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因為懶而耽誤孩子的成長,多跟孩子說話,孩子會有大變化

精細化育兒 發佈 2019-12-30T03:06:58+00:00

因為在3歲前,人類的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70%左右,當然這並不是說3歲以後,孩子的大腦就不發育了,只是說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中國有句古話叫「3歲看大,7歲看老」。

對於「3歲看大」,其實可以這樣解讀:

我們的大腦是自我們出生後唯一一個還具備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3歲以前。

因為在3歲前,人類的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70%左右,當然這並不是說3歲以後,孩子的大腦就不發育了,只是說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有的家長可能要問:我家寶寶剛出生,還是個小嬰兒,我跟他說再多話,他也沒反應,有必要說嗎?

科學家的答案是:有必要。

對於新生兒或小嬰兒,你跟他們說話他們似乎沒有反應,但那也只是我們以為的沒反應而已。

小寶寶其實是有反應的,只不過回應的方式並不像大寶寶那樣直觀。

那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怎麼跟寶寶多說話呢?

1、發自內心的、直白的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寶寶的愛。

愛是最能打動人的情感。

直白的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會讓小寶寶更加有安全感,而孩子的安全感是其他一切發育的前提。

2、用語言描述你帶寶寶看到、摸到的事物。

比如帶小寶貝出去遛彎,如果只是默不作聲的陪孩子出去一趟,和繪聲繪色的跟他描述你所感受到的一切,這兩者所達到的效果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相信我,日復一日,你會看到時間所賦予這件事情的驚人變化。

比如:你可以跟寶寶描述小鳥的叫聲,看到花草樹木,也可以跟他說說是什麼樣子的,看起來怎樣,摸起來如何,聞起來什麼味道等等。

總之,可以用語言描繪你的五感所感受到的一切。

3、等寶寶稍微大一點,還可以跟他一起讀繪本。

日常生活中所能經歷的畢竟有限,所以,繪本能起到拓寬寶寶詞彙量的作用。

這點也很重要,詞彙的種類也將決定孩子以後學業水平的高低。

4、少說強制性的話。

多跟寶寶說話固然重要,可如果包含非常多強制性的語句,反而會起反效果。

比如,你把命令式穿鞋的話變成:「寶寶是自己穿鞋,還是媽媽幫你穿?」或者「寶寶是穿靴子,還是穿運動鞋?」

我想,在強制性對話少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具備更強的自主能力,也更加自信。

5、儘量準確的說話。

「吃飯」就說「吃飯」,說成「吃飯飯」完全沒有必要。

寶寶正在為學說話做準備,爸爸媽媽跟孩子交流時儘量準確的表達,能夠幫助孩子儘量準確的獲取信息。

家長有千萬個偷懶的理由,但在跟孩子多說話這點上,千萬別偷懶,至少3歲以前一定要「勤快」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