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溪:我的行書學習之路

翰墨書道 發佈 2020-03-04T15:24:06+00:00

曾錦溪行書作品氣象雍容,筆勢凌厲,拙樸自然,姿態拔俗,在宗法顏真卿、何紹基的基礎上,熔鑄了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不囿時風。

曾錦溪,1987年生於福建省平和縣。中國書協會員,福建省書協理事,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書法家,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會提名「福建十大青年書法家」,泉州市青年書協副主席。

書法作品獲第四、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二等獎,全國首屆書法臨帖作品展、第二屆「翁同龢」書法獎、「王羲之獎」全國書法作品展、全國「魏晉風度」新銳書法作品展、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首屆「孫過庭獎」全國行草書大展、「祭侄文稿杯」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最高獎);入展全國第十、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等。

曾錦溪行書作品氣象雍容,筆勢凌厲,拙樸自然,姿態拔俗,在宗法顏真卿、何紹基的基礎上,熔鑄了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不囿時風。作為一名八〇後青年書家,創作銳意進取,學古深刻靜穆,心態穩定樸實,從其身上,喜見當代書法綿延不絕,後生可畏。(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二等獎頒獎詞)


(圖為曾錦溪行書《古詩四首》三條屏)

【一】

曾錦溪:我的行書學習之路

在篆隸楷行草諸體里,我最喜歡的是行書。緣於喜歡,所以投入的時間也比較多。對於行書的學習,我唯古是從,崇尚趙孟頫、王鐸、何紹基等古代大師的臨古精神,他們的復古精神一直鞭策著我在學書之路上不斷前行。

我在學習行書的起始階段寫了一段時間的《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通過此帖的學習,對行書的書寫節奏、用筆變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後看到書論里講的米南宮「集古字」的學書方法,很是欽佩,也開始涉獵米芾的書帖,花了兩年時間臨摹米芾諸帖。通過老師的講解分析,了解米書主要得益於「二王」與顏魯公,於是我也追溯本源,徜徉於王羲之手札、《十七帖》與魯公三稿之間,又過了三四年時間,基本掌握了行書書寫的一些要領。為了進一步深入,我便梳理各個朝代學習王字的代表書家,於是又去涉獵陸柬之、趙孟頫、王鐸……

通過對趙孟頫的法帖臨習,我發覺趙孟頫除了對「二王」的準確把握以外,還融入了許多李邕的筆意,緣於此我又去學李北海。學習一家的東西我習慣搜羅後代學習這家的各種作品來比對,看到何紹基臨李北海的《麓山寺碑》,我便喜歡上了何紹基那碑帖結合、天女散花般的書風,沉醉其中。對於行書的學習,我努力在追求古韻,期盼有朝一日古法能成為我書寫的本能,這樣才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自然」。平時我幾乎是九分臨摹一分創作。

近年來臨習了不少何子貞行書,對何紹基的學習,我有意識地進行了一些取捨,我比較傾向於追求何紹基的恬淡自然、散落紛披之意。由於何紹基以回腕法書寫,作品帶有許多顫筆,在臨習過程中我有意地去其抖峭,取顏真卿、趙之謙那種直抒胸臆的寫法。何紹基中年作品爽勁健朗,晚年蒼茫老辣,對於我目前的心理狀態,比較適合於他的中年書風,故較多時間花在臨習其中年作品上。同時,我追求書法作品的內在文雅之氣,以及外在的大氣和率性的書寫,平時的創作一直是以這樣的審美理念為旨歸。

我習慣每日讀帖,隨身攜帶一部iPad,閒暇之餘就打開讀帖,顏真卿、傅山、王鐸、于右任諸家行書法帖使我愛不釋手,賞讀他們的帖,期待從中汲取厚重、樸拙、雄闊的意趣。


(圖為曾錦溪行書七言聯)

【二】

王建強:簡述曾錦溪的書法特色

曾錦溪以創作何紹基行草面貌出道,並且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以不到三十歲的年齡,連續摘取兩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獎項,一舉在全國展覽中成名。這對於一個學書者來說,是人生一種莫大的榮耀。究其原因,師法何紹基,是曾錦溪脫開中青年群體「時風」,嶄露其才情與識見的最佳契合點。

年輕作者必須要有定向,書法的定向在於取法。當代書法取法的旨歸應當調帆駛向古人,曾錦溪在這點上的認識超出很多同齡人。近年來,曾錦溪對自己整體書風的把握,以何紹基為基,參趙之謙法,格調上不使野逸,也不使秀美,允執厥中,筆底掀起清俊磊落的藝術波瀾。

曾錦溪對何紹基用筆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何紹基用筆老辣,卻多顫抖之習,牽絲亦多孱弱。曾錦溪明鑑之餘,把何紹基部分顫抖的用筆特徵化為振迅,雖失何紹基勁辣之味,但他以年輕的生理狀態和心理感受,輔之以振迅的天真之趣,化為自有,讓人耳目一新。看他的「何體」,如遇故人卻又別有新趣。在這個過程中,曾錦溪並不僅僅停留在對何紹基的研究上,他上溯顏魯公,從顏三稿精彩的中鋒外拓用筆中,汲取了豐沛的養分,為他的創作增添了動力。另外,曾錦溪在創作何紹基體的過程中,橫向參照了趙之謙的用筆,這使得他在創作中大量使用方峻的用筆,節奏更加明快,使轉上由何紹基的多「轉」筆,轉化為「轉、折」結合的用筆方式,從而與何紹基風格稍作區別。

由於參照趙之謙,曾錦溪的創作與何紹基在結體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加強了橫向的結體方式,參差錯落地使一些字形拉寬,增加了橫向排比感。這種結體方式,恰恰適合他用於創作條屏作品。一般條屏作品難在整體的融合,而曾錦溪部分條屏作品,注重字體橫向的拉伸,暗中使得條屏之間的氣勢互為關聯,再輔之以字形大小的參差錯落、筆畫粗細的變化,使他的作品富於激情、浪漫,顯示出崢嶸的氣象,蔚為大觀。在條屏的創作上,他已經充分體現了自己活躍的思維和旺盛的創造力,也體現了他在創作上的早熟。(本文摘編自王建強的《曾錦溪的臨古與變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