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對地產商出手!囤地的「李嘉誠們」要傻眼了

大貓財經 發佈 2021-10-14T07:49:35+00:00

在香港,有種叫發水樓的房子。其實這是句廣東話,意思是買的魷魚里摻了水,拿來形容地產商簡直不要太貼切。

作者|貓哥

來源|大貓財經

01

在香港,有種叫發水樓的房子。

其實這是句廣東話,意思是買的魷魚里摻了水,拿來形容地產商簡直不要太貼切。為了鑽空子、多賣錢,很多香港樓盤的公攤面積都相當誇張,

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當年香港有個樓面寬免措施,說白了就是給開發商讓利、讓他們認真搞建築質量和社區環境。結果倒好,這群人拿著雞毛當令箭,咔咔咔就把什麼停車場、垃圾站、小花園給整進公攤面積里去了。

這麼一來,留給住宅的面積就沒多少了。

好在開發商的心思也活,為了掙錢他們啥事干不出來?實用面積不夠用,剛好可以拿陽台和窗戶湊。。。在這方面,做得最絕的是李家的長實地產,有的時候伸出去的飄窗比臥室面積還大。

眼看著有人這麼搞賺了大錢,剩下的開發商就有樣學樣地搞了起來。

有的給三居室配六個窗台,有的屋子陽台小得像棺材,總而言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節省空間、硬湊面積。至於買房的人住得好不好,那真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不過說實在的,其實大多數人都不用為此苦惱。

就憑香港一騎絕塵的房價,相當多的人都熬不到貸款買發水樓的那一步。

今年3月份,有機構發布了一份研究簡報。他們發現香港首次置業的平均年齡已經漲到了44歲,而在在全港持有房產的業主中間,35歲以下的年輕人僅占7.6%。。。

那年輕人該怎麼辦呢?有個電視劇就說得挺好:

02

既然買房沒啥希望,去申請公租房不就行了?

只要你的總收入低於政策標準、名下又沒房產,就可以申請香港房屋署安排的公屋。雖說房子質量一言難盡,但勝在租金低廉,總比住籠屋和劏房要好得多。

不過等你申請的時候就知道了,這玩意的難度比在北京搖號還誇張。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們拿出來建公屋的地皮實在是太少了。。。

當年董建華剛上任的時候,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八萬五計劃。啥意思呢?按照他的想法,香港房屋署每年要建成八萬五千個公屋套間,爭取把「排隊」的時限從七年縮短到三年;

對於那些收入剛好超過申請標準、但又買不起私人住宅的家庭,他還針對性地出台了「居屋政策」,這玩意有點類似共有產權房,說白了也是個正兒八經的福利,只不過不能按市價交易。

聽起來很美好不是嗎?可惜啊,獅子山下並沒有理想主義生存的土壤。

有了大量公屋入市的預期,當時的香港房價毫無懸念地開啟了一輪暴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亞洲金融風暴又自東南亞席捲而來,雙重打擊之下、地產泡沫第一次破裂。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資產腰斬的市民階層紛紛把怨氣撒向了八萬五計劃,拉橫幅的拉橫幅、罵人的罵人,鬧得別提多難看了。

等到後來董先生提出振興科技和製造業的數碼港和矽港計劃的時候,已成氣候的幾大家族不是興趣缺缺就是假借科技之名大搞地產開發,最終錯過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最後一張「船票」。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提起這個都會為之扼腕。

03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初代話事人都做不到的事,你總不能指望後面的人能幹出太多花樣,很多問題一拖就容易拖成絕症。

以香港為例,當年地產家族們的勢力遠稱不上根深蒂固,他們對香港的掌控也不是無懈可擊。真要論資排輩的話,董先生的父親是一代船王、背後還站著不少大佬,說話的份量簡直不要太足。

可就算是這樣,很多事情也並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最起碼香港的富豪們心裡都很清楚,與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如賺個金山銀山盆滿缽滿,所以在他們看來,任何功在千秋的事情都是萬萬做不得的。

那什麼事才是利在子孫後代呢?顯然,沒有什麼比當個寄生蟲更靠譜的了。

憑藉著早年搞地產積累的天量財富,這些地產商人們不斷逆勢收購,逐漸控制了包括地產、金融、物流、運輸在內的各種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

等到了後來,四大家族已經編織了一張盤根錯節的大網,牢牢地罩在了香港的土地之上。

你仔細翻翻就會發現,電力是嘉道理家族和李嘉誠的,煤氣是李兆基的,超市則是李嘉誠和怡和集團的,公共運輸又被李兆基和鄭裕彤悉數瓜分。。。

想繞過他們做事情,那難度簡直堪比登天。

差不多2012年剛上任的時候,梁振英就把房屋、住房問題當作自己未來的工作重心。可一直到他卸任,這個問題也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

想搞基建修公屋?這不是砸那個誰誰誰的飯碗嗎。。。

04

有人曾經感嘆:「資本的短視和逐利,讓香港錯過了最好的10年」。

短視+逐利,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每當有識之士提出要增加土地供應、改善基建設施的時候,就會有一大票人站出來反對,為啥?還不是因為房價已然是

逼得實在沒辦法了,他們只能頂著巨大的壓力跑去填海造陸,關鍵還老是搞不成。

要知道,香港可不缺地啊!你從深圳向南看,刨開縱橫交錯的山巒不談,好歹也有大片大片的平整土地,怎麼看都不至於去干那個捨近求遠、吃力不討好的事。

可事實往往就是這麼魔幻,這麼多年下來、人家硬是在珠三角東岸搞出來一片「城市」斷裂帶。說到底,還不就是蓋房子的那群人在背後鬧的。。。

不過,如今的形勢已大不相同。

隨著李超人從神壇上跌落,很多過去人們不敢想的事情都成為了現實。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前,再深謀遠慮的謀算也都會落空。

至少,那些靠買地囤地、大搞奇貨可居的地產商們可是要睡不好了。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並提出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都會區,占地達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居住。

簡而言之,就是要在香港南區和深圳之間的這片土地上大做文章。

一方面,這麼搞比填海造陸的「明日大嶼」要划算得多得多;另一方面,北區緊鄰深圳的羅湖、福田,從人口、產業和經濟的角度來看也更為適宜。

當然了,咱們也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

想拔地而起一座「新城」,不光要有地有錢、還得有人有產業,這對目前深陷「空心病」的香港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人的命運、總歸還是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