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布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四川新聞網 發佈 2020-03-11T22:29:33+00:00

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記者 熊強)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記者 熊強)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作坊建築區

琉璃廠窯,又稱「琉璃場窯」「華陽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

北宋醬釉香爐

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為配合成都市土地儲備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錦江區柳江街道琉璃村6組、包江橋村1組的琉璃廠窯址開展了考古勘探和發掘,該地點東臨琉璃路(老成仁公路),西臨沙河支流——洗瓦堰河,南臨南三環路三段,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土窯爐、作坊建築、水池、水井、擋牆、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等大量標本。

南宋白釉醬彩玉壺春瓶

據了解,發掘中獲取了豐富的遺物標本,包括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四大類。五代至北宋早期瓷器的器形普遍偏大,胎體較厚重,常見碗、盤、盞、盆、爐、盒、四系罐、盤口罐、注壺、穿帶瓶、器蓋等,釉色品種以青釉、醬釉為主,器表有飾綠、醬色彩繪的做法,碗盤類器物的裝燒方式流行使用支釘間隔;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的器形普遍較小,胎體變得相對輕薄,器形種類減少,常見碗、盤、盞、碟、瓶、注壺、雙系罐等,釉色品種以白釉、青釉、醬釉、黑釉居多,器表有用化妝土、醬彩裝飾的做法,碗盤類器物的裝燒方式流行使用石英沙堆間隔,其足底流行模印各種幾何符號、文字和圖案,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標、標誌和款識意義,反映了當時窯戶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元代瓷器的數量和類型都急劇減少,幾乎只能見到黑釉碗,製作粗糙,胎體厚重。陶器的數量較少,主要是低溫釉陶的俑、動物模型等,均屬於喪葬明器。建築材料有瓦當、滴水、筒瓦等,窯具可辨墊板、墊圈、支釘、支柱、火照等,匣缽極少見。

南宋獸面紋瓦當

據了解,目前,關於琉璃廠窯的文獻史料十分匱乏,北宋《元豐九域志.成都府路》「華陽縣」條下提及有「均(垍)窯」,南宋《成都文類》卷五引何麒詩記有「垍窯鎮稅官」,有學者考證「均(垍)窯」即是琉璃廠窯在兩宋時期的稱謂。此外,1955年在成都外西瘟祖廟附近清理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監丁祥墓,據墓志銘載:「(丁祥)至正德初,侍於今上,尤重其能,屢命於琉璃廠董督陶冶」,可知該窯至明代仍在生產,並為蜀藩機構所控制。

(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器物圖文字符號

五代青釉四系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