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運用「陳述客觀的情況」方式正確的批評孩子

媛寶育兒小事件 發佈 2019-12-23T18:15:00+00:00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周末去親戚家吃飯。表姐的兒子調皮好動。在吃飯過程中一直動個不停。表姐幾次示意讓他不要再亂動。孩子沒有理表姐的話,還是自玩自樂。終於孩子闖下禍,不小心把碗裡的湯灑到我身上。當下孩子感到不知所措,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去親戚家吃飯。表姐的兒子調皮好動。在吃飯過程中一直動個不停。表姐幾次示意讓他不要再亂動。孩子沒有理表姐的話,還是自玩自樂。

終於孩子闖下禍,不小心把碗裡的湯灑到我身上。當下孩子感到不知所措,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但還是把表姐給激怒了,劈頭蓋臉的把孩子痛罵了一頓。

面對做錯事的孩子,家長有時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而往往忽視了孩子在犯錯之後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事情的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孩子犯錯或者缺點。你會如何批評孩子呢?是痛罵一頓?還是會對孩子進行體罰?任何一種批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都非常大,所以家長要小心謹慎。

日常生活中批評孩子,讓孩子改進為什麼這麼難?

批評有時會阻礙孩子解決問題。有時候批評的不當,會阻礙被批評者不能去正面的解決問題。而批評者卻站在問題與問題的中間。

比如說:生活中,跑步有利用身心的健康,現在跑步也是一種潮流。很多都想去跑步。但因為時間沒有付出行動。旁邊有個人卻一直給嘮叨著跑步。對你不去跑步冷言冷語。

甚至還表現出你不去跑步就看不起的行為。而你現在面對不是跑步本身的問題,而是要花精力去應對這個站在你與跑步中間的人。和他帶給你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家長不要成為孩子和問題之間的阻礙。

孩子不想面對。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因愛"面子",不願直接面對錯誤。甚至小孩比我們更愛面子。

作家桐華曾經說過:"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愛面子。因為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而且只有少部分會直面問題,但是大部分最直接的反應是假裝看不見或逃走。由於經歷和家庭環境的不同,在生活中,有人面對困難和逆境,充滿正能量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有些人卻畏畏縮縮,不願面對現實,對問題總是消極處理。

所以當孩子犯錯,不要馬上去逼孩子承認錯誤。需要讓孩子反思的時間。面且,家長在生活中經常通過體罰、辱罵、嘲諷教育孩子。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個心理暗示「我是不好的」,這樣會讓孩子的心理更加不願面對批平,而且還會暗示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運用「陳述客觀的情況」方式幫家長正確的「批評」孩子?

情緒的表達。面對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先讓自己保持冷靜後,再和孩子溝通。情緒的失控會讓家長不能清晰的處理好事情,而且家長的壞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

如果家長不小心向孩子發脾氣。過後應該告訴孩子:「媽媽剛剛做了不好的行秋,因為媽媽實在太生氣了。」如果孩子犯錯實在讓你無法忍受。

可以向孩子表達情緒。告訴孩子:「媽媽剛剛感到很生氣。因為寶寶把被子搞髒了,媽媽要洗好久。」這樣說告訴孩子事情的嚴重性,也同時也在教導孩子對情緒表達的認知,當他以後遇到消極的情緒時,就會懂得如何表達出來,而不是發脾氣。

批評時講述事實情況要客觀性。我們在生活中習慣性的批判別人的時候,總是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而忘記事情本來發生的事實。

比如說:現在網上的各種評論和批判,講到最後往往和事實相差甚遠。如果在日常的交流中,我們去講述事情有客觀性,那麼可以減少掉很多人和人之間的摩擦。所以,面對孩子做錯事情時,可以通過陳述客觀情況的四個步驟來幫家長引導孩子。

首先對於事實要去客觀描述。其實要講實際造成的後果,接著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可以的。最後告訴以後要怎麼做。

比如,孩子在翻箱倒櫃檯把東西都拿出來,還把你的護膚用品全部倒出來或者不小心打碎家裡的花瓶。孩子有時這樣做是好奇心驅使,想要探索了解環境。這時你可以陪伴孩子,而不是直接批評他。如果孩子破壞東西,就要陳述客觀的情況告訴孩子不可以。

比如說:

「寶寶,媽媽剛剛去找護膚液擦臉,但是發現全部被寶寶倒出來了(描述事實)

現在媽媽沒有東西擦臉,媽媽的臉現在發紅很不舒服(造成的後果)

你下次不能再這樣做了。要不然媽媽的臉會很痛的(告訴行為不可以)

你如果對什麼東西好奇,告訴媽媽。媽媽和你一起看。」

運用陳述客觀情況要有邏輯順序。孩子犯錯很多時候都是好奇心,但因為他們年齡較小,認知能力還未完全發育,所以家長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訴他剛剛做了什麼事情。如果這時家長直接批評孩子:「寶寶,都和你說了很多次,不要亂翻家裡的東西,你怎麼就聽呢?」

家長這樣說可能會起到反作用,挑起孩子的叛逆心。如果家長陳述事情,孩子內心會反思,我剛剛做了一件我不該做的事。接著我們要告訴孩子他風剛剛的行為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這是讓孩子意識他的行為會帶來損失或造成傷害。幫助孩子提高他的認知能力。

更好的理解因果關係。也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學會獨立思考的重要一課。這也是現代家長缺少的部分,很多人因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習慣了通過別人的觀點來了解這個世界。沒有自己的分析。接著,家長告訴孩子這種行為以後不可以再做。

現在孩子很聰明,只要家長講的事實清楚。孩子的大腦理清了整個過程,理解了事情發展帶來的嚴重性,孩子會改正過的。最後,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給孩子改進的方向。讓他有了新的選擇,轉移他的注意力。

「陳述客觀的情況」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陳述客觀情況這個方式,是當孩子犯錯時,讓孩子明白事情造成的後果,是針對事情,而不是針對孩子。這個方式並不是馬上就能讓孩子改正過來。大部分的孩子在改正的過程都需要一個時間。

有的孩子早已習慣了家長之彰的溝通方式。馬上通過新的方式改變孩子是不可能的。比如說,家長特別寵愛孩子,很多時候都當孩子的話是童言無忌。沒有去關注,錯過了糾正和引導孩子的時機。在家長剛剛使用新的方式教導孩子時,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要一直不斷的重複新的教育方式。

孩子才能慢慢適應並接受。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支持,及時的強化孩子進步。讓孩子主動並且願意接受新的方式。概括的說就是陳述客觀情況四個步驟+重複+強化鼓勵。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什麼行為可以。孩子錯誤的行為並不是馬上就能改正的,需要時間慢慢的去認識,去領語。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花費耐心和精力。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說過:管教往往具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短期目的,一個是長期目的。短期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並且以後不能再犯這種錯誤。而長期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指導,引導孩子發展更好的個人能力,從而使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