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為何臨危不亂:騰訊抗「疫」的啟示

秦朔朋友圈 發佈 2020-03-04T05:07:02+00:00

不能出門,有各種配送到家服務,買米買菜還挺方便;不能去學校,各種在線教育工具,讓老師學生弄出花樣百出的在線教學;至於工作,通過協同辦公的方式,很多企業都在正常運轉。

· 這是第317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發現了一個現象:

雖然生活受到巨大影響,我們都被「禁足」在家,平時遛個彎就能到的菜市場竟然咫尺天涯;開學時間到了,老師學生們不能回到學校;要復工了,很多人還在自我隔離狀態——但是,社會還是很流暢很穩定,日子天天照過不誤。

原因並不複雜。今天儘管疫情嚴重,但人的最基本需要——生活和工作——並沒有停下。不能出門,有各種配送到家服務,買米買菜還挺方便;不能去學校,各種在線教育工具,讓老師學生弄出花樣百出的在線教學;至於工作,通過協同辦公的方式,很多企業都在正常運轉。

和2003年「非典」相比,新冠疫情無論是感染範圍還是人數都嚴重得多。當年「非典」全球確診病例只有8096人,而截至3月3日,僅中國確診病例就超過8萬例,全球超過9萬例。假設「非典」時期採用今天這樣的封城或隔斷方式,可以預料,當時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很難像今天這樣有序。

歸根到底,今天這種臨危不亂、危中有序的生活,是整個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有了巨大的進步。數字經濟規模已經占中國整個經濟的1/3,而包括騰訊在內的數字化科技創新龍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技術看,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深化與發展,「升級」了社會的技術基礎。依靠網絡效應,中國已經有了一批集中化、龍頭化、平台化、生態化的數字經濟與數字社會領頭羊。它們是很多行業乃至跨行業的價值中樞,能帶動廣泛的上下游。它們有強大的數據化經營能力,並將線上能力賦能線下夥伴,成為數字經濟的主要資源配置者。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引領性企業能夠洞察社會需求,精準把握用戶痛點,迅速將商業資源與社會需求匹配,從而達到供需平衡,緩解社會經濟壓力。

在這次疫情中,騰訊積極發揮技術優勢,通過這幾年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深耕細作的積累,快速研發、快速上線針對疫情的多樣化產品,開放數字化助手能力,顯示出新型基礎設施的強大力量。

騰訊是一家非常特別的企業,一直靠通過即時創新,解決用戶痛點,贏得市場。

從創業第一天起,騰訊的創始人就非常看重用戶的需求和體驗,從早期的QQ在線文件傳輸,到微信,到騰訊會議等企業辦公產品的推出,騰訊天然有一種能夠快速洞察社會微需求的基因。馬化騰也曾在不同場合說過:「你無法用同樣的產品戰勝對手,創新要從解決用戶痛點開始,為創新而創新,容易讓工作變形。有時小步快跑,從專註解決一個用戶痛點開始,往往更有效果。」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騰訊通過科技賦能,全面體現了快速解決社會痛點的能力,充分展示了騰訊式的應對之道。

災難發生後,最好的支援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能否精準地匹配社會需求,是對一家企業資源配置能力的終極考驗。你必須清醒地知道,各個場景之下的人們到底需要什麼,只有找到了痛點,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疫情期間,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快速響應、全面賦能,給社會留下深刻印象。

以政務服務為例,抗「疫」期間,對政府部門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精準化高效率地進行疫情管理,騰訊健康碼的出現就極大地減輕了管理壓力。市民只需要填報一次個人健康狀況即可獲得健康碼,憑藉健康碼可以進出社區、辦公口、交通卡口、機場火車站等多個場景。通過線下掃碼核驗,判斷人員健康狀況,記錄體溫、判別高危人群,既做到了疫情防控,又減輕了市民、管理部門的壓力。目前全國註冊健康碼數量高達7億多。

騰訊健康碼的背後,依託的是騰訊雲底層技術能力,打通微信小程序、騰訊海納、企業微信等多個服務平台,這種技術整合能力讓騰訊既能滿足各個地區的不同個性需求,又能做到不同省份之間數據互通和信息互認,為後疫情時代推動務工人員安全有序返崗提供了極大便利。

正是憑著強大的雲基礎能力,騰訊在疫情期間提供了一整套協同辦公、智慧零售、在線教育等前中後台工具。協同辦公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疫情發生以來,遠程會議及協同辦公需求井噴。1月29日-2月6日,騰訊會議緊急擴容超過10萬台雲主機,投入的計算資源超過100萬核。在優質的計算能力護航下,騰訊會議目前可以滿足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千萬級用戶的會議需求。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疫情使科技賦能的價值進一步凸顯,使以往被隱藏的需求暴露出來,也就讓產業中有遠見的先行者,讓更能深刻理解社會需求、滿足民眾意願的企業脫穎而出。騰訊這樣的龍頭型、平台型、生態型企業,通過它的多樣化產品,可以觸達社會的神經末梢網絡,從每一根毛細血管中辨識需求的本質,完成精準的資源匹配,成為問題解決者。

而在精準資源匹配的背後,靠的又是什麼呢?

很多人有一種錯覺,像騰訊、阿里、平安、華為這樣的引領性企業,能做到精準把握需求痛點,是因為資源多,體量夠大,橫跨的領域夠廣,得到的資訊夠全,因此能迅速鎖定目標,進行行動部署。

這當然不錯,但忽視了問題的本質,那就是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技術積澱。

騰訊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它的「即時創新」能力。

今天的技術革新在很多時候已經不再是顛覆性的更新換代,但任何針對用戶體驗的微小改變,也可能引爆整個市場。「即時創新」關鍵在於,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創新、賦能,小中見大,舉一反三,推而廣之。

回顧騰訊創業史,到處都瀰漫著這種能力。騰訊的第一個爆款QQ為什麼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主要是騰訊在便利客戶上深耕,解決客戶痛點,比如QQ用戶可以保存好友列表,可以斷點續傳、接收離線消息,以及QQ秀等,挖掘了中國用戶的特殊需求,雖然都是一點小改進,但贏得了大機會。微信也是同樣的道理,從熟人社交到公眾號、小程序,多出來的那麼一點點,累積成這款產品的護城河,也成為關鍵時刻為生態賦能的根基。

基於C2B的基礎,近兩年騰訊開始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大舉發力。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布公司架構調整,其中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被外界看作是騰訊「930」變革的點睛之筆,成為騰訊從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網際網路上半場,向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新型連接生態的下半場轉變的關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騰訊會議擴容的100萬核伺服器資源全部由騰訊雲自研的伺服器星星海提供支撐,這也是騰訊雲星星海伺服器自去年發布以來,首次承擔如此大規模的計算資源保障任務。目前,星星海伺服器已經在騰訊內部多個業務模塊中應用,在微信、QQ、視頻轉碼、廣告檢索等產品和業務上也表現出了亮眼的性能。

可以看到,騰訊在這次疫情中,除了提供自有的技術資源、產品,它更願意作為一個連接器、工具箱、生態共建者,為各行各業的抗疫提供豐富的數字接口、完備的數字工具。

疫情中,小程序的爆發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亮點。除了在於它的體量輕小,根本原因在於,它架構於微信這個大廈之上,打個比方,微信就像一棟已經搭好骨架的大廈,而小程序則是其中的房間,開發者只需要進行裝修,背後的支持都是騰訊雲、微信等,所以才有了學而思網校這樣的小程序,一個正常情況下需要一周開發時間的項目,現在15個小時就能上線。也有了春節期間小程序的爆髮式增長,很多企業從線下轉線上,不僅僅是生鮮類,連歐派、美的、海爾這樣的製造業企業,恆大、萬科、碧桂園這樣的房地產企業,都通過小程序賣產品,而且效果還不錯。

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縮影,騰訊成立至今,中國網民數量從幾百萬人增長至超過8億人,騰訊公司也從幾百K文件大小的OICQ產品起步,成長為市值幾萬億元的數字化龍頭。但騰訊的文化基因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人為本,科技向善。

騰訊的產業網際網路抗疫所取得的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騰訊堅定地錨定了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轉變的大趨勢,結合強大的C端資源,從C到B,再加上雲計算、大數據等諸多技術創新,從而再造了自己的賦能優勢,因此可以幫助各個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發展,在危難中洞見出路,在風雨中一路穿越。

我們的社會為何能臨危不亂?我們的經濟為何能危中見機?騰訊在關鍵時刻的表現,可以給我們很多有意義的啟發。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活動來源:「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徵集活動 」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