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俯首吐蕃到棄暗投明,談一談沙陀對唐朝的政權統治有哪些影響?

君山梵靜 發佈 2019-12-23T12:43:00+00:00

《新唐書》曾記載「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一、邊境線上的哨兵沙陀與唐朝的淵源,起源於唐高宗李治時期。

《新唐書》曾記載「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沙陀原先生活在我國的新疆地區,為西突厥的分支,他們活動的範圍在沙陀沙漠一帶。所以古人稱其為「沙陀突厥」,簡稱就是沙陀。其在唐中宗之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並且迅速稱霸塞北。這是因為唐朝經濟繁榮,對外開放包容,處於絲綢之路的沙陀就是在此時期由原始社會逐步的走進了封建時期。隨後,因地處乾旱沙漠,土地貧瘠和吐蕃壓制所以逐步的向河套平原遷徙,並且對唐朝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

一、 邊境線上的哨兵

沙陀與唐朝的淵源,起源於唐高宗李治時期。根據《舊唐書》記載,突厥阿史那家族叛亂,而沙陀囚禁了阿史那賀魯,所以被賜予兩個州的管轄權。而後在武周時期沙陀金山,作為酋長跟隨大軍征戰鐵勒,被武則天敕封為金滿洲都督。

在西北民主政權林立的時代,沙陀作為一個人口不滿萬的部落也曾飄搖不定過。也曾為了自保,夾縫中求生存,做過負唐之事。但總體而言,它曾為大唐做出過突出貢獻,對延續唐朝國祚有積極的作用。

1、俯首吐蕃

在與盛唐同期的青藏高原上,同時還興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吐蕃。吐蕃一開始也想要依附唐朝,奈何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吐蕃爭強好勝,在向外擴張之時難免與其他部落產生衝突。《新唐書》記載「吐蕃素與吐谷渾不和,乃龍鱗、建德上奏,各論曲直,求出兵相助,乃駁回」。唐朝拒絕了吐蕃之後,他們還是憑藉自己的實力最終成為雪域之王。在吐谷渾首領大敗出逃後,一路向西逃到了今新疆。

吐蕃不依不饒並趁勢攻占大唐的安西都護府,並且戰勝了前來救援的唐軍。從此,吐蕃與唐朝結下了不世之仇。《舊唐書》對此時吐蕃的評價是「自漢晉以來,西戎之盛,未有此也」。占據了新疆大部的吐蕃,實力已然成為西域最大。而本來依附於回鶻和大唐的沙陀,由於大唐長臂難伸而回鶻則勢力衰退並且暴政橫行,使得它不得不投向吐蕃以保存實力。吐蕃則將其派往甘州,也就是吐蕃與大唐的邊境。《舊唐書》對此的描述是「遷近中與甘州邑守之」。

吐蕃的意圖非常明顯,將沙陀整部送往交鋒前線,這既能牽制唐朝軍隊,又可以在戰亂之時不用自己出兵。沙陀此時,不斷地充當吐蕃的馬前卒,侵犯大唐邊境。並且已經數次攻占酒泉,武威地區。

這時的沙陀對於唐朝邊境形成了極大的困擾,而唐朝礙於吐蕃又對其無可奈何。一時之間,沙陀竟成了邊民口中的噩夢。不過由此也可看出,不足萬人的沙陀部隊其戰鬥能力之強悍。所以吐蕃對此也是有所忌憚,並不完全信任。

2、棄暗投明

沙陀所在的甘州,可謂是吐蕃的前沿防禦陣地。所以,在當時決定將其遷徙至此時吐蕃內部一直有很大的爭議。生怕其率部謀反,將土地獻給大唐自此失去河西地區。回鶻和吐蕃大戰於涼州,結局是吐蕃落敗。

此時的吐蕃擔心,自己在河套地區唯一的甘州還在外族手裡,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沙陀的忠誠度,非常有待考驗。《四夷考》曾經記述「沙陀原本回鶻,其心不可鑑,今其舊部強,勢必里應。」正是有了這樣的考量,吐蕃決意除之而後快。此事傳到了沙陀部落以後,引起了極大的惶恐。他們生怕在不經意間就被亡族滅種,於是在首領的帶領下於公元八百零八年正式歸附唐朝。

雖然這段時期內,沙陀對唐朝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寄人籬下而且吐蕃過於強大。對於小小的沙陀而言,務必要學會審時度勢才能保存性命。因為其自身勢微,所以必須通過依靠強權才能夠在亂世之中不斷的繁衍,發展。在正式歸附唐朝之後,其忠心日月可鑑,不斷的幫唐朝平定叛亂。而且李唐滅亡以後,其建立了政權名為後唐,以示懷念。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沙陀記》「沙陀三萬餘眾,東遷之路,且戰且行。」不僅要攜老扶幼的不斷趕路,還要緊防吐蕃諸部的追逐,不可謂不艱辛。而其首領之一的朱邪盡忠在與吐蕃交手之中,不幸戰死

歸唐以後沙陀在陰山地區,唐朝給予寬厚的撫恤政策。一邊讓牛羊休養生息,一邊又不斷的參與唐朝的軍事事務,隨著其不斷的發展人口逐漸壯大。在唐朝與党項族的戰爭中,沙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抵銀川。俘獲了大量俘虜,成群的牛羊,使得党項人再也不敢侵擾唐境。

為了唐朝,它們不惜與母邦翻臉,兵戈相見。《舊唐書》載,公元八四二年,回鶻大軍壓境,侵略河套平原。沙陀作為帝國哨兵,斬殺一萬二千回鶻士兵。隨後回鶻聯合吐蕃發起瘋狂報復,沙陀軍隊再次冠勇三軍。《新唐書》對此事的評價「沙陀入敵後,劍指披靡,勇勝三軍」

沙陀部落雖然曾不得已而侵犯唐朝,但其棄暗投明後便成了帝國前沿哨兵。面對其他少數民族的侵擾,他們堅定不移的守護著國土安全。大軍壓境時,沙陀又當起了排頭兵沖在最前面,奮勇殺敵,以保唐安寧。

二、 綿延唐之國祚

沙陀為遊牧民族,能征善戰。擅長騎馬,彎弓射箭,而且常年吃肉食,其民體格也非常健壯。所以其戰鬥力是非常強勁的,而且唐朝又對其待遇寬厚其,休養生息之後已然成為唐朝的「哥薩克騎兵」。歷經安史之亂,盛唐也已不復往日輝煌。藩鎮割據,各個節度使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調派。由此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朝廷;宦官和節度使之間相互制衡。形成了一個短暫的政治平衡狀態。但藩鎮之間矛盾重重,此中以李克用最為強勢。

1、平定黃巢叛亂

「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是《水滸傳》致使宋江險些殞命的反詩,這裡的黃巢則是唐朝農民起義犯上作亂的首領。黃巢之軍,用人肉為糧食,慘無人道。他們攻占長安之後,更是無法無天一時之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此時的唐朝中央已經疲軟不堪,再無能力反擊黃巢的部隊。於是此時沙陀,便再一次的挺身而出。沙陀首領李克用(本姓朱邪,後賜姓李)帶領一萬餘眾重新占領藍田、潼關大敗黃巢的齊軍。而後使得其從長安倉皇出逃。

隨後又在河南封丘率領五萬大軍直追黃巢,據《新唐書》記載「巢聞克用將至,失色曰「鴉兒軍到了」」。可見,丈夫黃巢對李克用和他的沙陀部隊,是十分忌憚的。終於在兗州一舉擊滅黃巢餘部。最後黃巢於泰山之上自殺,雖還有殘餘但再也無法掀起風浪。

在此次平叛中,黃巢都將首都據為己有,如若沒有沙陀部隊,久負盛名的李唐便會就此滅國。沙陀軍,都是能征善戰的騎兵面對烏合之眾的農民軍,其優勢自然是不言而喻。並且沙陀多年處於邊境,屢次敗退其他政權的侵擾,斗爭經驗豐富。此次戰爭的勝利,沙陀是頭功,而李克用則是真正的大英雄。因此唐僖宗封其為「隴西郡王」,從此之後,沙陀部族遷至山西地區。唐昭宗曾經評價道「克用,有興復大唐之功業」。

2、心繫唐朝

在黃巢起義結束之後,雖然唐朝再次復國還於長安。但是不論是朝廷威信還是實力方面都大幅多降低。其管轄的區域也只是在京師五十里範圍之內,國土大部分地區都在各地節度使手裡。此時的唐朝已於東周一樣,不過是名存實亡。各節度使,大都是只稱臣而不納貢。

李克用和他的沙陀管理隴西地區,實力強勁不過也還是向皇室繳納貢賦。但李克用的勁敵朱溫卻頻頻構陷他和他的沙陀擁兵自重,意欲不軌。所以他的部隊總是帶頭衝鋒,其實力遭到一定的削減。

十八路諸侯蠢蠢欲動,就看誰要做那個弒君的嬴盪。乾寧年間,李茂貞按捺不住企圖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新唐書》記載,「長安淪陷,互相剽竊,昭宗狩於南郊」。李克用聽聞後揮師南下,叛軍部隊「遣使欲歸降於克用」。最終,李克用成功擊敗關中聯軍親自迎昭宗還朝。被授予「小凌煙閣功臣」稱號,再一次的將唐朝的國祚向後推延。

連年征戰,沙陀軍內耗嚴重,兵員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朱溫再次掀起叛亂,將昭宗囚禁在鳳翔境內。李克用此時已大不如前,他再沒有能力及時的攻克城池解救昭宗,幾次攻城不下最終朱溫將昭宗斬殺。唐朝正式走向滅亡。

昭宗的死亡,代表著大唐正式覆滅。李克用感念唐恩,建立了後唐,以其騎兵優勢一舉攻占中原。在其全盛時期,又消滅了前蜀政權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雖然沙陀最終沒能挽救唐朝,但其平定黃巢叛亂,也解救過唐昭宗,在其滅亡後還樹起了唐朝的旗幟。沙陀是確確實實的唐朝忠臣良將,延緩了它的滅亡時間。

三、結語

沙陀雖然前期有負於唐朝,不過亂世中一個小小的部族為了自保也是可以理解。並且歸唐後,沙陀在抵禦回鶻、吐蕃、党項方面屢立戰功,而且平定黃巢起義也是功勳卓著。可以說沙陀在幫助唐朝解決內侮外辱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新唐書》

2、《舊唐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