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財貓智還」涉傳銷被法院凍結500萬

支付之家網 發佈 2020-05-12T08:45:49+00:00

天眼查顯示,招財貓智還科技公司成立於2019年7月11日,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共有兩位自然人股東,其中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陳曉舟,同時是持股51%的大股東,公司監事宋維,則是持股49%的二股東。

支付之家網(ZFZJ.CN)支付之家網獲悉,深圳招財貓智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財貓智還」)因「組織策劃傳銷活動」被法院凍結500萬銀行存款。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日前披露的行政裁定書「(2020)豫1403行審7號」顯示,招財貓智還因「以傳銷模式發展會員,從事組織策劃傳銷活動」,被商丘市睢陽區市場監管局申請凍結銀行存款500萬元,商丘市睢陽區人民法院以行政裁定的方式,支持了市場監管部門的申請。

天眼查顯示,招財貓智還科技公司成立於2019年7月11日,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共有兩位自然人股東,其中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陳曉舟,同時是持股51%的大股東,公司監事宋維,則是持股49%的二股東。

據媒體報導,招財貓智還此前曾通過旗下平台「首信智還」(後更名為「小熊商城」)從事信用卡代還業務,其業務存在較大的違規風險,後於2019年年底轉型社交電商。

此外,支付之家網注意到招財貓智還在去年底時還連續兩次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繫」而被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寶安局列入了經營異常名錄。

支付之家網獲悉,根據2005年頒布實施的《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下列行為屬於傳銷行為:

(一)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係,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招財貓智還並非首例涉嫌傳銷的代還平台,早在去年9月份,北京商報刊發文章《「蜂收」激進營銷 信用卡代還存隱憂》指出,是持牌支付機構廣州市匯聚支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信用卡代還產品「蜂收」平台存在違規助長用戶進行信用卡套現、商業模式存拉人頭、涉嫌傳銷的嫌疑。

不僅僅是蜂收,還有此前的叮咚生活、優可生活也飽受爭議。

去年4月份,湖南都市頻道曝光了知名信用卡代還軟體「叮咚生活APP」(優可生活前身)虛假交易債養債、發展模式涉嫌傳銷。同時稱,長沙警方、銀監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其實部分代還產品除了涉嫌傳銷外,諸如敏感信息泄露引起的境外盜刷,其背後的信息安全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

此前,廣東匯俊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偉波發帖稱,「信用卡代還業務」是最有可能有牢獄之災的行業。

其實吳偉波律師所言非虛,不過具體而言應該是指涉嫌信用卡套現的餘額代償模式。

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官網曾發布了一期網際網路金融新業態風險巡查公告。公告稱,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發現信用卡代還和網際網路金融相結合的業務模式。公告指出,此類業務涉及信用卡違規套現、平台收取高額費用、用戶信用卡信息安全等問題,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支付之家網了解到,信用卡代還主要業務模式有以下三種:

一、「套現貸」模式

代還平台利用信用卡帳單日和還款日的時差(帳單日之後的消費全部為下一期帳單還款金額,還款日之前的存款都算本期還款),用戶只需要在信用卡中存入少量資金,代還平台循環刷取資金返給用戶,從而達到全額還款的目的。

具體來看,用戶在使用前需設置還款期限、還款次數、還款金額等信息,並預先在信用卡中存入部分現金,代償平台就會按照用戶設置進行刷卡-返現循環操作設置,套取用戶消費金額,並用於支付本期信用卡帳單,將本期帳單過渡到下個月,平台在此過程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帳單金額的0.8-1%)。

二、平台代償模式

此模式本質為平台代償,但與模式一不同的是,借款人不再欠款信用卡,而是欠款代償平台。

公告顯示,該模式下信用卡代還平台墊付用戶信用卡欠款,並取得對用戶的債權,用戶需定期向代還平台償還貸款。技術平台監測用戶還款周期可以為1周至24個月不等,月利率為0.55%-1%左右,同時部分平台還收取每月0.1%-0.8%服務費和2%-3%手續費。

三、信用卡套現模式

用戶有多張信用卡,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費存在免息期的漏洞,循環刷多張卡來維持免息借款。該模式下,用戶通過在平台刷取信用卡B,平台收取手續費後將刷卡金返還用戶,進而用戶可以將信用卡B中的資金來償還信用卡A。

有業內人士指出,第一種和第三種模式利用信用卡套現,是明顯違規的。第二種模式中,代償平台發放的資金本質上屬於個人消費貸款,消費貸款除了不能流向房地產和股市等投資市場,目前沒有明確的監管條文說不能用來償還信用卡,應該算是一個灰色地帶。

最近兩年來,已經陸續有「蝸牛智能管家」、「碼上還」、「叮咚生活」、「蜂收」等信用卡代償產品遭遇主流媒體的曝光。

用戶在使用平台信用卡代償業務時,多數需要先上傳身份證或本人手持身份證照片,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更有一些平台,還需用戶提供持卡人的手機號、儲蓄卡卡號等信息;綁定信用卡需要提供卡號、所屬銀行、CVV碼、有效期等信息。其中,CVV碼被稱為信用卡的「第二密碼」,在信用卡離線交易中,不用刷卡、不檢驗密碼,只需要提供卡號和CVV碼就能完成支付,一旦被泄露很有可能發生信用卡盜刷。

諸多敏感信息被代償平台獲得,存在信息泄露、冒用身份、資金被盜刷、電信詐騙等風險,潛在損失不可估量。而且,如果發生代償平台捲款跑路事件,持卡人依然要承擔還貸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變化,年輕一代透支消費越來越普及,在這種大量透支消費的背後,卻隱藏大量的隱憂,尤其是隨著近幾年消費金融的發展,與信用卡的並行發展,讓不少年輕人貸款來得太容易,不少年輕人逐步過上了靠貸款過日子的生活,而且以卡還卡、以貸還貸、以貸養貸極其普遍,更是出現了大量黑戶,每天過著擼口子的日子。

根據央行相關數據,國內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已經突破了900億元。

不可否認,類似代還產品的存在確實避免了部分持卡人信用卡逾期風險,但這並不是其光明正大存在的理由。

「那些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背後標明了價格」

珍惜自己,遠離高風險違法代還產品,遠離非理性透支消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