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唐朝嗎?從元德秀的歌辭入手,談盛唐時期的音樂文化

塵緣易絕 發佈 2019-12-23T07:55:46+00:00

盛唐時期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峰,那也是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階段。胡琴琵琶、箜篌羌笛,蘆笙古箏,霓裳羽衣,梨園戲曲,這些都是唐朝音樂文化中的代表。

盛唐時期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峰,那也是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階段。胡琴琵琶、箜篌羌笛,蘆笙古箏,霓裳羽衣,梨園戲曲,這些都是唐朝音樂文化中的代表。唐朝的音樂雅俗共養,不管是宮廷皇室里的陽春白雪,還是鄉野民間的下里巴人,音樂代表一個民族的聲音,也反映著人們的喜怒哀樂。

一、盛唐音樂文化

1、開放包容的盛唐音樂

唐朝疆域遼闊,幅員萬里,萬國來朝,恢弘鼎盛。自立李源建朝以來到中期盛世,唐朝歷經了「永徽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再加上對外開放的國家政策, 開明的民族政策,發達的國際外交以及朝貢貿易。這就使得唐王朝歷經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各種族、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民族大交融,文化大交匯。也讓唐朝的音樂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點。漢族音樂與各民族音樂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納,,盛唐時期的音樂文化內涵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國民經濟的發展直接促成了一個王朝的強大、一個盛世的開創。唐朝是一個集陸路、海外貿易並濟的國家。在當時不管是從長安到西域各國、遠達中西亞的陸上絲綢之路,還是從廣州經東南亞到天竺,西亞東非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其發達程度在當時看來是絕無僅有的。造船業的發展加上海上的航線不斷開闢,市舶司的設置直接促進了唐朝與海外的聯繫,使唐王朝的影響力從陸地擴展到世界,使唐朝與世界各國的商業貿易、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唐朝的音樂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

2、內外因素的促進

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南北地區,也溝通了南北方不同音樂文化的交融。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唐朝的詩歌文藝到達一個繁榮的高峰,也導致音樂詩歌的興盛發展。西南、東南等地的開發以及西域等邊遠地區商貿物質的交流促進了中原經濟文化的豐富,同時也讓唐朝的音樂文化具有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特色和韻味。安定的社會、穩定的政局、良好的國內外環境使得唐朝音樂穩定發展、繁榮昌盛。文學科技的進步和手工業的發展使樂器製作技術更加先進、工藝更加精湛。

除此之外,唐朝政府開明的文化政策和對教育的重視使唐朝百姓除了對物質的追求,還具有比以往的朝代更加關注自己的文化生活的心理,他們有更多地心思去考慮和發展自己精神文化層面上的東西。音樂機構、梨園戲坊的修建,傳播和發展了音樂文化。與此同時,唐朝統治者對音樂的喜愛和情感淵源直接引起了民眾對音樂的追逐狂潮,在民間音樂發展這一塊,統治者的個人喜好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燃起了一股音樂熱。再加上音樂從事者高超的技藝和工匠們技術工藝的革新,這些都能使音樂文化進一步鞏固,使其推陳出新、持續發展。

3、特點及表現

唐朝音樂是以宮廷燕樂的興起為開端發展的,當時一般在宮廷王室、貴族世家裡演奏發揚,這便是宮廷雅樂部分。後來教坊開始設立,教坊作為一種專門的宮廷音樂機構,但包含雅樂部分了,它負責其他民族地區等區別於雅樂的音樂文化部分。而在民間,寺廟是音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從唐朝音樂的屬性上看,這種音樂文化則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就它的表演形式和表達內容來說,有的時候它會帶有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宮廷音樂里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唐玄宗改編的《婆羅門曲》便帶有皇家的奢華和浪漫色彩。

唐朝音樂的功能和題材大多來自於生活。唐人們多用音樂來抒情,或表達志向、或排解憂愁、或訴說敘事。而音樂的表達形式就以歌曲和舞蹈為主了。在唐朝還興起了一種集歌唱、舞蹈、器樂於一體的表演形式——「歌舞大曲」。唐朝最負盛名的大曲就是李隆基創造的《霓裳羽衣曲》了。當然,唐朝的歌舞形式和風格是靈活開放、多種多樣的,因為它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區的舞蹈特色,如胡旋舞。同時,有的表演還接納佛教元素,帶有宗教性質的特點。

盛世音樂藝術迅速發展與音樂藝人的貢獻息息相關,而唐朝政府對藝人們的考核也是非常嚴格和苛刻的。比如《舊唐書 職官志》中就對音樂藝人做出了這樣的要求:「凡習樂,立師以教。每歲考其師之課業,為上、中、下之三等,申禮部。」除了有明確制度的要求記載在策,官府還設立了大樂署對樂師及其學生進行考核。這種對音樂藝人嚴格的管理和要求讓唐朝的音樂文化整體上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除此之外,唐朝統治者對音樂無比重視,對音樂人才也是十分尊重。統治者對音樂藝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唐玄宗,在一段時期內,藝人們的社會地位是有所上升的。而在民間,音樂文化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度關注,他們將音樂寫入詩文中,或詠或唱,四處散播傳頌,又發展了民謠小曲

當然,唐朝音樂文化中器樂文化的繁盛是比較突出的。在教坊名流里最流行的當屬琵琶了,它屬於撥弦類樂器,作為中原地區的傳統樂器,其音色變幻靈活,悅耳動聽,雅俗共賞,演奏方便,廣受唐人們的喜愛。在唐朝漢族與苗、瑤、侗等少數民族的融合發展中,西南地區的蘆笙得到百姓的關注,這是一種簧管樂器,獨具特色的聲音為唐人著迷。

二、元德秀的歌辭與貢獻

元德秀是唐朝政治家、詩人,字紫芝,河南人。他本來屬於鮮卑族,是後魏昭成皇孫常山的後代,因為北魏孝文帝改革,便將祖姓拓跋改為為元姓。元德秀的父親是延州的刺史,由於家庭教育的薰陶,元德秀性格善良淳樸,同時是個帶有道家思想的詩人,李華曾寫過一篇文序《元魯山墓竭銘(並序)》,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大易》之易簡,黃老之清凈,惟公備焉。」

1、元德秀的詩辭及音樂詩貢獻

因為道家文化的影響,練就了元德秀敦厚簡樸,崇尚自然,樸實清凈的性格特點,這樣的性格也影響著他的生活作風和為官做事上,同時也影響著他的歌辭創造。元德秀是一個傑出優秀的文學家,其詩文筆墨也絕不在王維杜甫之下,《舊唐書》中記載著對元德秀的一句評價:「所著《季子聽樂論》、《蹇士賦》,為高人所稱」。還有《新唐書》里也說到:「德秀善文辭」。

元德秀寫了許多關於音樂方面的詩詞作品,同時也創造了一些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他的音樂著作有很多,例如《破陣樂辭》、《季子聽樂論》、還有《廣吳公子觀樂》以及較早創造的一篇《於蔿於》。

對於音樂文化的獨到見解,他的音樂思想大多反應在詩辭里,其創造來源絕大部分是生活的取材。就拿他的《破陣樂辭》來說,元德秀認為音樂創造的作用是為了讓人們的道德修養得到提高,讓世人修身養性,親近自然,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陰陽調和的境界,這也就充分體現出他那清靜自然的道家思想,對世人的文化道德方面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紫芝先生懂得用音樂藝術來感化和教育世人,他經常為百姓彈琴作樂,讓勞動人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洗禮和感染,用琴傳意、以琴理政、與民共樂的舉動,使他的「琴台善政」美名廣受人們傳頌。元德秀創作《於蔿於》是有一段感染故事的,當時魯山的百姓生活艱苦貧困,於是他冒著砍頭的危險,到唐玄宗那裡為魯山百姓請命,懇求李隆基減免百姓賦稅及徭役。其真摯的情感和琴音打動了李隆基,並讚嘆他所作的《於蔿於》為「賢人之言哉!」

2、其他貢獻

當然,元德秀除了有極高的音樂文學造詣、為官清廉,並堅決剷除四害,一生為國為民。他曾受理三大要案,平定百姓冤獄,剷除民間惡霸姚氏一脈。廣納義士,除虎患,逮捕盜賊;農業上興修水利工程,除水患。

同時,元德秀在唐朝教育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元德秀是一個傑出的教育家,他培養的學生數以百計,學生們大多來自全國各地,成就較高的有馬宇、李萼等。元德秀教出來的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高尚且學識淵博,科舉考試大多也為進士及第,成為唐朝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等,學生們活躍於文壇、政壇,曾幾一時,成為大唐的風雲人物。

三、結語

從氣勢恢宏的宮廷音樂到靈活豐富的民間音樂,唐朝音樂文化的盛宴離不開強盛的國家物質基礎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它可以是「昵昵兒女語」,也可「劃然變軒昂」,或是「百鳥喧啾,天地闊達任飛揚」;從古至今,盛唐的音樂文化在歷史的銀河裡都是一顆璀璨的星。

參考文獻:

《古代音樂發展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