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拉薩是「雪域聖城」?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發佈 2020-03-05T04:08:48+00:00

從考古發現上看,在距今35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便有曲貢人在此定居生活,形成了農耕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模式。

拉薩是高原上的明珠,當仁不讓的雪域聖城。

為何拉薩是聖城?

誰讓它成了聖城?

為何不能取而代之?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來回答這三個問題。

一、地理因素

歷史上,拉薩曾長期作為西藏地區的首府,悠長而久遠的政治中心地位,是其成為聖城的重要憑仗。

作為古代都城的選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地理環境。

沒有哪個領袖會腦殘到,將都城建在鳥不拉屎的地方。否則,就算費盡心力建了都城,老百姓都不愛來,您統治誰呀?

作為一個都城,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官吏,而是能不能吸引老百姓。

古代都城均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良好的自然環境,可滿足老百姓的生產需求;

2、充沛的水源供應,最好有河流,沒有的話就挖條河;

3、占據商路的節點,能提供充足的物資供應;

4、具備防禦的條件,能保證都城的基本安全。

拉薩河谷地區,南北兩側山巒環抱、水草豐美、氣候溫和,有適合於人類居住的幾十公里盆地,吉曲(拉薩河)從東到西流過,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供應。

從考古發現上看,在距今35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便有曲貢人在此定居生活,形成了農耕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模式。

《西藏志》中,對拉薩地區論述為:「其地冬雖寒而不凜冽,夏雖暑而不熏蒸。清明立夏之間,草木萌芽;季春夏初之際,麥豆播種;收穫則在七八月之交。」

拉薩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其能夠成為都城備選條件的基礎性因素。

但自然條件優越之地多得很,未必各個都能成為都城。

那為何拉薩被慧眼識珠,成了都城呢?

又是誰,在什麼背景下選擇了拉薩呢?

二、政治性的背景

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除了自然環境的基礎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儘量位於疆域的中心地帶。

拉薩正是在這種政治考量中,被遴選出來,成了吐蕃王朝的都城。

在西藏歷史上,吐蕃王朝一統高原之前,散居於各地的小政權,曾存在長期的兼并征伐過程。

至公元6世紀末期,三個政權逐漸脫穎而出,形成了高原版的三國演義。

這三個國家分別是,西部阿里地區的象雄、雅魯藏布江北岸的蘇毗和山南雅礱河谷的吐蕃

在此三國中,吐蕃的控制區最小、勢力也相對最弱。

但幸運的是雅江北岸的蘇毗,恰逢國內政局不穩。

女王的統治,讓國內貴族紛紛渡雅江南下投奔吐蕃。

松贊干布的父親贊普南日論贊,在臥底的配合下,親率2萬人精兵揮戈北上,向蘇毗位於拉薩河流域的都城發動了進攻,「遇大河即行涉渡,逢沼澤即繞道而越,遂破宇那堡寨,滅頑敵魁渠森波傑。」

一舉擊垮蘇毗後,吐蕃的疆域大幅向北拓展,從偏居于山南一隅,拓展至整個前藏地區。

南日倫贊去世後,年輕的松贊干布繼位。

此時,交通不便的雅礱河谷,已不適合作為吐蕃王朝的都城。

公元633年,松贊干布將國家的政權中心遷至吉雪沃塘(拉薩),由此拉開了拉薩走上聖城之路。

可見,遷都拉薩首先基於國家的政治性需求(山南與拉薩自然環境差異不大)。

這種政治意義的標籤,也是成了拉薩最顯著的特點。

三、拉薩的初創

松贊干布將目光鎖定在拉薩,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其交通相對便利,位居古商路的重要節點上。

這條東聯康滇,南至印度尼泊爾,西到阿里拉達克,北達青海蒙古的古商路,既能帶來物資,也便於吐蕃向四周攻伐,對成就強盛的吐蕃政權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在確定了都城地址後,松贊干布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

現在我們提及拉薩,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布達拉宮、大小昭寺

這些標誌性建築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國家的都城,僅僅有標準性建築是遠遠不夠的。

就像前文所述,不能吸引百姓前來,並很好的對人口進行安置,都城不過是君主的自娛自樂。

拉薩河在自然發育過程的不斷擺動,在河谷中形成了大量的湖泊和濕地。

這種地貌雖有利於放牧,但顯然不利於農耕和修建城市。

因此,松贊干布在建都時,首要工作是大規模的土地整理。

為解決土地排澇的問題,吐蕃人在工具簡陋的狀態下,採取南挖北填的措施,將南北兩條河道的吉曲,併入南河道。

河北岸排乾的土地,成了拉薩建築的主要基址。

藏族傳說中,文成公主入藏後,「通過卜算以白山羊馱土,填平臥塘錯,建成大昭寺」,印證的恰恰是松贊干布對拉薩河谷的土地改造。

與此同時,在拉薩河谷中心的紅山上,開始修建宮殿(布達拉宮的前身)等建築物。

這座宮殿的建設是拉薩城市建設史上的開端,網上所謂「尼泊爾赤尊公主入藏後,為松贊干布修築紅山宮殿」的說法,完全不符合史實。

我們可以用一個反詰,便能說明問題,「如果松贊沒娶赤尊,是不是就不會有紅山宮殿了?」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紅山宮殿作為吐蕃王朝的標誌性建築,其代表著政權對拉薩及周邊地區的統治。

這顯然不是一位異邦公主,能夠左右和取捨的。

而遷都後的第二次大規模建設,恰恰是松贊為赤尊在紅山宮殿南側(藥王山),修建了「扎西謝也拉康」

據記載,此拉康(既是佛殿又是宮殿)高九層,為碉樓形態,巍峨壯觀。

這更加說明了,赤尊與紅山宮殿間的關係,她參與了宮殿的建設很有可能,但說紅山宮殿為其一手為之,顯然忽視了松贊干布和吐蕃政權修建宮殿的政治目的。

隨後的第三次建設是文成公主入藏後,在拉薩北郊九公里處的帕邦卡為其建築了九層宮殿(碉樓),以及大小昭寺

至此,拉薩的第一輪建設告一段落,形成了以紅山為基礎的宮殿群,大小昭寺為核心的城市群。

此後,在吐蕃王朝時期,歷代贊普都對拉薩進行了擴建。

但必須要注意一點,整個吐蕃王朝二百餘年的歷史中,拉薩作為國都的政治意味,遠強於宗教中心地位,即便昭寺中供奉著釋尊等身像。

畢竟此時,國家運行的核心是王權,而不是教權。

四、政治中心的游移

吐蕃王朝崩盤後,西藏的政治中心開始出現漂移。

作為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因滅佛而被刺及屬民大暴動的主要舞台,拉薩的地位一落千丈。

由松贊干布辛苦創建的紅山宮殿,也在各派勢力狼奔豚突中,遭遇雷擊與火焚,逐漸淪為廢墟。

綿延四百餘年的割據征伐後,北方的蒙古汗國的觸角伸入西藏,並最終一統高原。

但這種政局的變化,並未讓沒落的拉薩得到改觀。

蒙古人選擇的合作夥伴是後藏地區的薩迦派,隨著中央政權之手強力的托舉,本來相對偏僻的薩迦地方,一躍而成西藏的政治核心。

在八思巴劃分西藏的十三萬戶中,拉薩河谷地區歸屬了蔡巴萬戶。

蔡巴噶舉派領袖對毀於戰火的大小昭寺進行多次修葺,還組織力量疏通水道,加固河堤,營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基本保持了拉薩城的風貌。

隨著藏傳佛教的昌盛,大小昭寺的地位日隆,拉薩的象徵意義,也從政治中心,向宗教聖地轉移。

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政權取代薩迦派政權,西藏政治核心重回前藏。

但帕木竹巴政權的首府,在山南地區的乃東,拉薩依舊只能在宗教聖地的領域提升。

隨著宗喀巴大師宗教改革的推進,受到帕木竹巴政權支持的格魯派,開始在拉薩周邊地區落地開花。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相繼建立,尤其是1409年(明永樂七年),大昭寺舉行了盛大的祈願大法會,進一步提升了拉薩的宗教影響力,強化了其宗教聖城的地位。

但隨著帕木竹巴政權的衰落,原本是帕竹家臣的仁蚌巴第悉藏巴(藏巴汗)相繼崛起。

西藏的政治核心,再次西移至後藏的日喀則。

由於這兩個後藏政權均信奉噶瑪噶舉,導致盤踞在拉薩的格魯派勢力遭受重創。

本來由格魯派倡導的拉薩祈願大法會,反倒禁止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的僧人參加,改由拉薩附近的噶舉派和薩迦派的僧人參加。

這是在這種泰山壓頂的狀態下,格魯派開始與西藏境外的蒙古勢力聯合,掀翻了藏巴汗的統治。

五、重回政治中心

格魯派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後,拉薩成了西藏政教合一地方政府的首府

尤其是1645年(清順治二年),五世達賴喇嘛開始著手重建布達拉宮,這一浩大工程直到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才徹底完成。

至此,位居紅山之巔的宮殿,從松贊干布時吐蕃王朝的權利象徵,轉變為格魯派對西藏地方領導權的象徵。

而大昭寺周邊的八廓街,則成了西藏地方政府噶廈)、駐藏大臣官衙各政府機關的所在地。

大昭寺也由此從一個單純的佛教聖地,演變為實施政教合一統治的基地。

政府與聖地的合二為一,拉薩迎來了長達二百餘年的繁盛時期。

清朝的駐軍、佛教信徒、學者、往來官員、大小貴族、商賈,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此,拉薩城內形成了藏、漢、伊斯蘭信徒的聚居區。

大量人口的匯聚,讓拉薩開始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面膨脹,基本形成了今日舊城區的格局。

成書於1936年的《西藏史地大綱》記載:「(拉薩)全市人口,除住民兩萬外,有各大寺之僧侶共四五萬人。」

這樣算來,整個拉薩的總人口,已達六七萬之多。

回溯歷經千年的建城歷史,拉薩的雪域聖城地位,是在政治與宗教的雙重加持下形成的。

在吐蕃王朝選址建都時,政治意味遠強於宗教意義。

但之後,政治中心的長期游移,使拉薩宗教聖城的意義凸顯。

而格魯派的政教合一,又將長期分離的政治與宗教重合,重塑了拉薩不可撼動的聖城地位。

這就回答了,前文提出的三個問題:

為何拉薩是聖城、誰讓它成了聖城、為何不能取而代之!


參考書目:

《拉薩歷史沿革》_旺堆次仁;

《拉薩古城形成發展歷史綜述》_陰海燕

《拉薩古城形成的歷史地理初探》_朱普選;

《拉薩古城城址選擇芻議》_陰海燕,王清華;

《試論吐蕃時期拉薩城市的形成及原因》_陳姍姍,朱普選;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