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與惡誰是進化的動力?

感知主義者 發佈 2020-01-04T12:49:16+00:00

王建平:每曰一文:《感知論綱要》(72)《尷尬的人性》人以人性標準來行事,「人之初,性本善」,「致良知」等等人間的若干教誨,都為喚醒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為目的,善歷來是人們公認的天生人性,是人性中光彩的一面。誰不想從善如流、善結一生?


王建平:每曰一文:《感知論綱要》(72)


《尷尬的人性》


人以人性標準來行事,「人之初,性本善」,「致良知」等等人間的若干教誨,都為喚醒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為目的,善歷來是人們公認的天生人性,是人性中光彩的一面。誰不想從善如流、善結一生?善是理性狀態,善是人們幻想的人與人相處關係的一種方式,善意味一種美好的境界。


然而,善可以確保生存嗎?善可以贏得競爭的勝利嗎?善可以助人擁有一切嗎?生存現實與善的道理相去甚遠,甚至完全相悖。生存的原理以及邏輯理念中沒有善的概念,生命的競爭法則、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中沒有善的存在。這無形中製造了一個尖銳的矛盾:我們求生存還是求善果?人性該趨善還是該趨惡?不可無視這個矛盾的存在,因為它已經撕裂了我們的生活。

善惡之別,正邪之分將人性空間變成了戰場,人性之戰在每個人的意識空間和心靈空間裡展開,善惡的取捨涉及生活的根本立場,因此人性的存在非常複雜又非常矛盾,生存邏輯和人的情感需要成為對立的關係,也就是要活還是要愛,成了人的艱難選擇。活是前提,愛是內容;活著就是為了有愛,而失去了活著的前提,也就沒有可能去愛。這幾乎成為永遠無法解答的難題:活著是形式,生活是內容,是活著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活著?這個沒有答案的選擇已經困擾人太久,以至於至今我們仍然不知道我們是為了生活的愉悅而活著?還是無論生活的艱難與愉悅都是為了活著?這些問題集結為人性的尷尬,也成為人的精神與心靈的災區。


人性善惡的由來並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出自人後天的需要,如果惡是出自於生存競爭的需要,那麼善就是出自於人們生活情感的需要。善與惡的對峙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是同一事物的正面與反面,而是矛盾的形式與內容衝突的結果,以至於人們不知道為什麼要以惡來爭取善,又要以善來得到惡。人們於是像猜謎一樣來猜測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更不知道為什麼是亦善亦惡,此善彼惡,惡中為善,善亦為惡……善惡糾纏,讓人非常為難。如果為生存不用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就是大錯;如果善才是生命進化的動力,不但達爾文進化論要重寫,世界形態也就不會成如今這樣。我們正是以競爭為核心,才構建了人類的文明;但人類的文明顯然不是為了競爭而存在的,文明的目的和人類的意願就是為了消除競爭之惡而存在的。這種矛盾的存在讓人匪夷所思,我們以競爭之惡為動力,要完成的卻是消除競爭之惡,如果人類沒有覺察到這種自相矛盾的存在,還能說人類是智慧的嗎?

善與惡不是一對矛盾,是兩種目的。惡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善是生存著做什麼。可以說,惡的生存是形式,善的內容是目的。我們以惡的方式來求取生存,但我們卻不願意過充滿了惡的生活。這就是我們以惡求善,善惡難分的根本原因。這反映到人性就是難耐的尷尬,人不知道自己該惡還是該善,這兩難的選擇讓人一生不得安寧。


為什麼一定要讓生存的形式與生活的內容相互對峙,這一對天大的矛盾才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還用追究人性的善與惡嗎?其實人性本無善與惡,人性本善本惡都是偽命題。(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京東、亞馬遜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京東、亞馬遜搜索書名即可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