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華為獲得中國政府750億美元補貼,華為回應

物聯網智庫 發佈 2019-12-28T05:32:26+00:00

來源:集微網物聯網智庫 轉載導 讀12月26日下午,針對《華爾街日報》指稱華為從中國政府獲得750億美元的巨額財政補貼一事,華為發表聲明稱,該報導基於錯誤信息和混亂邏輯,無視華為過去30多年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和19萬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艱苦奮鬥。

來源:集微網

物聯網智庫 轉載

導 讀

12月26日下午,針對《華爾街日報》指稱華為從中國政府獲得750億美元的巨額財政補貼一事,華為發表聲明稱,該報導基於錯誤信息和混亂邏輯,無視華為過去30多年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和19萬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艱苦奮鬥。

12月26日下午,針對《華爾街日報》指稱華為從中國政府獲得750億美元的巨額財政補貼一事,華為發表聲明稱,該報導基於錯誤信息和混亂邏輯,無視華為過去30多年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和19萬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艱苦奮鬥。華為保留採取法律措施維護自身聲譽的權利。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通過稅收減免、融資和廉價資源等方式,中國政府給予了華為高達750億美元的巨額財政補貼,以推動該公司在全球崛起。

《華爾街日報》描述了中國政府對華為撥款、給予信貸額度、稅收減免和其他財務援助的細節,試圖將華為的發展與中國政府的補貼和援助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報導稱,雖然許多國家對受惠企業或行業給予資金支持十分常見,但中國對華為的援助,包括25年前開始的免稅,是引發外界對華為與中國政府關係質疑的因素之一。

以下為華為方面聲明全文:

華為是一家100%員工持股的民營企業,過去30多年來,華為每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到15%投入到研發,過去十年累計研發投入約730億美元。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150億美元,在《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遠遠超過思科(25)、諾基亞(27)和愛立信(43)的排名。2009到2019年,華為在5G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了40億美金,超過了歐美國家主要設備供應商5G研發投資的總和。巨額的研發投入驅動了華為的創新和發展,這是華為成功的關鍵因素。

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和其他在中國經營的私營企業與中國政府的關係沒有任何不同。我們與在中國的其他高新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一樣,享受了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華為公司的運營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及外部融資,而不是政府補貼。過去十年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占比接近90%;公司的外部融資操作都是市場化運作,債務成本符合市場水平。

事實上,在中國,滿足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都有權申請中國政府的相關補助,主要用於支持研究項目,華為也是通過正常渠道申請相關補助。正如報導中所說,西方國家對高科技研究項目給予補助的情況也十分普遍。過去十年,華為累計獲得的國內外研發相關政府補助金額不足收入的千分之三,2018年的政府研發補助只占收入的千分之二。

近來,《華爾街日報》頻繁針對華為進行不負責任的選擇性報導,對華為的聲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華為保留採取法律措施維護自身聲譽的權利。

以下翻譯自《華爾街日報》報導:

近20多年來,中國政府向華為提供了多種形式的信貸援助,包括中國最大銀行提供的長期貸款和供應商融資。關於中國政府對華為提供的信貸援助,中國政策性銀行提供的信貸大約為306億美元,中國國家貸款、出口信貸和其他形式的融資金額為157億美元,中國政府對華為的直接撥款情況如下圖所示:

「雖然華為取得了商業利益,但這些商業利益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取的,」美國國會審查中美關係小組成員麥可·韋斯爾(Michael Wessel)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中國政府要求華為提供網絡數據,美國擔心使用華為設備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華為曾多次聲明,絕不會將此類數據交給中國政府。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華為獲得的大約460億美元的援助中,最大的一部分來自貸款、信貸額度和來自其他國家放款人的支持。2008年至2018年間,由於中國鼓勵推動科技行業發展,華為因此節省了高達250億美元的稅收。在其他政府援助方面,華為又獲得了16億美元的撥款和20億美元的土地折扣。

在截至2018年之前的5年中,華為所獲得的政府補貼是世界第二大電信設備製造商諾基亞(Nokia)所獲類似補貼的17倍。瑞典第三大公司愛立信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公布任何補貼相關信息。

另外,報導還指出,據中國相關記錄顯示,在東莞,華為於2014年至2018年間為其研究院在基本上無爭議的拍賣中購買了十多個國有地塊。根據中國房地產價值資料庫的數據,該公司支付的價格是東莞同類區域土地平均價格的10%至50%。《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些折扣為華為節省了約20億美元。華為拒絕就這一估計發表評論。

《華爾街日報》估計,減稅和免稅幫助華為至少在過去10年里節省了250億美元的收入稅、增值稅和其他稅收。華為發言人在回應上述說法時表示,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符合稅收規定。

《華爾街日報》發現,除補貼外,自1998年以來,華為還從中國銀行獲得了約160億美元的貸款、出口信貸和其他形式的融資,用於自身或客戶。報導稱,中國的國有銀行體系支撐著廉價貸款,這些貸款降低了華為及其客戶賒購產品的成本。為華為提供的國家貸款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貸款之一。

在過去20年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為華為的客戶提供了超過30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世界銀行和官方數據顯示,至少華為在海外的頭十年里,這些銀行以約3%的利率向該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客戶放貸,約為2004年以來中國五年基準利率的一半。

華為發言人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國開行30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很少有超過10%的認購率」,客戶對該筆貸款的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2011年,華為副董事長Ken Hu曾表示,自2004年以來,國開行已向華為客戶提供了100億美元的貸款。

華為表示,截至去年年底,貸方(主要是非中資銀行)僅占公司融資需求的10%,其餘資金都來自華為自身的現金流和業務運營。

美國進出口銀行前董事長霍奇伯格(Fred Hochberg)說:「如果你打算搶購一套房產, 50萬美元信貸額度的支持將使你成為一個更強大的競購者。華為的做法是聰明的,當該公司出價時,能夠確保帶來的資金條件超過了競爭對手。」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瑞典出口當局為瑞典科技和電信部門提供了約100億美元的信貸援助;芬蘭從2017年起批准了300億美元的全年出口信貸擔保。

據Good Jobs First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華為最大的美國競爭對手思科系統公司獲得了445億美元的州和聯邦補貼、貸款、擔保、贈款和其他美國援助。

基於區塊鏈的物聯網應用研究報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