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得好「AK47」與「喀秋莎」的俄羅斯,為何沒有知名的民用車呢?

汽車說app 發佈 2019-12-21T10:07:26+00:00

其實,當真正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蘇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賽中,從未占據過優勢。當然,目前我們民用汽車工業的發展積澱還不是很深厚,所以不斷提升技術,不斷與外界交流,打好基礎,深耕品質,相信我們也會在世界汽車工業大家庭中真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兩大陣營開始正式全面進入爭霸階段。歷時四十多年,最終以蘇聯的解體宣告結束。

其實,當真正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蘇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賽中,從未占據過優勢。對政治經濟學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基本原理。而在當時,儘管蘇聯可以與美國在軍事層面打個平手,但是在經濟層面的競爭力它卻遠不如美國。

我們知道了當時美國的綜合實力相對於蘇聯來講是具有優勢的,如果再進一步分析的話,我們發現蘇聯的經濟模式存在巨大的弊端。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違背市場發展規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主要是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嚴重落後,大量普通民眾的多樣性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對於這一現象,著名歷史學者袁騰飛曾經在自己的著作《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中寫道:蘇聯在1991年解體的時候,國內的經濟幾乎已經完全崩潰了。而與普通民眾最為息息相關的輕工業產品更是稀缺到了一物難求的地步。於是在蘇聯與我國交界的北疆線上,很多蘇聯士兵用他們那邊已經「極大豐富」的工業產品,比如摩托,來與我國的一些商人交易食品,比如啤酒。而這種現象是由於蘇聯的經濟模式長期存在巨大不平衡而造成的一種極端表現罷了。

不過,儘管蘇聯的輕工業發展薄弱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但被認為相對發達的重工業,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發展也是極度不平衡的。在重工業層面,它的軍工產業很強勢,但是在民用工業層面就顯得比較弱小了,比如以民用汽車為代表的工業品。

美國有三大知名的汽車製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它們技術積澱深厚,歷史文化悠久。而蘇聯儘管有幾個汽車自主品牌,但是與美國知名廠商相比的話,高下立判。而蘇聯解體以後,由於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大量的工業基礎,所以前蘇聯的這種劣勢也同樣在今天的俄羅斯身上得到了「傳承」。

那麼就來到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為什麼俄羅斯在世界範圍內沒有比較知名的民用汽車品牌呢?前文較長的鋪墊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解答這個問題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再深入地了解一下。

計劃經濟體制嚴重製約民用汽車工業發展

我們先不說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給如今的俄羅斯造成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先來看看我們自己當初走過的路吧。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知道,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的莊嚴升起標誌著我們真正地站起來了。而讓我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真正轉折,應該是源自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如果我們還在施行計劃經濟體制,又會是一番怎樣的光景呢?計劃經濟體制、封閉的市場環境、市場規律被行政命令取代、居民的多樣性需求被壓榨,這在一個健康的市場中是無法想像的。而當時的蘇聯就是這樣的。

由於本土企業長期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導致其閉門造車的惡果最終在蘇聯解體以後慢慢顯現。隨著外國車企逐步進入俄羅斯市場,本土車企技術落後、設計過時的問題逐一暴露,再加上管理混亂、人員臃腫的國有企業病,使得俄羅斯自主汽車品牌在綜合實力方面根本無力與國外品牌抗衡

儘管這些弊病已經得到了很大改觀,比如通過與法國雷諾合作,提高本土化生產規模,以及裁減閒雜人員、提高企業效率等措施。但整體來看,如今的俄羅斯汽車工業還並未與市場完全接軌,想想世界上那些知名的汽車廠商不都是做到了相當程度的市場化了嗎?所以這會成為俄羅斯自主品牌真正走向世界的一大制約因素。

如今的俄羅斯並未被「大家」真正接納

沒錯,俄羅斯現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但並不意味著它會被其他國家真正接納,尤其是西方的大國。也許它們會認為如今俄羅斯的底子還是曾經的「蘇聯」。

地區衝突、經濟制裁,似乎從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俄羅斯聯邦走到今天充滿坎坷,而這種境遇似乎並沒有真正的改變過。尤其是來自諸多西方大國的經濟制裁,讓俄羅斯國內的經濟雪上加霜。沒有人敢買你的產品,自主汽車品牌就算是想發展,也幾乎沒有門路。

當外界對俄羅斯「圍追堵截」的時候,導致俄羅斯國內的企業與外界缺少交流的機會,國外的企業也不敢到俄羅斯投資,閉門造車的影子似乎又回來了,這幾乎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

當今汽車工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以及各種新的技術與理念層出不窮,被關在「籠子」里的俄羅斯汽車工業該何去何從呢?

沒有交流,沒有學習,就沒有提升,儘管俄羅斯有眾多的外國汽車品牌,但低端車型占據了大部分市場,比如起亞的Rio、現代的Solaris等車型。並且俄羅斯的汽車市場年銷量不足200萬輛,似乎發展的後勁不足。沒有學習國外高端車型技術的機會,市場需求又相對較小,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俄羅斯汽車工業的發展。

絞盡腦汁造汽車,還不如賣石油來錢快

俄羅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居世界前列。靠著賣石油與天然氣,俄羅斯迅速地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居民的生活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挖石油只需要幾台「磕頭機」就可以了,而發展好汽車工業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買土地、建廠房、布局生產線、規劃產品、拓展市場等,這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

比起我國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俄羅斯的相關部門似乎有些「不作為」。如此一來,又怎麼能指望國內的汽車企業有動力,並且沒有政策的隱憂去放心發展呢?

客觀來講,每一家知名車企,由弱到強的國際化之路都與國家的支持不能相分離的。但轉念一想,又有幾個人不會想著去「賺快錢」呢?先把石油挖光了,天然氣抽光了再說吧。

造得好「喀秋莎」,或許讓俄羅斯人少了一絲溫柔

除了賣能源為國家創富之外,軍火生意也成了俄羅斯財富的重要來源。拉美地區、中東地區以及亞洲的印度歷來都是俄羅斯軍火產品的主銷區域。那麼軍火產品相對於民用產品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呢?答案是耐用。想想經典的「AK47」與「喀秋莎飛彈」,我們就知道了。

而民用產品則不一樣了,兼顧品質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舒適性、操控性、靜謐性、燃油經濟性、空間體驗等各方面的因素,某一方面做得欠缺都可能影響到產品在終端的銷量,從而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況且單品的利潤率還不如軍火那樣高。

所以與其花費大力氣去發展汽車工業,倒不如發展軍工產業,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叫得出那些鼎鼎有名的卡車品牌,比如卡馬斯、烏拉爾等,卻叫不出那些值得稱讚的俄羅斯本土汽車品牌。即便「拉達」品牌在俄羅斯國內很暢銷,但是如果放眼寰球,它真得已經落後了。

寫在最後

汽車工業是一條巨大的產業鏈,可以拉動經濟,提升就業,增強國家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而且在可見的未來,民用汽車市場是要遠遠高於軍用市場的,所以大力拓展民用汽車市場才是有效發展國內汽車工業的有效之舉。

當然,目前我們民用汽車工業的發展積澱還不是很深厚,所以不斷提升技術,不斷與外界交流,打好基礎,深耕品質,相信我們也會在世界汽車工業大家庭中真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