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東的「宗教敘事」電影

雲納電影 發佈 2020-03-03T04:01:35+00:00

在近現代歷史的過程中韓國一直都是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除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儒教、圓佛教、統一教、天道教、大教等主要宗教外,尚有大量的民族宗教、新興宗教和其他宗教,尤其是泉州,它被人們譽之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存在主義的宗旨就是要使每個人自己掌握自己,同時要把每個人的存在的全部責任直接放在他自己的雙肩上來承當。——薩特


我們始終忽視了韓國電影中它的「宗教」的涵義。在近現代歷史的過程中韓國一直都是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除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儒教、圓佛教、統一教、天道教、大 教等主要宗教外,尚有大量的民族宗教、新興宗教和其他宗教,尤其是泉州,它被人們譽之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在4世紀,佛教傳入朝鮮半島,直至14世紀中葉一直處於國教的地位。直至「朝鮮王朝」的建立,他們開始「尊周攘夷」,這使得長達10世紀俯佛教逐漸開始被排擠出被儒家所取代,隨著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闖入,西方文明的介入,這使民眾重新意識到了「國家意識」的問題,他們的學者也開始批評儒教,直言是儒家阻礙了國家的發展,這使得儒教也在外來的侵略勢力的壓迫而瀕臨滅失。半島佛教被日本佛教高度同化,朝鮮半島本土的宗教幾乎崩潰,他們的民族身份開始迷失,極力尋找新的精神上的寄託與信仰,這給基督教的崛起帶來了良好的環境。

大眾文化心態確認「世界上最富強文明的國家都是新教國家」,所以在韓國的近現代之中,他們認為新教是實現文明的根本,西方文明帶來的「基督教」,也在日後的進程之中,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韓國的傳統宗也在面對如何轉型適應新的社會現實。韓國佛教提出了「使傳統佛教教理和制度時代化、大眾化、生活化」使傳統佛教教理和制度時代化、大眾化、生活化」的主張,其他宗教團體也普遍認可此共識,因此即便是有多宗教,但依舊能夠在韓國均衡的和諧發展。

多元

今天韓國有5000多萬的人口,超過6萬多個教會,49%的群眾都信基督。這種多元化的宗教結構也促使韓國的宗教文化是極度包容的。他們主張所有的神靈都是同格的多神教薩滿教,任何神教的思維其實都源自共通的根源。

這些宗教文化塑造了韓國極其包容的民族性格,這也是韓國電影之所以能夠即便沒有過法國的新浪潮,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但他們卻能夠接受外來的優秀文化並且來納為己有,創作了韓國眾多優秀的類型片。

不過韓國的本土學者尹以欽曾提出有趣的觀點,他認為,韓國的宗教信仰,並不關乎超越,而是在於實用主義的解決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人信仰的「信仰」,並不全是出自於「純粹」,而是出自於逃避現實的某些問題,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

林語堂也曾經提出有三種基督徒:一種因犯罪而悔恨,渴望免於良心的責備;一種因痛苦而需要安慰和逃避;還有一種,他們了解自己所信的為何,然後真心信靠所信的那一位。

李滄東所執導的《密月》和《燃燒》就曾很巧妙的探討過這個話題。

《密月》

電影講述一個近乎絕望的故事:善良的女人李心愛帶著兒子,來到丈夫生前最嚮往的「密陽」定居,他們對充滿著信心重新開始面對自己的生活。然而一場意外,李心的兒子被綁架並殺死,悲痛中的李心愛皈依基督教,試圖從不幸中走出來,然而正當她重新振奮,準備弘揚基督教條的時候。

她卻得知,殺死兒子兇手在監獄中也依舊皈依佛教,自己的罪孽也早已經得到了天父的原諒和寬赦,他的靈魂早已經安寧。而李心愛卻開始懷疑,挑戰基督,破壞他們的活動,甚至以自殺來完成自己的反抗.....當然,她的自殺沒有成功,在出院的那一刻,她看到了那個兇手的女兒,她放棄了......

這部《密陽》是當年韓國電影人文精神的之最。不過李滄東並不試圖去把鏡頭對準宗教,而是試圖在尋找宗教元素與人日常顯現實生活與倫理關係,在經歷了一系列過程後,最終把鏡頭對準生命的深刻性。這種深刻性,正是我們在哲學上常談論的「存在與虛無」。

當然電影中也包含了儒家文化的缺失。如果你有了解過李滄東的電影,那麼你肯定會知道李滄東是最擅長用傳統文化來呈現出某種文化載體,父親的形象在東方文化的傳統觀念之中往往是作為象徵符號而存在的,而在電影裡面父親的缺席,其實所象徵的「家」的觀念的喪失與崩潰。

從某種意義上,是在映射傳統價值觀正在或已經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而這個「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這個龐大的社會,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的傳統文化價值正在被消解的現實。正如同當年的,儒家取代佛教,儒教又被基督所取代的那樣。

在談論《密陽》的時候,李滄東這樣說:我並不是要單純地談宗教信仰,或者上帝,我要講的是人,是人的生命以及人生。」因此,電影所關注的是命運對個體生命的拷問和摧殘,所展現的依舊是每個人都在被命運裹挾,撕裂的無奈之後,他們依舊充滿陽光,但是這種陽光下面卻又有了孤獨和虛無的「介質」,多了幾分失落。

《燃燒》

這是李滄東在沉寂8年之後帶來的新作。這部影片以3個年輕人的關係,給我們講述了「出租屋主義」背後所隱藏的哲學。快遞員李鍾秀以復仇的名義才刺殺表面友善的本,實則他是披著宗教信仰外衣的「清道夫」。在扭曲的關係與複雜的人性之後,本以上帝之手殺掉了他們,但是令人憂慮的是,即便是鍾秀在反抗,卻依舊還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生活倫理認知陷入虛無主義困境中的現代年輕人,他們的靈魂在極度的虛無化,他們在狹窄的空間低頭嘆息,最終使得他以生存意義上的毀滅來最後的反抗。在李滄東的《燃燒》之中,宗教的敘事是它暢遊的背景裝置,或者是消解痛苦和逃避現實的渠道。

他一直在試圖尋找個體生存的意義,與此同時他又敏銳的發現了,在生活中「宗教」的確是告慰痛苦的途徑,在為每一個遭受生命殘缺之痛的人在倫理讀上尋找靈魂的安處之所。

李滄東這樣說:「人生最大意義的存在,一般人認為是在宗教里。不管上帝存在不存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不在天上,而在我們的現實里。我們的現實生活雖然比較醜陋粗糙,但畢竟是我們生活的基礎。」

回歸

李滄東用電影見證了社會的巨大變遷,並且他極大的憂患意識,也使得他對人物的命運與環境有著源源不斷的哲思。他跟卡夫卡不同的是,在李滄東的世界觀中,人不是通過主動選擇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被拋棄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個世界是謊蠻的,個體存在永遠是孤獨的,是痛苦的。與這等待,痛苦的相隨的存在主義文學另一個主題是「尋找」,尋找精神寄託,而宗教恰恰是那個寄託的方式。

在李滄東所執導的所有電影之中,你幾乎都能夠直白或者隱晦的看到禱告的形式,李滄東不斷在強調這些東西,並試圖在尋找到救贖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滄東是在試圖用「宗教」的元素展開一個側面文化符號的探討,實現最原始的生命的回歸。

這種極為冷峻和犀利的批判意識,使我們不能忽視李滄東的電影。他與我們國內的第「六代導演」抓住小人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是,他是在把那些複雜深刻的社會底層現揭露之後,以更為深沉的方式繼續雕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的電影是直抵靈魂深處的,是關於存在和虛無的,是真正的人文電影。

參考文學

[1]李玉廣 現世困境中的個體抗爭——韓國電影《密陽》解讀及李滄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