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華裔科學家突破美國阻攔,回中國效力,37歲破解世界級難題

趣史錄 發佈 2020-01-23T14:30:17+00:00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我無論做什麼,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巴甫洛夫。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我無論做什麼,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巴甫洛夫。

古往今來,我們聽到過太多太多戰爭英雄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故事,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中國的國土,守住了身軀。但擁有身軀卻沒有靈魂的中國同樣是不完整的,如同行屍走肉般,終有一天免不了滅亡的命運,而這靈魂就是科學與發展。

科學給了思想,教會了創造,使得國家能持續發展,使得國人能增長知識並便捷生活。因此那些在異國功成名就卻毅然歸國,為祖國注入新鮮血液的科學家們同樣值得歌頌,他們不僅僅帶來了新的思想,更是帶來了祖國的未來。

顏寧,1977年出生在山東的她,繼承了齊魯大地出人才的傳統,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勤奮好學,使得顏寧從小就出類拔萃,她喜愛文學,夢想是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高中分文理時,老師強力建議她就讀理科,或許是命運的眷顧,在理科的世界裡,她一樣如魚得水,成績優異。也因為這一次的選擇,她改寫21世紀的生命科學,也改寫了她自己的生命。

就讀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她,不但成績優異,社交與組織方面也是得心應手,她擔任過生物系的學生會主席,也策划過許許多多的校園活動。畢業後,她不甘心於朝九晚五的企業生活,不想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度過這一生。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她希望自己能創造一點不平凡的東西,也希望能不辜負這些年來學到的知識。

2000年,又一次改變她命運的機會出現了,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到清華大學做演講報告。普林斯頓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大學?它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愛因斯坦、馮·諾依曼等一大批學術大師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也在這兒屢見不鮮。想要進入這所大學學習,無疑是難如登天。

但顏寧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她知道只有在那兒才能學到最新的學術知識,完成自己的夢想。於是,一封自薦信出現在了施一公的桌上,信上寫著:「我有一個出國留學的想法並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優秀,我希望能將時間花在有價值的地方。如果普林斯頓大學能錄取我,我便不在花費精力去申請其他學校了......」

很慶幸,施一公並未厭惡如此傲慢的自薦信,反而興趣濃厚,想要了解下這個小姑娘,於是他立刻聯繫了顏寧進行電話面試,電話那頭的顏寧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顛覆了他的認知,讓他知道了顏寧的自信是有依據的,她值得她為自己驕傲。施一公當場便同意錄取顏寧,這是他這一生做的最明智的決定,它改變了生命科學,也改變了世界。

4年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這是顏寧畢業的一天,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4年來,她日夜兼程的奔跑在科學的路上,孜孜不倦、堅持不懈。如今,她終於獲取到了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後來,她參與了研究膜蛋白的實驗項目,這個實驗在當時是世界公認的難題,但她不在乎,她需要的就是不斷壓榨自己的知識,需要用一次實踐來證明自己。

她成功了,完成了這次實驗的研究,發表的結論也獲得了世界學者們的認可。漸漸的,顏寧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在她名聲最盛的時候,她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她要回中國,她要將她所學到的所有奉獻給祖國,希望祖國能在生命科學的領域裡更進一步

如果說這個決定是臨時起意,不如說是蓄謀已久更為確切,我想顏寧從小就有回報祖國的心愿,從她清華大學畢業那天起,這個種子就深埋在她心中,只是還需要養肥去灌溉,如今種子已經長大,是時候為祖國遮風避雨了。

學術界聲名顯赫的顏寧想要脫離美國回到中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顏寧先是自願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實驗條件,選擇了可能連儀器都不完整的中國,同時美國對於科學家的重視也是其他國家不能相比的,他們不會允許在自己國內有如此一位優秀的科學家離去,可以想像顏寧在回國的旅途中度過了多少阻撓,但結局是圓滿的,顏寧最終還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到熟悉的清華大學校園,30歲的顏寧成了最年輕的的博士生導師並被清華大學特聘成為醫學院教授。但她並不在乎這些名聲,她的心愿是為中國帶來世界一流的學術成果,為中國培養出更優秀的科研人員。她要讓自己的學生感到驕傲,讓中國的科研影響世界。每天超過14小時的實驗,每天不知疲憊、不知饑渴的堅持,讓她的實驗團隊在短短十年里完成了不可思議的成就。

《自然》、《科學》、《細胞》,世界三大頂級雜誌上每年都會有她們的論文,她們的見解和結論已經在逐漸影響這個世界了。十年中,她們甚至還破解了困擾世界生物學,50年的大難題!GLUT1是人體14種葡萄糖轉運蛋白中最先被發現的,但GLUT1的結構一直不為人們所知,困擾了生物學50餘年,最終,在顏寧帶領的平均不滿30歲的中國實驗團隊下,這個難題被迎刃而解。

2015年,37歲的顏寧獲得了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這是她和她的團隊最輝煌的時刻之一,他們破解了世界級的難題,但是她們名副其實,她們值得這樣的褒獎。在採訪中,功成名就的顏寧笑的很開心,但開心的根本原因是,她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也能取得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中國的團隊一樣不輸任何人。

這樣一位令人尊崇的科學家,這樣一位懷著愛國之心的小姑娘。她的科研精神影響了無數的青年學子,她的護國情誼感染了遍布世界的華人,她給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無限的生機,像是她所研究的細胞一樣,不斷分裂繁殖,生生不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