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對古代軍事謀略文化的重大影響

文城觀點 發佈 2020-03-31T05:42:02+00:00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偉大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發展史,有豐富的謀略文化發展成就,在中國古代,由於古代戰爭比較頻繁,而且古代軍事家們又善於總結戰爭經驗,所以,中國古人在軍事謀略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古代軍事謀略作為中國謀略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促進中國整體文化的發展起了非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偉大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發展史,有豐富的謀略文化發展成就,在中國古代,由於古代戰爭比較頻繁,而且古代軍事家們又善於總結戰爭經驗,所以,中國古人在軍事謀略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古代軍事謀略作為中國謀略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促進中國整體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軍事謀略是文化智慧的靚麗體現,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兵法理論,出現過很多兵法著作,而在眾多的兵法著作中,《孫子兵法》對古代軍事謀略文化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孫武被人奉稱為「兵聖」,《孫子兵法》被稱為「兵學聖典」,孫武的兵法理論是古代謀略思想的瑰寶,它對於推動軍事謀略文化的系統發展和創造更新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孫子兵法》是古代軍事智慧的集中表現,是古代戰爭經驗的理論精華,時至今日,乃很值得關注和探索。

第一,《孫子兵法》打破了以往軍事著作就軍事論軍事的慣例,以宏觀的理論視角來討論和探索軍事問題,拓展了古典兵學的研究範圍,豐富了古代軍事謀略的理論內容。

《孫子兵法》深刻地分析戰爭與國家存亡、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戰爭與外交、戰爭與自然環境等的密切關係,探索了這些關係之間的客觀規律,全面論述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和具體戰爭的特殊性,闡述軍事統帥指揮戰爭的基本原則。

《孫子兵法》提出了關於戰爭與國家關係的論斷,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計第一》)孫武在他的兵法理論中,強調了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是事關民眾生死的重大行動,是不能不認真進行考察和研究的。在孫武看來,戰爭不僅僅是軍人們的事,不僅僅是軍事問題,而是事關整個國家的大事,戰爭涉及到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討論戰爭問題,不能僅僅限制在軍事角度,而是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分析,應該把戰爭當成「國之大事」去看。這種站在軍事範圍之外來討論戰爭問題的觀點對後來軍事謀略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戰爭是通過軍事手段來實現的,但是,要討論和解決好戰爭問題,僅僅從軍事角度是遠遠不夠的,孫武在廣闊的視野下來探索軍事問題,這明顯地拓展了古代軍事謀略的理論範疇,促進了軍事謀略文化往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所以,在《孫子兵法》中,孫武不僅論戰爭策略、戰略制訂和戰術指導等,而且還論述了將帥的道德修養、政治謀略、外交策略和經濟措施等。孫武拓展了兵法的研究範圍,這對於軍事理論家們探索軍事智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後世的軍事家們不能不注意到戰爭與國家,與政治等之間的關係。

第二,《孫子兵法》邏輯結構嚴密,它所表述的軍事思想具有很強的理論系統性,它是古代兵書中理論體系最為完整的一部論著,也是中國古代軍事謀略思想嚴密性的一種體現。

《孫子兵法》是很系統的兵法著作,全書的內容邏輯性非常強。《孫子兵法》全書十三篇,由聯繫十分緊密的四個部分組成:從第一篇到第四篇是第一部分,主要討論戰爭的宏觀戰略問題,包括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戰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等;從第五篇到第六篇是第二部分,主要討論指揮戰爭的策略和智謀,比如,關於如何用兵、如何作戰、如何攻防等軍事問題,這一部分講的主要是古代將帥的指揮韜略,猶如兵法中講的「戰可知而不可為」「奇正而受敵無敗」「虛實而獲壓倒優勢」等等;從第七篇到第十二篇是第三部分,這部分主要討論戰爭中所涉及的比戰略問題更低的有關問題,比如戰術技巧、後勤保障、攻防技術、地理氣象因素等,幾乎涉及戰爭的各方面策略;第十三篇為第四部分,這一部分獨立成篇,專門討論戰爭中的「用間」策略,也就是說,孫武把戰爭中的諜報工作看成是軍事謀略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戰爭離不開情報,情報常常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孫武對「用間」的看法是非常睿智的看法,這表現了孫武比古代別的軍事理論家更高明,古代兵書講諜報工作的很少,孫武卻在兵書中專章論述,這很值得注意。

不難看出,《孫子兵法》全書的邏輯結構很嚴謹,論述的順序很合理,孫武從談宏觀戰略開始,論及戰爭與政治,與國家等之間的關係,接著,在書的中間部分詳細論述戰爭的幾乎所有的重要問題,探索用兵韜略、指揮策略以及後勤、技術、地理等因素,最後,以對諜報工作的探索作為結尾。全書從討論戰略開始,經過各種策略的分析,最後以諜報工作的探索結尾,形成了很系統很有遠見的兵法理論體系。如此古老的一部兵書,竟能有這樣的真知灼見,實在是非常罕見的。《孫子兵法》讓現代軍事理論家感到非常驚奇,

如此完整的兵法理論體系,如此豐富的軍事謀略思想,對於中國古代謀略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歷代軍事家和政治家們都對《孫子兵法》十分青睞,比如,北宋時期由官方校刊頒行的《五經七書》,便是把《孫子兵法》列為第一本兵書,將它和《吳子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黃石公三略》《唐太公李衛公問對》列為最重要的七部兵書。而古代軍事家們還常常把《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稱為「孫吳兵法」,視為最重要的兵書經典。

第三,《孫子兵法》的「慎戰」思想確立了中國古代軍事謀略的基本立場,強調對戰爭的決策應十分謹慎:面臨戰爭,決策者一定要冷靜、謹慎地對待,千萬不能盲目地發動戰爭;遇到上了戰爭,不要「好戰」,而應儘量爭取能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來獲取勝利。

中國古代的軍事謀略中,一直有「慎戰」的思想,而孫武的「慎戰」理論是最仔細而深刻的。《孫子兵法》的《作戰篇》分析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孫武的這種「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以及「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的觀點是對戰爭冷靜而又深刻的思考,所以,孫武提醒戰爭決策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強調對戰爭要特別謹慎。他的「慎戰」理論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孫武勸誡戰爭的決策者和指揮戰爭的將帥不能盲目發動戰爭,他:「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 不合於利而止; 怒可以復喜, 慍可以復悅, 亡國不可以復存, 死者不可以復生。」(《孫子兵法·火攻篇》)他認為君主不可以因一時的怒氣而發動戰爭,將帥不應該因一時怨恨而挑起戰事,怒氣消了可以有歡喜,怨恨沒了可以有喜悅,但是,國亡了就永遠恢復不了,人死了也就無法復生。所以,發動戰爭是千萬要小心謹慎的,盲目挑起戰爭是對國家對民眾的不負責任,最終將導致國家衰敗。

其次,「慎戰」並不是「懼戰」,遇上戰爭,便要勇敢迎戰,而為了避免因戰爭而遭受更大損失,務必應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謀攻篇》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就是說,在孫武看來,衡量戰爭勝利的標準,以敵國完整無損地降服於我方為上策,而靠攻破敵國使敵方降服,只能算是次一級的策略;以使敵人全軍將士完整降服我方為上策,而動武擊潰敵人軍隊只能算是次一級的策略。能讓敵人全員降服,才是全勝,而靠武力擊潰敵人,便是略遜一籌了。所以,百戰百勝雖算高招,但並不是最高明的絕招;只有在攻城開戰之前,能讓敵人無法抵抗而甘願降服,這才是最高明的絕招。凡戰必有死傷,攻城必有破損,無需開戰而能讓敵人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勝利。戰爭指揮員要明確,不是為戰而戰,而是為贏而戰,能不戰而使敵屈服,這才是真正的贏,才是大勝。決戰,乃不得已而為之,不戰而能使敵屈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這也是「慎戰」理論的內容。

中國古代兵法歷來重視「慎戰」原則,古代多數兵家對戰爭持謹慎態度,比如,有的軍事家認為:「夫戰者,兇器也; 戰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尉繚子》)有的軍事理論家強調:「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可馬法》)有的謀略家指出:「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只是,孫武對於「慎戰」理論的闡述更仔細更深刻,曹操在注《孫子兵法》時強調:「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孫武認為:「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作戰篇》)在孫武看來,戰爭的危害性很大,對待戰爭要特別謹慎,所以,在《孫子兵法》中,「慎戰」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是用兵最基本的原則。其實,當代國際戰事正在驗證孫武的深刻見解,「慎戰」能保全國家,而無原則好戰,國終究必衰。

第三,《孫子兵法》將「出奇致勝」視為是軍事謀略的第一原則,不主張靠武力「硬拼」,而主張以智取勝。這種觀點對於古代軍事謀略的發展影響非常大。用兵靠出奇制勝,而要「出奇」就須有奇謀,有奇謀才能出奇招,靠奇招智勝,若靠武力拚殺,損耗必然很大。所以,孫武的兵法特別重視「上兵伐謀」,而這種以智取勝的用兵原則,應用於長期的軍事實踐中,便大大地促進了軍事智謀理論的發展。

首先,孫武認為,兵分奇正,用兵制勝,關鍵在於能用好「奇正之道」,孫武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兵勢篇》)戰場用兵作戰,多是以「正兵」迎敵,而以「奇兵」制勝。「正兵」靠的是實力,用的是「硬拼」的辦法,這是常規的戰法,雖辦法簡單但很是耗損實力;「奇兵」靠的是出奇制勝,重在以智取勝,不靠實力「硬拼」,靠的是變化多端和奇異的戰術來取勝,貴在能出乎敵人的意料之外。以奇計對付敵人,將讓敵人防不勝防,所以,孫武說:「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兵勢篇》)

用好「奇正之道」便能於奇戰中制敵,於無形中克敵,所以,孫武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兵勢篇》)

其次,孫武認為,要出奇制勝就需靠預先的謀劃,因而,「廟算」就顯得非常重要,孫武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始計篇》)未開戰之前先謀劃盤算,才能更有勝算,勝利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反之,未開戰前缺少謀劃盤算,勝算少,勝利的可能性也就更小。制勝之道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預先分析的,重視以智取勝,能預測戰爭勝負。

再次,孫武主張用兵主要靠「智取」,他提出「兵以詐立」(《軍爭篇》)的觀點,強調用兵打仗必須依靠詭詐多變來爭取成功。孫武說:「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計篇》),他提出了「詭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始計篇》)這皆是強調用智勇謀,千變萬化,出其不意,以智取勝。

《孫子兵法》從《始計篇》至《謀攻篇》《虛實篇》《九變篇》,再到《用間篇》,皆是重點在論如何出奇制勝,中國古代兵法對以奇取勝特別重視。

第五,《孫子兵法》極力主張戰爭的制勝之道就在於能趨利避害,孫武認為,用兵就應「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君王、將帥統兵作戰,應考慮到,於國有利方能戰,於國不利便不能戰。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以利為主」,不利之戰,應儘量避免。其實,這「以利為主」的原則也成了古代軍事謀略的至上原則,舉兵之要,重在於國於民有利,用謀之要在於對用謀者有利。

首先,《孫子兵法》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主要強調的是戰爭必須以國家利益為重,務必堅持「以利為主」的原則。在孫武看來,用兵之道,最先要考慮的是是否利國利民,對於戰爭,「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這即是說,對國家不利,便不應起兵;沒有利益就不該用兵,不是到了國家面臨危險境地之時,不能輕易出兵。對待戰爭,「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火攻篇》)有利於國家才戰,不利於國家不戰,這才能保證國家安全,保證軍隊強盛,這即是用兵的根本原則。

其次,從戰術上看,要力爭每一場戰鬥都能於我有利,於敵有害。在戰爭中,要充分爭取決戰的優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孫武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謀攻篇》)要根據戰場的態勢和敵我雙方的兵力狀況,靈活機動,積極應變,力爭主動,保證於我有利。

孫武認為,為了在爭戰中獲取有利結果,「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篇》),用兵爭戰,務必要堅持「以利為主」。

可以說,《孫子兵法》「以利為主」的戰爭原則對中國古代謀略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代謀略文化所訴求的就是於用謀者有利,智謀之道重在能趨利避害,施用謀略,所追求的就是讓使用謀略的人能達到對自己最有利的目的。孫武的「兵以詐立,以利動」的思想其實也是古代謀略思想的核心原則,很值得當代謀略家深入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