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非遺的邳州婚嫁習俗,起源於漢化,流傳至今

大洲文苑 發佈 2020-02-07T22:19:08+00:00

邳州主要的婚俗模式是:一、定親1、說媒舊時,農村有早婚的習俗,民間有「閨女過了十七、八,不填房就嫁窮家」,「閨女大了不可留,留來留去結怨仇」之說。

邳州婚嫁習俗由來已久,漢代已形成,至今仍在沿襲傳承。傳統的婚嫁習俗比較繁雜,20世紀初形式有了簡化,60-70年代曾被「革命化」的婚嫁儀式所取代,80年代又逐漸恢復。但程序、禮儀已有了較大的改革,形式、內容有了很大的簡化。俗話說「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因邳州面積廣,人口多,行政區劃又幾經變化,因此各地又有自己的獨特習俗。

邳州主要的婚俗模式是

一、定親

1、說媒 舊時,農村有早婚的習俗,民間有「閨女過了十七、八,不填房就嫁窮家」,「閨女大了不可留,留來留去結怨仇」之說。所以,女孩十五、六歲就得找婆家,由父母委託媒人,媒人根據女方本人及家庭條件物色男方。一般的情況是,條件相當、門當戶對。然後,爭取女方同意,再去說媒。

2、合年命 男女雙方家庭同意後就要合年命。合年命就是查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生辰八字和屬相合不合,如果合就能定婚,如不合就不能定。它是婚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並起決定性作用。

合年命後的婚姻狀況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即上等婚、中等婚和下等婚。另外還有犯四大忌的「斷頭婚」。口訣如下:

自古雞狗淚交流,從來白馬怕青牛。

蛇見猛虎如刀斬,豬配猿猴不到頭。

龍見兔子云端去,老鼠遇羊一命休。

命相不合,男女雙方無論如何是不能結婚的。

3、看家庭 合過年命之後,只要不屬斷頭婚,男女雙方就可以作親。

有的女方認為,媒人的話不能全信,為慎重起見,想方設法打聽男方家庭的真實情況。最好的辦法是親自到男方家裡去看。通過實地觀察,窮富情況一目了然。但考察男方家庭情況,一般都是搞突然襲擊,否則男方有所準備,那就看不到真實情況了。

看家庭情況,有女方親自去的,也有女方父母偷偷去男方村裡打聽的,只有親眼過目,心裡才踏實。

4、相親 女方到男方家裡看過家庭情況之後,如果沒有什麼意見,就可以見面,即相親了。相親的地點有的選在媒人家裡,有的選在集市上。男女雙方由家人帶著,如果打算見面後買東西,男方還得帶備用錢。

見過面之後,如果雙方都滿意,有的就在集市上買衣服、鞋襪之類的生活用品,作為定親物。男方還要再辦一桌酒席,請媒人和女方家裡人吃頓飯,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來了。

5、傳啟 男方給女方買衣料、化妝品、首飾等物品,派人給女方送去,叫傳啟,也叫傳柬,下柬子。

傳啟的時間一般都選用農曆的雙月雙日。好事成雙,雙數吉祥。

去傳啟的人必須是兩名男性,而且是兩輩或三輩人,另外媒人必須到場。

傳啟有傳小啟和傳大啟之分。傳小啟,就是只買幾件衣物送給女方作擋頭,表示雙方同意這門婚事,俗稱「過紅」。傳大啟,要有包袱,包袱意為包福。包袱皮子是大紅布,二尺半見方,也就是長寬為70-80公分左右。傳啟的當天早上,由本家族的嬸子或大娘來包包袱,但必須是兒女雙全的夫妻倆,俗稱「全乎人」,否則,不能給人包包袱。

包袱內除了布料、鞋襪、化妝品及首飾等物品外,還要有吉祥物。如:用紅紙包一點鹽,象徵賢惠;包上一點麥麩子,象徵帶去福份;包上一點面和米,象徵米麵夫妻;包上一對蔥,象徵聰明而嘉禾長青到老;包上一對艾草,象徵恩愛夫妻;上面用穿引紅綠絲線的鋼針關好,象徵實心實意天作之合。包袱里還有用紅紙製成的兩個大信封,叫「啟」,內裝紅、綠紙,上頭寫「天作之合」,底下寫「白頭偕老」,中間寫男女雙方的姓名,表示「紅紙綠貼是親戚」。

包袱包好之後,傳啟的人就可以送往女方家。如果男方要求近期結婚,在傳啟的同時,委託媒人索要女方的生日,即「生辰八字」,以便選擇吉日良辰迎娶新娘。因而,男方需要增加一對果盒或者四包果子。女方家人見到果盒就明白,男方要女方生日。如果同意,就給「開生日」,把女兒的生辰八字寫在大紅紙上讓傳啟人帶回。

6、看日子 女方的生日送達之後,男女雙方就可以準備辦喜事了,但首先是看好日子。看日子,是由男方根據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找人合查,確定結婚的日期。但男方的父母當年若有一個是四十七歲或五十一歲,那這一年是不能給兒子娶媳婦的,這是一個忌諱。邳州長期以來有個說法「四十七、五十一,家有長子不娶妻「。

至於哪一月結婚,要根據女方的屬相推算出來。一般按照農曆月份選擇。大和月的口訣如下:

雞兔巧逢正七月,虎猴二八正相合。

豬蛇適宜用三九,龍狗喜歡四、十月。

牛羊趕五和十一,鼠馬六臘喜氣多。

如果有特殊情況,不能按口訣的說法來確定結婚月份,那就叫借月。借月結婚時要使「鎮唬」。至於哪一天是好日子,主要看女方的生辰八字了,用的日子與她本人的命相是相生還是相剋。所以,選擇結婚日子要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

二、出嫁

女子出嫁也叫「出門子」、「出閨」。日子看好之後,由先生把看好的日子分別寫在紅綠紙上,紅紙由男方保存,綠紙由媒人送到女方家裡,女方根據看好的日子作好出嫁的準備。其習俗主要有:

1、過轎 路遠的需頭日去轎,路近的當日去轎。有錢人家為圖熱鬧,在女兒出嫁的前一天,要求男方雇的嗩吶班、花轎來到女方家裡吹打。到了晚上由接來的親戚出錢點響,一直吹到深夜,當天晚上就住在女方家裡。

2、壓轎 轎到女家莊頭,女方派一男孩前去坐轎。

轎到女家,奏喜樂,迎轎的先放鞭炮,男方帶轎的也跟著放鞭炮,並將「催妝衣」、「青龍貼」交給女方家問事的人。

3、催妝 男方帶轎人放催妝鞭炮,樂手奏催妝曲,新娘換上催妝衣,梳洗打扮。

4、裝箱 由女方的嬸子或嫂子裝箱。箱底先鋪紅紙,再放衣物,並放上壓箱禮。裝好後,在箱子上貼上封條。在桌屜里放上艾棵(意恩愛)、麥麩皮(意幸福)、大蔥(意聰明)等。

5、伴娘 邳州方言稱伴娘叫「老夥計」、「跟屋的」,就是女方父母怕女兒到男方家裡受委屈,花錢雇一位年長的婦人陪伴女兒一起去婆家。伴娘的任務是全權負責出嫁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嫁娶那天如果人家鬧得歷害,伴娘還要起到保護作用。伴娘一般要陪伴新娘三、五七天,最多也有陪一個月的。

6、坐花轎 二十世紀60年代前,女子出嫁必須坐花轎。花轎是木質的框架,周圍用轎衣蒙上。轎衣是綢緞布做的,上面繡有龍和鳳。轎頂四周有八仙塑像,非常好看。花轎由四個轎夫抬著。前面還有一個打傘的,叫遮陽傘。

7、拿嫁妝 不管誰家的女兒出嫁都得賠送嫁妝,有多多賠送,有少少賠送。「賠不盡的閨女,辦不盡的年」說的就是賠送閨女和過年一樣無盡無休。嫁妝有「大八件」、「小八件」之說,一般人家賠「小八件」,富者賠「大八件」。嫁妝全部找人抬送,婆家再遠,也得抬送嫁妝。「拿嫁妝,好生意,抹下扁擔吃東西」。吃過飯,男方家裡還要「開賞」(過去是一包香菸二元錢)。所以,莊鄰都爭著去拿嫁妝。

8、發嫁 發嫁的時間要看路程的遠近而定,路程遠的就早發嫁,路程近的就晚發嫁。邳州北部的習俗是,新娘須在中午十二點前到婆家,而邳州南部則相反,越晚越好,但不遲於天黑之前到婆家。發嫁前開始梳妝時,嗩吶班來到門前吹「紅孩出嫁」曲,待梳妝完備後,就可以發嫁了。

9、照轎 由女方的嬸子或嫂子(兒女雙全者)燃紅紙在轎內繞一圈,表示驅走邪氣。

10、抱轎 事先找好一把椅子放在門口,由出嫁人的舅舅、叔叔或哥哥、弟弟將其抱出來,放在椅子上,再抬到花轎前上轎。因出嫁人腳不能沾地,從屋裡走到門口時,必須倒穿父親的鞋,表示不沾娘家的土帶給夫家。出嫁人還要哭,叫「哭嫁」,也稱為「哭轎」。哭是好的,哭得淚水越多,說明留給娘家的財富越多。淚水示為「金豆子」。不哭反而不好,娘家人要勸其哭。待一切準備停當後,就可以鳴炮奏樂,發嫁起程了。

11、送轎 發嫁之後,娘家男性親屬一起出來送轎,有的人跟在轎的後面,有的走在轎的前頭,讓轎慢行,嗩吶班走在前頭邊走邊吹,一直送出莊才停轎。娘家人對嫁女進行一番規勸,讓其止哭。除送客的以外,其他送轎的人返回家,轎夫可以大步溜星地抬著花轎走了。帶轎的包里裝有「青龍」貼子和鞭炮,遇到橋就貼一張青龍貼,放一掛鞭炮,以避邪。如果在路上有兩頂花轎相遇,都想搶占「上風」,就由兩個新人互換手帕解決。

12、送大客 女兒出嫁都有送大客的習俗。送客必須是兩個人以上,而且是兩輩人。女方如果有舅舅,最好是舅舅去;沒有舅舅的,就是自已的叔叔大爺去一人,哥哥弟弟去一人。送客的人必須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最好有文化,能說會道,還要能喝酒,因為其行為舉止代表娘家人的形象。「大客」的職責一是把花轎安全送到男方家裡;二是與親家見面說說客套話;三是喝酒;四是照房,到新房屋看一看,告訴新娘要孝敬公婆、尊老愛幼等等。

三、迎娶

娶親,又叫「帶親」、「成親」、「娶媳子」。它有一定的程序,每個程序缺一不可。

1、套喜被 請兒女雙全者套被,並在被的四角分別放上紅棗(早生子),紅花生(插花生兒子),白果(白頭偕老)等。

2、套催妝衣 套時邊套邊唱「紅棉褲,白褲腰,白頭到老,步步高」。

3、鋪床 請兒女雙全的大爺大娘、叔叔嬸子用高粱秸、穀草、芝麻秸等多籽植物(寓多子)鋪床,用大紅紙包青磚墊床腿,並唱鋪床歌,放枕頭歌。

4、滾床 找晚輩的小男孩2-3個,鋪床人用碗罩住兩三個紅雞蛋在床上推滾,唱「紅雞蛋滿床串,明年生個大頭蛋」。男孩們在床上翻滾一番後,分吃紅雞蛋。

5、貼喜聯 婚日的前一天,主家就要找人把喜聯寫好,所有的大門、小門都貼上喜聯,本族人家的大門上也都貼上喜聯。營造喜氣洋洋的氛圍。

6、燒喜紙 就是到祖墳上燒紙、磕頭、放鞭炮,讓先人們的在天之靈知道自已的後代子孫結婚了。因為是喜事,所以叫燒喜紙。一般由一個比較年長的老人挎著箢子,裡面裝有鉸好的火紙、裁好的紅紙條以及鞭炮、果貢等物品,走在前頭帶路,嗩吶班跟在後面,小陪客頂著花蓆和新郎一起走在最後。來到墳前,擺上貢品,在墳頭上用土塊壓一張紅紙條,點燃火紙,小陪客和新郎跪著磕四個頭,然後點放鞭炮。

7、迎轎 迎轎隊伍一般由4——7個少女組成。她們身著鮮艷的服裝,在院子裡排好隊等候。當聽到迎花轎到來的鞭炮聲時,她們便從家裡走出來,緩步而行。走在最前頭的少女手裡捧著「寶瓶壺」,寓意保一生平安;另一女子端一茶盤,上面放有小碗蜂蜜,掀開轎門時,用一指蘸蜜抹在新人口角處,以示甜甜蜜蜜。

領親的應是一男一女夫妻倆。男的捧著斗,斗里裝著五穀雜糧和一面鏡子(代表白),並插著一桿秤(稱心如意),用一條青色的包頭巾蒙著(代表青,與鏡子合起來叫清清白白)。後面跟著一個「上頭」的青年婦女,行走時要穩重且慢。

8、下轎 花轎來到離家不遠的地方停下來,新娘要等迎轎的來到後才能下轎。「要想發,大伯姐拉」,新娘由大伯姐上前扶下轎。下轎後,要「走席」。席共兩條,由兩位兒女雙全男子在席的兩邊將席抬起,從新娘身後越過頭部鋪在新娘落足的前方。走席意為「傳喜子」,有的地方傳麻袋,叫「代代相傳」。進了大門,抱斗的人要抓五穀撒向新娘的臉或頭部,叫「撒喜」;進大門不遠,有一個大鐵盆,裡面燃燒著松枝,新娘必須從火盆上跨過去,示今後的日子紅紅火火;院子中間還有一個馬鞍子,同樣跨過去,示今後一生平平安安。

9、撒帳 撒帳,又叫「撒喜」。待新娘子下轎,撒帳人把麥麩、白果、花生、紅棗撒向新娘,邊撒邊唱「一撒榮華富貴,二撒金玉滿堂,三撒良田千頃,四撒騾馬成群,五撒五子登科……」。

10、拜堂 院子中間放一張桌子叫「天桌」,上面點燃一對紅蠟燭,桌子底下拴有一公一母兩隻雞(長命雞),雞脖子上套著用紅紙剪成的套脖。新娘來到天桌前,新郎早已在此等候,兩人並肩站好。先由領親的在天桌前點燃松枝煙火,然後主持人宣布結婚典禮開始,鳴炮奏樂,接著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

11、坐帳 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走席」的用席遮擋住洞房門,把鬧喜的人趕出去,然後開始「坐帳」。「上頭」的人先把長命燈點上,讓新郎新娘面對面的坐在床上,接著就是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蒙頭紅子,這時夫妻二人才第一次面對面。床上放一隻斗,兩人同時用腳蹬斗。

12、上頭 由兒女雙全的嬸子或嫂子兩人,手拿拜盒,內放兩個紅雞蛋,一根打結白線,一包白粉。「上頭」人先拿紅雞蛋在新娘子的臉上滾三滾、劃三劃,口唱「今天上頭入洞房,明年早生狀元郎」。,並念念有詞:「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果子,明年吃你紅雞蛋」。

13、開臉 由「上頭」人用沾上白粉的白線,把新娘子額頭上的汗毛絞去,叫「開臉」。「開臉」後,姑娘即成媳婦了。

14、吃長生面 坐帳之後,由廚師煮一碗掛麵,叫「長生面」,但面不要熟。當新郎、新娘吃「長生面」時,還要問「生不生」,新郎新娘一般都說「生」,以此討生子口彩。此時有人將床底兩隻「長命雞」用木棍趕出,如果公雞先出來,預示婚後先生男孩,母雞先出來就先生女孩。

15、送房 即鬧洞房,是邳州婚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郎、新娘結婚的當天晚上,由事主備下幾桌酒席,擺在院子當中。新郎邀請親朋好友、莊親莊鄰前來參加送房(以年輕人為主),一般在15-30人左右。其中必須有能說會道的人當主持,相當於婚禮司儀。主持人語言要幽默、逗笑,能想點子讓新郎、新娘出洋相,使儀式氣氛熱烈,笑聲不斷。

天黑以後,先把桌子擺好,一般是4張桌子擺在一起。送房的人圍坐在周圍,用蠟燭照明。先端上四個果碟子,再端上四個涼菜,涼菜上齊,送房開始。嗩吶班開始吹奏,鼓樂齊鳴。主持人安排人員坐定,自已坐在中間,高聲誦讀:「一進大門喜洋洋」,眾人應和:「好」,「新郎請俺來送房」,「好」,「對對花燭前引路」,「好」,「兩邊鼓樂一起忙」,「好」,主持人:「好,咱喝。」大家一起端盅,頭一杯必須一飲而盡。三杯酒過後,開始請新郎。主持人誦道:「織女久在河邊等」,「好」,「快架鵲橋渡牛郎」,「好」。這時,新郎到場,坐在主持人旁邊,先陪客人喝三盅酒,然後再逐個勸酒。接著請新娘出來參加儀式,也要喊「好」。新娘必須由晚輩或比新郎小的同輩去請。請第一遍,新娘不會出洞房。那就二請、三請,直到請出新娘為止。

新娘入場後,開始端上熱菜。每桌一般6至8道菜。接著,主持人開始唱觀新娘的唱段。新娘敬酒時,儀式到了高潮,送房人開始出新郎和新娘的「洋相」了。有的要求新郎、新娘換褲腰帶;有的用線拴一個蘋果,讓新郎、新娘同時用嘴去咬;有的用線拴一塊糖果,讓新娘新郎同時去吃等等,花樣百出,刁難新郎、新娘。

送房,一般鬧到深夜才收場,至此,婚禮宣告結束。

四、回門

閨女出嫁之後就是人家的人,不能像在娘家那樣自由了,什麼時間走娘家要徵得公婆的同意,否則就不能走。特別是婚後第一次回娘家,必須娘家來人接。

婚後第幾天接送,很有講究。回門時間一般是娘家定的。有接四還四的(取越過越恣的諧音),就是結婚第四天接走,在娘家過四天再送回來。也有接七還八(取越過越發的諧音),就是結婚第七天接走,在娘家過八天送回來。還有接九還九(取越過越有的諧音)。現在,一般都改為「忙三天」,第一天結婚,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送回。

回門那天,娘家要送給女兒九十九個饅頭、兩隻雞(一公一母,也有光是公雞的,叫回門雞)、一個拍子(用秫秸莛子串起來的)、一個篾列子,還有回門鞋(公公婆婆小叔子等每人一雙,有幾口人就做幾雙)。回門鞋是嫁女自已做的,一是表示對公婆的敬重和對小叔子等人的關愛;二是顯示針線活手巧的功底。回門鞋宜大不宜小,小了算是給家人小鞋穿。回門之後,整個結婚程序才算結束。

2007年,邳州婚俗被邳州市政府列入邳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本文作者 高伯華 尚化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