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金聲而玉德

收藏家雜誌 發佈 2019-12-29T10:55:11+00:00

歙硯產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因此地古屬歙州,初被稱為龍尾硯,後稱歙(州)硯。有學者認為歙硯的稱謂大約起於北宋景祐至治平年間,即公元1034〜1067年。歙石屬於變質岩,最終形成於約距今8億或10億年前。石質細膩,多為黑色、青黑色,少數為黃褐色。


歙硯產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因此地古屬歙州,初被稱為龍尾硯,後稱歙(州)硯。有學者認為歙硯的稱謂大約起於北宋景祐至治平年間,即公元1034〜1067年。歙石屬於變質岩,最終形成於約距今8億或10億年前。石質細膩,多為黑色、青黑色,少數為黃褐色。天然紋理多樣,可以大致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等五大類。歙石的這些天然特色,造就了歙硯以「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的特點聞名於世。

基於獨特的地理優勢,安徽博物院藏歙硯延續時間長、數量眾多。歙硯以其內斂含蓄的色澤、獨具特色的紋理、典雅細緻的造型、精巧細膩的線條成為安徽博物院藏硯台中的一大特色。現挑選各時期代表性的歙硯進行介紹:

西漢三足獸紋石硯(圖1),1956年出土於太和縣李閣鄉雙古堆漢代空心磚墓。直徑15.6、高14厘米。硯為圓形,由硯蓋和硯身兩部分組成,石質青灰色,質地平滑細膩。蓋外面中部隆起,呈雙獸狀,用細線刻劃出鱗片,獸體盤旋上升,昂首相對,吻部相連處有四個小圓孔,孔下有一柱相連,巧妙的構成提梁。蓋邊有細線淺刻的小方格紋,邊緣有一周淺刻鋸齒紋,內有一直徑4、深3.3厘米的凹窩,應為貯墨之用,內壁線刻馬、鹿、犬、魚等動物形象,線條流暢生動。硯底有三足,呈三角形,足上淺刻熊紋圖案。對於歙硯的起源,傳統的觀點一般根據《歙州硯譜》記載,認為始於唐代。但蘇軾《書陸道士鏡硯》中載:「硯圓首斧形,色正青,背有卻月金文,甚能克墨而宜筆,蓋唐以前物也。」提出「歙硯起始於唐前」的觀點,尤其是近些年,有很多學者提出歙硯始於漢,其中很重要的依據就是這件三足石硯,另外漢歙石大硯板及研石、河北滄縣東漢雙盤龍蓋三足石硯、甘肅天水隗囂官遺址漢代盤螭蓋三足石硯等的出土,更加佐證了歙硯始於漢代。這件石硯流暢的雕刻線條,精巧質樸,它已經脫離了單純的硯板,整體更賦有藝術價值,而三足的設計,抬升了硯體的高度,更加便於研墨書寫,增加了實用性,是漢代石硯中的精品之作。

唐代箕形歙硯(圖2),硯長19.3、寬13.5、高3.1厘米。歙石,硯色為淡青色,石質細潤。硯形上圓下方,周圍有沿,硯首深陷,與硯面形成明顯摺痕。底有兩個梯形足,使得硯面抬高,便於儲墨,是典型的唐代歙硯作品。該硯台時代應為唐代晚期到五代時期。箕形硯流行於唐代,形似長方形箕而得名,又因硯尾兩側向外撇似風字,稱為「風字形硯」,即米芾《硯史》載「有如風字;兩足者」。伴隨著隋唐時期文化的繁榮,歙硯開始嶄露頭角,為古代文人所喜愛,唐李山甫《古石硯》贊歙硯「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文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不僅於此,南唐設硯官,由官府專門進行管理,這是歙硯興盛發展的時期。

宋長方形棗心眉紋歙硯(圖3),1953年於歙縣小北門窖藏出土。安徽博物院館藏宋代硯台中,以小北門窖藏出土的數量較為集中,共出土歙硯17方,形制各異。此硯長21.2、寬12、高2.7厘米。長方形,實底,硯堂為橢圓形,硯面及硯堂四周皆起窄邊,硯堂內嵌入一塊色澤青瑩的橢圓形石片,能活動取出,硯首刻新月形池。此硯所用歙石極具特色,兼具羅紋與眉紋兩種不同紋理,硯身石色為青黑色,布滿如綢緞般的細羅紋,而硯堂所嵌硯石,則是極為溫潤,色澤青中泛黃,史書中稱為「鱔魚黃」,其表面布滿細小黑點,分布均勻細緻,為魚子紋。硯面平行分布著8條長短不一的眉紋,眉紋中有一線之痕,這種眉紋兩頭尖中間粗,稱為「棗心眉紋」。魚子質地的棗心眉紋硯石產量稀少,極為珍貴。硯石石質光滑,扣之聲音清脆悅耳,整體雖光素無紋,但硯石色澤青黑相間,別有意趣。硯台造型奇特,設計巧妙,硯石嵌入硯身,嚴絲合縫,工藝極佳。

除了這件著名的棗心眉紋歙硯,安徽博物院館藏的另一件清旭日東升紋歙硯(圖4)中也有著獨具特色的「鱔魚黃」,歙石青中泛黃,其上滿布魚子紋,令人稱道的不僅僅在於歙石的紋理,還有匠人巧奪天工的雕飾,工匠僅在池心淺浮雕一輪旭日,周淺刻海水及水草紋。簡單的雕刻,亦如海邊冉冉升起的一輪旭日,生動自然,鱔魚黃的質地恰如旭日光輝,燦爛而至。這兩件硯台雖然年代相差較大,但是獨特的歙石質地和紋理,讓我們無法忽略。

南宋長方抄手歙硯(圖5),1952年出土於休寧縣朱晞顏夫婦合葬墓,長19.3、寬8.4、高3.3厘米。石質為青黑色,作長方形抄手式。硯首端部及兩側有窄框,硯首窄硯尾寬,硯面寬硯底窄,硯側自上而下內收,抄手處呈梯狀。硯面平整,硯堂、硯池連為一體,硯池呈斜坡狀,漸深。安徽博物院藏宋代歙硯中有3件出土自紀年墓,年代及歷史背景明確,尤為珍貴,一件是1973年合肥東郊大興集包綬夫婦墓出土的北宋長方形歙硯,另外兩件都來自朱晞顏夫婦合葬墓,這件長方形抄手歙硯埋藏年代明晰,當是墓主人生年之用,此外還有一件圓形三足歙硯,亦為該時期圓硯代表之作。宋代抄手硯演變自唐代箕形硯,長方形抄手硯是宋硯的主流,抄手歙硯整體無裝飾,質樸大方,穩中雅觀。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0期《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作者:王育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