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甫對西廂記的改編,終於讓它成為了著名的戲劇

悠悠文學歲月才女 發佈 2019-12-30T10:57:01+00:00

中國詩歌批評史上有「李杜優劣論」的爭執,中國戲曲批評史上也有「董王優劣論」的齬。茲舉二端,以見一斑: ……董解元《西廂》……其後王實甫所作,蓋探源於此。然未免瑜瑕不掩,不如解元之玉璧全完也。

中國詩歌批評史上有「李杜優劣論」的爭執,中國戲曲批評史上也有「董王優劣論」的齬。茲舉二端,以見一斑:

……董解元《西廂》……其後王實甫所作,蓋探源於此。然未免瑜瑕不掩,不如解元之玉璧全完也。(清代梁廷楠《曲話》卷五)《詞旨》載:「《西廂》警策,不下百十條,如『竹索纜浮橋』、『檀口搵香腮』等語,不知皆撰自董解元《西廂》……王實甫〔長亭送別〕一折,稱絕調矣。董解元云:『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實甫則云:『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淚與霜林,不及血字之貫矣。……(筆者按:此處取董《西廂》及王《西廂》例句對比多達六七處,現略去)兩相參玩,王之遜董遠矣。……前人比王實甫為詞曲中思王(指曹植)、太白,實甫何可當?當用以擬董解元。李空同(即李夢陽)云:『董子崔張劇,當直繼《離騷》』」。

——清代焦循《劇說》卷五

以上兩說,皆認為董《西廂》勝王《西廂》究孰是孰非,誰優誰劣,近世各種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皆已蓋棺論定,這裡且不說它。這一場爭論之所以爭得起來,本身恰好說明董《西廂》的價值不可小看。董《西廂》是董解元所撰的《西廂記諸宮調》或稱《西廂擋彈詞》、《弦索西廂》)的省稱。董解元是金章宗時期一位通俗文藝作家,「解元」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當時對勾欄里讀書人的稱呼。他寫的《西廂記諸官調》是一本用諸宮調演唱的說唱文學作品。董解元不但把三千字的《鶯鶯傳》擴大成五萬字的作品,而且著手改變原作的主題思想,使崔張故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文學史上。

董《西廂》所作的根本性改動,首先是改變了《鶯鶯傳》原作「始亂終棄」的悲劇性情節,代之以崔張借相出走獲得美滿團圓作結。這就不但把原作那些「善補過」云云的腐臭陳言一掃而光,而且大膽肯定崔張的愛情關係。從幽期密約直到雙雙出走,都是封建禮教所不能容許的,而董解元卻同情它,讚許它。這樣,通過對小說結局作根本性的情節改動,董解元寫出了男女青年的愛情和封建禮教的對立,歌頌了崔張純潔忠貞的愛情。其次,董解元大膽改變小說原作的人物形象與人物關係。特別是對張生的形象作根本性改變。張生在董解元筆下成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可愛書生,通過鬧道場月下聯吟、害相思、出奔團圓等情節場面的描寫,表現了張生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士子形象董解元筆下的鶯鶯也不是一個哀怨柔弱、只會在尺牘詩柬中悲吟的人物,而是一位有著鮮明反抗性格的少女。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董解元對老夫人、紅娘、法聰等人物形象的再創造。老夫人在小說中原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在董《西廂》中她成了背信棄義的封建勢力的代表;紅娘在小說中只是一個有名字而未見行蹤的丫頭,董解元卻賦予她愛憎分明、見義勇為的思想性格;法聰和尚的形象也是董解元的創造,他「不會看經,不會禮,不清不凈,只有天來大膽」。他和紅娘一樣,對崔張愛情的成功起著支持和推動的作用。

總之,董《西廂》不光為王《西廂》提供了故事輪廓與人物,尤其是它反封建禮教的主題,更使王《西廂》獲益匪淺。王實甫《西廂記》之所以取得傑出成就,董解元的奠基之功是不可磨滅的。正由於王實甫善於從《鶯鶯傳》和董《西廂》這一反一正的描寫中借鑑得失,他才能攀上藝術創造的高峰!董解元還是抒情寫景、渲染氣氛的高手。董《西廂》文字綺麗,不比王《西廂》遜色,而比後者更顯得率真通俗,是民間曲藝與文人創作結合的典範。象卷六「長亭送別」和「草橋驚夢」中的一些曲子,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詞曲,如:

【大石調玉翼蟬】……雨兒乍歇,向晚風如漂冽,那聞得衰柳蟬鳴淒切!未知今日別後,何時重見也?衫袖上盈盈,淚不絕。幽恨眉峰暗結。好難割捨,縱有千種風情,何處說?…

【黃鐘宮尾】馬兒登程,坐車兒歸舍;馬兒往西行,坐車兒往東拽:兩口兒一步兒離得遠如一步也!

​董《西廂》的藝術成就,為王《西廂》優美動人的風格奠下穩固的基礎,但也為王《西廂》提出極為嚴峻的改編難題:能否跨越董解元那標碼很高的橫竿、向新的藝術高峰挺進?王實甫終於用震驚世人的藝術創造作了肯定的回答,他成了我國古代戲劇藝術峰頂上為數不多的幾位巨人之一。崔張故事的演變說明:改編也能出巨著!在西歐戲劇史上,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是改編成功的範例在中國戲劇史上,《西廂記》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從《鶯鶯傳》、董《西廂》到王《西廂》的創作過程,不是很有些發人深思的內容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