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期孩子是心理健康問題嗎?或者只是到青春期了?

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 發佈 2020-03-23T15:30:28+00:00

恐懼、不確定感和缺乏控制,這些會增加壓力的因素更可能出現在快速不可預測的變化中,而青春期是一個巨大變化的時期——荷爾蒙、身體、性、社會、認知、神經。


導讀:從11歲到14歲,孩子們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你什麼時候擔心?你能做什麼?

我們看到,兒童和青少年的壓力普遍存在,臨床抑鬱、焦慮和其他應對問題的發生率不斷上升。恐懼、不確定感和缺乏控制,這些會增加壓力的因素更可能出現在快速不可預測的變化中,而青春期是一個巨大變化的時期——荷爾蒙、身體、性、社會、認知、神經。青春期帶來了態度、行為、責任和情緒的波動,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這種波動看起來和感覺都像是心理失衡。

這會有問題嗎?或者只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正常情緒化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區分並不容易,這需要專業人員去做。以下是一些經驗分享:

1. 你的孩子至少有一個好朋友嗎?儘管大多數青少年更喜歡自己能被很多人喜歡和讚賞,但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就足夠讓他們堅強地度過這段時期。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朋友,這是考慮尋求專業幫助的一個原因。

2. 你的孩子至少有一個可以交談的成年人嗎?可能有很多原因,那個他想交談的成年人現在不是你。可能是另一個父母,另一個親戚,一個老師,或者其他人,當青少年覺得這個世界看起來瘋狂的時候,他們去找他尋求智慧和支持。

3. 你的孩子是否至少有一項活動能吸引他們?就像擁有一個朋友或一個成年人知己,一個有價值的興趣愛好足以支撐一個年輕人度過一些艱難的歲月。它可能是一項運動、一門藝術、一門學校課程、園藝、機器人技術、汽車機械、木工,任何涉及思考、學習和發展能力的事情。

4. 你的孩子快樂嗎?十歲前和十幾歲的孩子比他們年紀更小的時候表現出更多的易激惹、煩惱和憤怒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對他們的父母。注意平衡: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從來都不快樂或滿足,那就值得關注了。

5. 你的孩子有自虐行為嗎?這包括酒精、毒品和其他有毒物質,以切割、性濫交和自毀行為,如曠課或與有問題的孩子一起玩。孩子對這些事情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覺得你孩子的健康正受這些活動威脅,那麼是時候尋求幫助了。

如何對青少年適應期提供支持?

1. 聽。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的出現可以是他們做出好的決定和危險的決定的關鍵。當你的孩子想要說話的時候,要全神貫注,不能心不在焉。沒有批評,沒有判斷,沒有分心,放下手頭的設備。

2. 專注當下。練習呼吸技巧和其他專注當下的習慣。你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壓力,你會為你的青少年提供一個應對起伏的好榜樣。

3. 爭取平衡。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平衡,但對青少年來說尤其如此。確保你的青少年有機會安靜地思考,充足的睡眠,有規律的戶外運動和良好的營養。

4. 擁有養育孩子的空間。十幾歲的孩子似乎很樂意挑戰你並讓你發瘋,但在更深的層次上,他們需要你保持堅強和冷靜。青少年就像那些挑戰規則的學步兒,當他們知道不管他們給你帶來什麼痛苦,他們都可以相信你是堅強挺住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最安全。

5. 微笑。稍加努力,你就能發現一些事情可以幽默看待而不是惱怒起來,把它們分享給你的孩子。不要嘲笑你的孩子,而是嘲笑你自己所處的荒謬處境。

6. 積極。不要評判。不要一丁點事就管教囉嗦。青少年會非常在意甚至介意意識到別人的看法,並認為每個人都在用批評甚至嘲笑的眼光看著他們。確保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積極的目光。

7. 注意電子設備的使用。為你的孩子設定使用螢幕的時間和限制。帶著電子設備離開你年輕的青少年的臥室,至少在睡覺前的幾個小時,以及整個晚上。

8. 不迴避重大問題和衝突。一場激烈的辯論是讓你的孩子了解你在意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值得在意的好方法。你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如果你和十幾歲的孩子經常爭論,意味著你在育兒方面做得還不錯,只要吵完後家裡還有愛和溫暖。

9. 加強你的社會支持網絡。養育一個青少年是很困難的,所以你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社會支持。你的孩子也會因為覺得自己是一個充滿溫暖和關愛他人的支持網絡中的一員而受益匪淺。

10. 尊重文化和其他差異。如果你是移民、單親、文化或宗教少數派的一員,或處於同性關係中,你的孩子可能會感到他們的家庭價值觀與他們眼中的同齡人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尊重孩子的需要,創造他們自己獨特的主流價值觀與家庭價值觀的融合。

11. 在學校倡導一種適應力文化。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都非常清楚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加。加入或支持學校的項目,以促進社會支持、正念和健康的生活平衡。

12. 保持開放和彈性。每個成年人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各自的需求和偏好,這些需求和偏好會隨著時間而進化。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想要成功地度過從11歲到14歲這段充滿挑戰的日子,那麼對變化保持開放的心態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References

[1] Resources: 「Why Are Teens So Stressed and What Can Break the Cycle?」 by Daniel Keating

[2] 「Depression Is on The Rise in the US, Especially Among Young Teens,」 by Andrea Weinberger, Adriana Martinez, Denis Nash, Misato Gbedemah, and Sandro Galea

[3] 「Why Are More American Teenagers than Ever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xiety?」 by Benoit Denizet-Lewis

[4] Born Anxious: The Lifelong Impact of Early Life Adversity, by Daniel Keating

[5] Age of Opportunity, by Laurence Steinberg

[6] 「Digital Mental Health,」 by Tracy Dennis-Tiwary

[7] 「Studies of Teens Challenge Us to Keep Learning,」 by Marilyn Price-Mitchell

[8] 「Preventing and Calming Kids』 Technology-Fueled Anxiety,」 by Dona Matthews

[9] 「Teen Attitude, Teen Trouble,」 by Dona Matthews

[10]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註:本文有對原文進行增刪。)

作者:Dona Matthews Ph.D.

翻譯:花甲

審核:唐詩

來源:Psychology Today《Is It a Mental Health Problem? Or Just Puberty?》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