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每月資助500元,4年後卻被一封6000字的討伐信罵上熱搜

苑燕兒 發佈 2020-03-23T12:33:56+00:00

《教父》愛心助農反被農坑春季原本應該是各類果蔬的旺銷季節,然而,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全國多個地方的果蔬農戶卻陷入了有貨難賣,只能眼睜睜看著新鮮果蔬只能爛在地里的困境。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教父》


愛心助農反被農坑

春季原本應該是各類果蔬的旺銷季節,然而,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全國多個地方的果蔬農戶卻陷入了有貨難賣,只能眼睜睜看著新鮮果蔬只能爛在地里的困境。

面對這種情況,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紛紛推出各種助農活動,一頭直接伸出援手,幫助農民們把滯銷的農產品直接「上線」,幫助滯銷農戶解決困境,另一頭讓消費者跨過中間商第一時間買到新鮮果蔬,而且價格比平時還便宜不少,很多人想到這樣既可以幫助農戶獻愛心又能得益,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助農活動一時間火爆網絡。



這原本看起來是雙贏的助農措施,但是很快問題隨之而來。

消費者在購買果蔬時,看的圖片無不都是色澤鮮艷誘人,然而,真正拿到手的果蔬,只能說是買家秀和買家秀的巨大差距了。


網絡上,有網友稱,自己助農購買到草莓有四十多個已經發黑腐爛。而在另外一家購買的草莓,雖然品相還不錯,但是買的時候明明寫著凈重 3 斤,可實際收到的草莓還不到兩斤。此網友只能感嘆一句:「說到助農水果,我不信有人比我慘」,


看到此貼,很多網友也紛紛跟帖,舉例自己因購買助農蔬果而踩到的雷,看來,助農反被農坑,令人失望真的不在少數,甚至還有網友調侃道:「買助農商品就是在拼人品」。


升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

演藝圈中,孫儷做慈善是出了名的,其實她在成名之前就一直有做慈善的習慣。



她曾經在拍攝電視劇《玉觀音》的時候,偶然間遇到一個名叫向海清的孩子,因為家裡貧困而輟學。對於貧窮家庭出生的孩子來講,讀書或許是他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方法。於是,她想要幫助這個孩子完成學業,在聯繫上這個孩子之後,孫儷就開始了匿名資助,每個月500元,直到這個孩子考上了大學。

這個時候,孫儷認為,既然他已經考上了大學,應該可以有能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比如勤工儉學,於是,便停止了對他的資助。然而,向海清得知自己的資助人不是別人,而是著名的演員孫儷後,不但沒有對孫儷一直以來的資助表示感激,反而引發了一系列的不滿,他認為孫儷既然是大明星,賺錢也容易,捐這點錢對孫儷來說根本不算啥,可能只是孫儷買連件衣服的錢,所以更是不應該終止對自己的資助。

於是,他反咬一口,寫了一篇6000字的文章則指責孫儷沽名釣譽,不踐行諾言,一時間讓孫儷站在了風口浪尖上,非常被動。

後來,有人扒出,向海清並沒有他口中說的那樣,過得苦哈哈的,每個月他除了從孫儷這裡獲得的500元資助外,還有在學校里做輔導老師的300元補貼。此外,學校還給他了6000元的助學貸款。在當時,這些費用足夠一個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然而,向海清並沒有因此把心思放在學業上,而是貪得無厭的以各種名目向孫儷要錢。

事實被澄清後,網友們紛紛為孫儷打抱不平,批判這個向海清就是一頭白眼狼,不懂感恩。誰又能知道,孫儷當初的一番好心,卻在幾年後讓自己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甚至為此差點耽誤了自己的名聲和事業。


施捨遺漏一人卻慘遭射殺

在美國佛羅里達,一位名叫布魯爾的好心人從來沒有想到過,因為自己的好心,把自己的一條命都搭上了。


周末的時候,他習慣性的在一家華夫餅屋向眾人派發20美元,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買單。在被受助的人群中,有一位女性顧客叫希克斯,她平時經常受到布魯爾的幫助,周末獲得布魯爾的免費點心已經成了她的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這一次,她突然發現,在發放過程中,布魯爾有意無意的居然把她給遺漏了,她當然非常不高興。原本可以獲得的免費點心,因為布魯爾的粗心而打了水漂,於是兩個人因為此事而大聲爭吵起來,吵著吵著,兩個人甚至還發生了肢體衝突。

一肚子氣的希克斯,氣呼呼地離開了華夫餅屋。就當大家以為事情已經結束的時候,希克斯帶著一把9毫米口徑的格洛克手槍返回華夫餅屋,找到布魯爾後,她殘忍地朝布魯爾頭部開了幾槍。


這一切發生的太突然了,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就在幾分鐘內,原本歡樂的甜點時刻,頃刻間,就因為一場口角變成了一場謀殺。

就如有人說的,你越是遷就,有人越是容易得寸進尺;你越是退步,有人越是趕盡殺絕。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大家越來越發現,好人不好做,善心不好發,當我們越是善意原諒他人的錯誤時,對方不但沒有收斂的意向,反而越是肆無忌憚;而如果因為他人說了幾句好話而心軟的時候,對方越是會在後期貪得無厭。


幫助他人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往往卻會因為自己的好心被無情地踐踏而心冷,所以我們在幫助之前,首先要學會思考,如何幫助他人而不是按需幫忙。

1. 有效利他主義做標準

我們通常認為好心是一個人的本能,根本不需要講什麼道理。就如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認為的,人們應該擁有三個美德,其中「慈善」排名第三,他指出一個人好意去幫助別人是沒有一定可以參照的法規,人們可以選擇做還是不做和怎麼做。


然而,當我們回頭問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選擇幫助他人呢?

《新科學家》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研究文章,以捐款人群為實驗對象,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的捐款行為,事實上,追求的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求幫助他人,而是追求一個認同感。我捐款,是因為我想獲得大家的認同,想要讓自己的感受更好,更為直白的說法就是,為了自我感動。

所以,有人就提出,通過好心幫助來獲得認同感是一種偏見,是非理性的,而我們則需要更理性一點的付出這就是需要有效利他主義。

啥是有效利他主義?

也就是把善意的幫助獲得最大化的成就。

也就是,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並不只是付出善意就夠了,還需要考慮到自己付出的善意是否獲得了等同的回報。當然,我們平時所說的善意不求回報,但是,不求回報的善意都是不負責任的。


當然,這個回報並非是為了把善意當作交易,而是把善意放大獲得最佳效果。

比如,曾經有一個窮人想要喝一杯咖啡,然而囊中羞澀根本買不起一杯咖啡,一位好心人幫他買了單。當窮人想要感謝好心人的時候,這位好心人說,你在有能力的時候,只要幫助像你一樣的人就可以了。於是,當這個窮人擺脫窘境時,他記起了好心人的那句話,時不時幫那些想要喝咖啡卻買不起咖啡的人買單,而當那些人想要感謝他時,他同樣說了好心人的那句話。於是,一杯免費的咖啡讓更多的人喝到了免費咖啡。


2. 化被動給予為主動給予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會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其實這樣的幫助屬於「被動式給予」,然而這種被動式的響應往往容易讓人分散精力,甚至因此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把被動換成主動,也就是主動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他的需求,主動提供幫助,反而能讓我們抓住給予的主動權。

同時,我們如果利用自己的特長或者專業來提供幫助,那麼,因為幫助而帶來的的壓力會少之又少。



比如,我對水果挑選,保管和運輸方面有特長,那麼就可以在助農的時候,幫助果蔬農如何在滯銷的時候保存好這些果蔬,在幫助消費者的時候,建議如何挑選自己合意的品種,避免上當受騙。

這樣,我們主動選擇自己特長的專業技術來幫,既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又可以拒絕幫自己不擅長的忙。

3 學會使用硬邊界

幫助人最怕的是什麼?

當然是自己的好心被利用。雖然,我們在伸手幫助的時候,是建立在最大程度信任別人基礎上,而不少人就往往利用這種信任,讓好心變成索取。


但是,我們時間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來分辨對方的人品和性格,更不可能去考慮對方是不是會在得到我們的幫助後會感恩或者否得寸進尺。

那麼,當我們遇到那種貪婪成性,自私的人,該怎麼辦?

面對這種人,我們通常處在弱勢,就像孫儷那樣,不但沒有獲得應有的感恩之心,反而被倒打一耙,被世人誤會。

所以,我們需要在出手幫助的第一時間,劃出一道「硬邊界」。也就是設置下自己能夠幫助的最大底線,當對方試圖跨越底線或者試探我們是否還會遷就,退一步的時候,就讓他遇到強大的阻力而退卻。



就如網絡上的一句話:校園霸陵,往往是從搶一塊橡皮開始的;辦公室性騷擾,往往是從開一次黃腔開始的。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忍氣吞聲或者一臉的不屑,而是用一個反抗的眼神或者一個「不」字告訴他,不要越界,否則我就不客氣了。

如果硬邊界不劃,那麼拖下去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他們會得寸進尺而我們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雖然,劃邊界的行為是建立在把對方假設成「小人」的基礎上,然而,惡人之所以為惡,往往是因為我們的一時心軟慣化出來的。當我們相知彼此的底線時,就去除了將來沒有盡頭的麻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