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朝內小街書店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0-01-06T02:48:12+00:00

來源:北京晚報一個人在一個書店買了四十年書,那無疑是有歷史有故事的老書店了。我說的這家書店,是位於朝內小街的人民文學讀者服務部。它很不起眼地坐落在小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店門前幾棵槐樹,每到夏天便遮出一片淡淡樹蔭。書店裡安安靜靜,只偶爾有人進出,與熱鬧喧囂的街頭相比,顯出幾分清冷。

來源:北京晚報

一個人在一個書店買了四十年書,那無疑是有歷史有故事的老書店了。

我說的這家書店,是位於朝內小街的人民文學讀者服務部。它很不起眼地坐落在小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店門前幾棵槐樹,每到夏天便遮出一片淡淡樹蔭。

書店裡安安靜靜,只偶爾有人進出,與熱鬧喧囂的街頭相比,顯出幾分清冷。書店後邊那座灰色磚樓,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我總忍不住向出入其中的人們投去羨慕的目光。

我家住朝外大街,離朝內小街挺近。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就加入到了買書人的隊伍。那可是文學火熱的年代,似乎每個人都能沾上文學的光。

第一次和同學逛書店我就很激動。那時候每一期《人民文學》雜誌還都是人工裝訂的,出版社的鐵欄杆上和門垛上總粘貼有很多文學愛好者寫出的一篇篇作品的讀後感或評論文章。書店門口幾棵茂密的白蠟樹下,經常圍著不少閱讀者,包括我和我的同學。從那時起,我就成為了一個熱衷文學的人,文學的熱潮在心裡涌動著。

那時期,人民文學出版社每隔一段就會出版一本中外文學名著,書訊是最熱門的信息。小小書店總有人排起隊伍,我也會跟著排進隊里。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盧梭、屠格涅夫、普希金、萊蒙托夫……這些外國大作家的名字,我都是在那裡頭回聽說。

幾年後經商熱起,買書不用排隊了,書店也改成了開架銷售模式,牆上貼著魯迅、老舍、聞一多、高爾基等人的大幅畫像,一排排的書架擺滿了書籍,本就不大的書店被隔出了好幾條過道,窄窄的細細的,顯得很悠長很豐富。我覺得這才是購書者的幸福呢——人不多,只兩三個,都安靜地站在書架前翻閱、瀏覽——人與書近距離的接觸,才會更有緣分;書里詩一般的語言才會活靈活現起來,活現在你的眼前、活靈在你的心裡……

那時候,好書很多,任憑選擇。我每年都去好幾回。

我已結婚,有了女兒。雖掙錢不多,卻渴望讀書。特期望選到一本好書,讀了就對我的方方面面都大有幫助。汪曾祺、鄧友梅、諶容等人的小說集,就都是我在那個階段買的。

買回了書,周末的我就盡情讓眼睛「饕餮」,一邊享受閱讀歡樂,一邊看護孩子。我家的窗戶臨著西邊,又沒安裝空調,夏季里若關上門,燥熱立即滿房間,開著大門過堂風倒很舒服,我就拿一個馬扎坐在門口,守著午睡的女兒,捧一本書讀,直到太陽西斜散出金黃色的光芒,我才意猶未盡地合上書本,心裡有種很充實的感覺。《晚飯後的故事》、《人到中年》、《煙壺》……許多優秀小說,我都是這樣讀完的。時間一長,我也成為樓里的一景,鄰居們總是笑問:「又看書呢?」那些年,我有時間有點錢就會買書看書,看完一本再買一本。

鄧友梅老師說:「喜歡小說,你就多看多背《紅樓夢》,記熟書里的東西。時間一長你對怎樣寫小說就比別人知道得多。」我的那套《紅樓夢》,分了三次才買全。買完全套時我心裡如釋重負,但也遺憾書的封面顏色不一樣。

都說讀書是寫作的港灣,長時間浸潤於優秀文學作品中,我不知不覺也拿起了筆,寫自己的故事,一個又一個。讀與寫很自然地結合了。二十八年前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