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在長平開局不利,「一血」被秦國拿走,但仍有避免慘敗的機會

玲瓏文史 發佈 2020-05-24T02:26:49+00:00

趙國決意接收韓國的上黨郡後,因為知道會引發秦軍來犯,除了遣人告知上黨太守馮亭就地留守,也派遣廉頗率領大軍前往上黨地區協防。

趙國決意接收韓國的上黨郡後,因為知道會引發秦軍來犯,除了遣人告知上黨太守馮亭就地留守,也派遣廉頗率領大軍前往上黨地區協防。

廉頗在王齕正式出兵進攻上黨前一年(公元前261年)進入上黨,並選擇該地區中地形險峻的長平,作為防守上黨的軍事大本營。

長平地區扼守了韓上黨與邯鄲之間的咽喉地帶。從地形上來看,長平的東、西、北面皆環山,丹河與地勢平行,縱貫全境。對防守方而言,可利用丹河與支流調動部隊,及作為防守的天然屏障。

因此,廉頗選擇配合地形,布置了嚴密的防守,先求不讓秦軍越雷池一步,再伺機擊滅秦軍。

儘管廉頗做了周詳的準備,趙軍也有以逸待勞的優勢,然而,「長平之戰」的開局,卻仍讓人吃驚。

趙國開局不利,「一血」被秦拿走

廉頗在秦軍攻擊前,即已規劃了嚴密的防守陣容。在此階段,由於秦軍尚未來犯,趙王對於廉頗的防禦策略,尚無意見。

次年,秦軍正式進攻上黨,馮亭軍隊不敵,往長平撤退與廉頗大軍會合。

在秦軍已進入韓上黨的情況下,長平若再不守,邯鄲會有危險,而長平一帶丘陵眾多,不利攻方調動大兵團進攻,卻利於守方將軍隊隱蔽調動,擊退攻方軍隊。

照理說,以逸待勞的趙軍較秦軍占有先天優勢,然而,現實情況卻令人大跌眼鏡。

秦軍的偵查部隊與趙軍前鋒發生衝突,結果竟是秦軍偵察部隊獲勝: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軍斥兵斬趙裨將茄。」

對趙國來說,噩夢不止於此。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

連戰連敗,迫使廉頗更加「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此時,趙、秦兩軍陷入長期對峙。

秦軍偵察部隊擊敗趙軍前鋒,以及秦軍連番攻陷趙國防禦工事的戰況,顯示了這場戰爭並非能夠輕易結束,趙軍也未必能夠得勝。

在得知勝利不易,又不能直接放棄上黨、撤退回國的情況下,廉頗決定採取堅守策略。雖然趙軍損兵折將,部分堡壘失陷,但是廉頗的堅守,仍有效阻礙了秦軍部隊長驅挺進。

若是雙方持續僵持下去,勝負猶未可知。

這種情況下,對趙軍來說,雖未能立即擊退秦軍,但是戰局仍有可為。趙國實應上下一心,對廉頗充分信任,並給予其最大程度的支援。

廉頗是怎麼想的?

廉頗衡量形勢,發現擊敗秦軍的機會尚未出現。秦軍來勢洶洶,不如先全力加強己身防守,讓秦軍無機可乘,進而等待秦軍可乘之機,一舉擊退秦軍。

這符合用兵的基本原則。

他面對兵多且勇猛的敵軍時,先做好防禦工作,等待適當的攻擊機會才出擊,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也是合理的戰爭觀念。

廉頗堅守的戰略意圖很清楚,長平遠離秦國本土,離趙國本土較近,因此秦軍的後勤補給線要比趙軍長。換言之,廉頗堅守不戰,就是想以時間拖垮秦軍。

廉頗雖然未能迅速取勝,但在堅守的過程中,也還不算表現失職,若無其他因素考量,實不需也不應在陣前換將,犯下兵家大忌。

長平的慘敗,或許尚有避免的機會

秦軍自然讀懂了廉頗的想法,為了改變局勢,他們力求與趙軍決戰。

為了達目的,秦軍切斷了趙軍水源,但廉頗早有準備,在營中挖掘了暗渠,使己方用水不愁。因此,秦軍仍沒能引出趙軍。

廉頗的堅守策略固然有其道理,但是趙國內部並不完全認可此種戰略。

趙孝成王獲悉趙軍起先失利後長期堅守不戰,認為廉頗無力擊退秦軍,在邯鄲與謀臣討論求和事宜。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趙國運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機甚至取得勝利,並非不可。若運用得當,甚至可比戰場慘烈廝殺,帶來更好的結果。

樓昌建議派遣使者入秦求和;虞卿則認為應先派遣使者攜帶重寶,前往楚、魏求援,讓秦國懷疑東方國家有合縱之勢後,方與秦國談和。

一樣是與秦國謀和,樓昌並未充分考慮當時進行和談是否對趙國有利,就主張直接派使者赴秦求和;虞卿則是考慮先結交楚、魏,確保趙國有外援、加強本身實力後,再與秦國進行和談。

虞卿的計策並非不可行。當時楚、魏燕等國曾有意出兵助趙抗秦,若是趙國在有充分外援下與秦國和談,秦國不但更有可能與趙國談判,甚至可能會讓趙國在談判桌上取得更多好處。

如此一來,長平的慘敗,或許尚有避免的機會。

但是,趙孝成王過於畏懼秦的實力,與弟弟平陽君趙豹討論與秦謀和之事後,決定派遣鄭朱入秦謀和。

鄭朱被留置於秦國,似乎秦有與趙和談的意向。但結果被虞卿不幸言中,和談失敗。秦昭王與范雎將「鄭朱入秦謀和」一事廣示天下,讓其他國家誤認趙國無心抵抗秦國,使他們出兵救趙的意願大幅度降低。

趙國之外援被斷絕,和談又不能成,只能獨力與秦國對抗。此時的趙國,「壓力山大」。

廉頗被撤換的深層原因,是趙國當時並未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戰爭仍持續進行,趙孝成王又讓秦國有機可乘。他屢次催促廉頗出戰,但廉頗依然持續堅守。

秦國探聽到此事後,決意要利用趙國君臣不合,取得可乘之機。

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閒,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對於廉頗的表現已有不滿,聽聞此謠言後,果真將長平趙軍統帥撤換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秦軍聽聞趙王中計,也將長平秦軍統帥撤換為戰果輝煌的白起,原統帥王齕改為尉裨將。

趙國聽信謠言而換將,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層的原因,是因為趙國當時並未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長平之戰」期間,趙國曾想跟齊國借糧,從這個舉動即可推斷:趙國缺少打持久戰的本錢(其農業不夠發達),不願此戰成為持久戰。

廉頗當時的堅守戰略,雖符合兵法要義與取勝之道,但是當時的趙孝成王,並無法讓他實現其戰略規劃。

因此,廉頗被撤換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趙國糧食不足。至於換下廉頗後,讓趙括統領趙軍,那真的是用人失當。

分寸拿捏不當,才是趙括慘敗的最直接原因

在這場秦、趙兩國都傾全力要拿下的關鍵一戰,派遣一個飽讀兵書,卻無作戰經驗的將領為主帥,實在是過度冒險。就算要換下廉頗,也應換上另一位較有領兵作戰經驗的將領才是。

趙括由於己身恃才傲物,以及了解趙王不欲趙軍堅守不戰的心理,到了長平前線與廉頗交接後,隨即改變廉頗的防守布置,轉以進攻為作戰主軸。

暗中與王齕交接統率秦軍的白起見狀,刻意詐敗誘敵深入,將趙軍部隊一分為二,進而斷絕其糧道。

此時,趙括方知中計,決定堅守被困之處,等待救援。趙軍雖受困,但應當還有突圍機會。

可是,秦昭王不給趙括機會,他聽到前線的戰報,立即趕到新占領的河內地區,將該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通通徵調到長平前線,阻斷趙國糧食運輸與援兵。

秦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在長平戰場,徹底殲滅趙國大軍,以穩住韓上黨地區的占領。

由此可以推測,秦軍在秦昭王徵調的援兵抵達之前,對於困死趙軍也還沒有必然成功的把握。

在這種情況下,若趙括迅速率領趙軍突圍,而非在被圍困處築壁堅守,部分部隊突出重圍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存在的,趙軍應不至於被秦軍全殲。

因此,何時該出擊或堅守的分寸拿捏不當,是趙軍慘敗的最直接原因,而這與趙括的用兵方式息息相關。

玲瓏說

​趙國因為國內經濟因素,在糧食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想要在「長平之戰」中取勝,本就有不小難度;外交措施失當,又斷絕了盟友援助的可能性,只能被迫獨自對秦作戰;處境艱難時,又任用了不適合的將領統兵,終於讓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這一戰,改變了趙國,甚至是整個戰國局勢的演變。

而秦國,通過大勝加強了己身之威望,也增加了北進邯鄲與燕國的可能性,更保住了河內肥沃地區的經濟利益,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勝利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