退縮,不如主動地奮起搏鬥,做生活的主宰者。我們義無反顧的追求,需要的是一個作為後盾的堅定信念——熱愛生命。這信念是對生活的一種體會、一個態度:讓生命璀璨如紅日、剛勁如松柏;抑或是幽微如燭光、脆弱如朽木。有了目標,有了追逐,才有了人生;一個人消磨時光,自暴自棄,那麼他的人生也將跟著裹足不前,其活著的便是具軀殼。而懷揣信念,便就帶上了希望,暈染了快樂。那麼,活著,就是在追求中陶醉,抗爭中燦爛,挫折中完整。(王玉鳳)

  一個有趣的人,往往不是那個給予「絕對舒適」感的人。就像那些可以輕鬆勝任毫不費力完成的工作,做完後,我們會覺得不錯,但不會太開心。讓我們念念不忘的,卻是那些艱難辛苦後完成的事情。讓人念念不忘的,也是這樣的人。有趣不是「搞笑」,不是「逗悶子」,甚至不是「幽默」。有趣比這些來得更為深遠,有趣是學識的廣博,思想的深邃,觀念的透徹。一個有趣的人,他有自己的世界,自洽而宏大,輝煌而深厚。他不是走進你的世界,而是為你打開一扇窗去參觀他的世界。或許他的世界讓你感到驚訝,或許他的世界你並不認同。但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以後,你開始理解欣賞他的世界,從此你與他彼此都擁有了兩個世界,你們彼此的世界也更為自洽,更為宏大,更為輝煌,更為深厚。但是,首先你要有自己的世界。(賈利娟)

  一個人的自律性,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一些人來說寫一段激勵自己的話很容易,僅僅為了完成任務,而隨便截個圖打卡很容易,隨著一腔熱血制定出十年規劃也很容易。但真正的落實到行動,並從中學到實打實的本事,並不容易。

前不久網絡流行做事要有儀式感,因為儀式感會幫助我們建立起規律的生活,從而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是對的,但注意一定不要只要往過整或者本末導致。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為真正能夠成功的人生活一定是規律的,是自律的,他的學習也一定是持續的。比如每天拿出一個小時讀書,一個小時健身,早起被10個英文單詞,睡前了解一下行業動向,雷打不動。比如定期進行工作總結,分析,自身缺點和優勢,按照制定的目標分解,按時有效完成自我規定的任務雖然緩慢,但每天一點不中斷就是最好的行動。(懷玲玲)

  我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這樣教數學》這本書。這本書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華老師的課堂里,孩子們真正領會到了什麼是數學。數學就是一種和諧美,它的美存在於圖形中,存在於解方程的過程中,存在於嚴謹的證明過程中,存在於求機率的樹形圖中……美在統一,美在和諧,美在嚴謹,美在自己心中。他那用心錘鍊的數學課堂教學語言以其獨特的魅力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表達的機會,讓豐富多彩的思考交匯在課堂,讓閃爍智慧靈光的思想在課堂閃耀,讓學生領略了數學之美和數學學習的樂趣。

在華老師的書中,我也感受到數學教學的美和魅力,讓我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再滿足於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的世界裡,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無窮的魅力,學生也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種數學問題,不斷地追求,這才是我們作為數學老師的終極目標。(李中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在文學創作領域揮灑自如,一帆風順,但在仕途上,卻充滿坎坷,不但遭受貶斥,連自己的小妾也說蘇軾是「一肚皮不合時宜」。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革新時,蘇軾被視為保守派代表,遭到貶斥。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執政,全面廢除王安石的各種變法措施,蘇軾又表示反對,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措施有可取之處,不可完全廢除,又一次遭貶斥。後來又遭人誣陷,說他作詩譏諷朝政,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幸虧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不殺是大夫」這條祖訓,才使蘇軾躲過一劫。儘管仕途坎坷,飽受打擊,但蘇軾一直保持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這首詞就是他人生態度,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

蘇軾與朋友在山中遊玩,突遇大雨,而攜帶雨具的僕人早已經跑到前面去了,一行人皆躲風避雨,狼狽不堪,唯蘇軾坦然受之,無所畏懼。不要害怕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嘯,一邊徐徐而行,欣賞雨中的山景,那肯定別有一番景致。此處明寫自然界的風風雨雨,其實寫的是朝廷的波詭雲譎,寫的是人生的波瀾起伏。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手執竹杖,腳穿草鞋,還有什麼讓自己害怕呢?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輕裘肥馬,觥籌交錯的官場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洒、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颳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

作為一名教師,也要像蘇軾那樣,不管是在逆境還是在順境,都要保持積極樂觀,豁達開朗的心態,投入到工作學習中去,才能把這種良好的心態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位林虎)

  今天是周四,我們下午進行了周清測試,學生成績不盡人意,評講試卷後,緊接著讓所有學生重新進行再次補考,並設置了滿分通過,晚飯後對補考試卷進行批改,結果令我沮喪,只有個別幾個同學達到滿分通過考試,大部分同學都沒有達到要求滿分通過。仔細思考後,我想學生程度不同學習習慣不同,怎麼可能在一次考試講評後人人就達到考後一百分呢,如果因為一次試卷講評,學生就完全把自己的知識漏洞補上,那我想學生早已把考試的內容全掌握住了,因為這些習題和知識點我也是早就講過n遍了,所以我們不可能期待所有的學生都在學習後就不犯錯誤,在學過的知識考試後就可以達到100分。所以,我仔細審視了今天這次補考的效果,也就不那麼沮喪糾結了。

完成一天的工作後,雖然異常疲憊,所以就拿起華應龍老師的《華應龍與化錯教學》這本書進行了閱讀。他從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入,告訴所有的老師犯錯的意義,然後又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什麼叫化錯,二是為什麼要化錯,三是如何去化錯。華老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簡出地給老師們闡述了他的觀點。華老師從1993年就開始研究化錯課題的研究,直到今天,他還在做這一課題的研究,並圍繞課題發表多篇有價值的文章。他說,一節真正有價值的課堂是在錯誤中尋找真理的課堂。他允許學生犯錯,欣賞學生的錯誤,並且善於捕捉有價值的錯誤,去研究錯誤中的可取之處,從而最終讓真理越辯越明,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課堂。華老師說對於學生的錯誤要容錯,融錯和榮錯。就是首先要包容欣賞學生犯得有價值的錯誤,接著在錯誤中尋找正確,然後讓學生以此感到光榮。想想我們學校提倡的嘗試教學不正是讓學生去嘗試,去犯錯,去求證真理嗎。我們的孩子在剛入小學時,都是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敢於嘗試的,可是到中高年級以後就變得不愛發言,害怕嘗試了呢。反思我們自己的教學,是不是剝奪了學生嘗試,剝奪學生成長的機會。我們手把手的教,一步一步的問,不敢讓學生去嘗試,害怕學生犯錯,導致到高年級之後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再渴望通過嘗試去獲得自主成長。我們常常抱怨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這不正是我們不敢放手,不敢讓學生嘗試,害怕學生犯錯造成的嗎?

在今後工作中,我會努力改變自己的思路,放手把嘗試的機會還給學生,悅納學生的錯誤,和學生一起成長。(李杏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也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延期開學,「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讓我們走進了網絡教學時代。

網絡教學時代該怎麼組織教學?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最近,我閱讀了一篇文章《關於在線學習促教學模式改革》,引起了我的思考。「停課不停學」是危機應對方案不是被動之舉,我們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抓住契機,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由於每個學生的年齡、家庭條件不同,自主性和自學能力不同,學習的效果也會不同。

我們要利用這一難得的實戰機會,把危機時期的學習與教學模式改革這一長遠任務結合起來。從學生角度來說,把這場危機應對的過程引入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活動之中,提供了學生結合親身經歷的學習情境和學習資源;停課不停學,提供了師生分離的遠程學習體驗,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從教師的角度,失去面對面維持課堂學習紀律的條件,提供了更多思考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有效性和針對性的空間。

「停課不停學」重要的是「學」,需要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在教師不能及時、全員得到教學反饋的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保證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學能達標,這是對教師能力和課堂教學方式最大的挑戰。採用實時統一講授方式,雖然具有受眾規模大,對老師教學習慣改變不大等優點,但這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由任課老師在線直播與學生交互的方式,雖然縮小了學生規模,提高了互動的可能性,但教學和技術的雙重壓力,使多數教師難以應對自如,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把「停課不停學」的重點放在「學」上,則可以創新教學模式。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從知識的提供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如為學生提供導學案和1—2個相關資源;我們的教學活動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指導,自主安排學習活動,我們在教學設計上,也要預留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條件;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豐富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在有價值信息中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實現多樣化優質教學資源與個性化學習結合,真正通過學校、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對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支持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提高特殊時期在線教學的質量。(白克中)

  歷時四天終於把《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教師》這本書看完,印象中好像從來沒有在這麼短時間內就看完一本書的,也許是它真的太吸引我的原因吧。

通讀整本書之後,我細細想了自己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原因,糾其根本我認為或許是因為同為教師,李迪老師書中的很多教學經驗給我了一些啟發,雖然她是一名職業中學的班主任,相較之我這個小學的老師而言貌似差別有些大,但書中她與學生相處時的某些做法,我特別欣賞。比如:職業中學的學生眾所周知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陋習,上課不聽課,作業不完成之類的只能說是小兒科,更有甚者書中提到的偷竊,在課堂上公然跟老師叫板,威脅老師要退學(書中提到,那時候職業中學招來生源不易,如果一個學生因為老師的原因退學,老師會受處分)等等一系列問題,在小學階段根本不可能遇到。但李迪老師總能用各種方法化解,最終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

最讓我欣賞一個做法就是給學生寫信。這點在之前看《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中,作者也曾用這個方法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溝通,所以令我的印象比較深刻。李老師認為中學生時代孩子正處於叛逆期,有些話如果從老師的嘴裡說出來可能會遭到反感,而以書信的方式跟他們交流,就會大不一樣。因為老師在寫信的時候都是斟字酌句的,避免了因怒氣衝天時所說的話傷害學生的自尊而受到反抗。叛逆期的孩子反抗起來可不是好玩的,再遇到不知所以然的家長,勢必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當然這只是李老師在與學生相處的眾多方法的一種。聯想到自己,雖然小學生不會有中學生那麼激烈的反抗,但如今的孩子都是很有個性的,作為老師,我們不能一味的壓迫,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無論這種愛嚴厲如父,還是和藹如母,都是在為他們著想,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今年所教六年級的學生,雖比不上中學生,但在小學階段,那絕對是「大人物」般的存在。近幾年,隨著我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有的孩子跟我站在一起的時候甚至比我還高出了大半個頭(自認為我的個頭已經不算矮了),走進教室都有種壓迫感。如果我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恐怕確實不合適吧。其實剛開始跟他們相處的時候,我還是有些「害怕」的,畢竟自己很多年沒有教過六年級了,但好在這屆學生三年級的時候是我教的,他們當中的一些還有印象,加之有的學生之前在社團也帶過,所以剛開學的時候我用了不到兩天時間就記住了全班所有同學的名字,這對我深入了解他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他們的獨立,成熟以及愛面子。所以在我的課堂上,我從不輕易地點名批評某位同學,總是以一個眼神或者在讀書的時候拍拍他的腦袋作為警告。孩子們也都是「機靈鬼」,會立刻收起「尾巴」,乖乖聽課。但對於某些原則性的問題,我也會毫不客氣的「懟」他們,不過我從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兒。比如:某位同學不交作業,我會讓他到辦公室告訴我原因。某位同學的字寫的太差,改作業的時候我會在作業本上畫一個哭臉,然後寫到:你是打算讓我賣破爛賺外快嗎?又或者在考試或者寫課堂練習的時候,有些同學總是伸著脖子想要抄襲別人,我就會說:今天我仿佛來到了動物園,看到了好多長頸鹿。我也會在看到某個男生嘴唇特別乾的時候提醒他下課別只顧著玩,要記得多喝水,換來他不好意思的低下頭。過兩天卻拿著一個大蘋果給我,對我說「老師,你跟我姐姐特別像,她也總是囉哩囉嗦的讓我喝水」……

總之,在我看來,學生還是樂於接受我的做法的。上課當中出現的問題,作業的潦草,他們會立刻改掉。可需要說明的是,我認為對於低年級段的孩子們來講,這個方法是不行的,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老師的弦外之音。所以,我們常說「因材施教」,我認為,不止是在學習方法上,教育孩子也該這樣。不過,對於學生的關心,我想低年級的孩子們或許更需要。

還記得幾天前楊校長在一次會上說過的,有些老師看到別的班老師對學生、對家長大呼小叫,言辭犀利,但班中的家長和學生仍然喜歡她。於是其他不明所以的老師會「東施效顰」,結果引來的要麼是學生無聲的反抗,要麼就是與家長「大幹一場」。殊不知,前者之所以可以那樣,是因為學生和家長對於老師的信任和愛戴,殊不知,前者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做了多少工作,付出了多少努力,而後者就有些慘不忍睹了。

最後送上書中的一段話:老子曾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地。」就是說善於行走的人不留行走的痕跡,善於說話的人不留給人指責的話柄,如果說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根天使的琴弦和一根魔鬼的琴弦,那麼一個善於引導學生的教師會巧妙的奏響學生心中天使的琴弦,甚至在學生奏響魔鬼的琴弦時,教師也會不露痕跡的將學生轉調到天使的琴弦上。希望我們都可以做那個幫助學生奏響天使琴弦的老師。(周倩)

  讀書能啟人心智,撼動心靈,豐富人生;讀書能積澱學養,激動思考,指點迷津。讓我們在這孕育生機的春日裡,與書籍攜手同行,開始教育生涯的心靈之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