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洽川,遙望君子與淑女的愛戀

渭南文體 發佈 2019-12-20T13:35:40+00:00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走在合陽縣洽川風景名勝區,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吟誦這段詩句,因為《詩經》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就起源於此,再加上景區內以此詩中的佳詞命名的亭台樓閣以及用石刻木雕壁畫等形式表現全詩內容的建築物隨處可見,更是助推了遊人誦讀的雅興。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走在合陽縣洽川風景名勝區,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吟誦這段詩句,因為《詩經》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就起源於此,再加上景區內以此詩中的佳詞命名的亭台樓閣以及用石刻木雕壁畫等形式表現全詩內容的建築物隨處可見,更是助推了遊人誦讀的雅興。

洽川,因古有洽水而得名。這裡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河濱溫泉濕地,風光秀麗,四季如畫,有號稱國內最大的蘆葦盪,面積10萬餘畝,並棲息著丹頂鶴、黑鸛、大鴇、白天鵝、蒼鷺等珍稀鳥類百餘種,素有「黃河最美在洽川」之讚譽。

隱藏在萬頃蘆盪叢中的處女泉是洽川景區最聞名的景點。處女泉又名東鯉瀵、伏魚泉,其水溫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水質清澈,富含硒、銅、鍶等多種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每到冬季,霧氣騰空,綿延十里不絕。事實上,處女泉不是一處泉水,而是一個泉群,大小泉眼上萬。大者如車輪,小的似蟻穴,水的浮力極大。站在泉邊凝視,可見泉底水衝起了金黃色的細沙,匯集如蝶,故又有「蝴蝶泉」之稱。

「處女泉」的名字來源於洽川一個古老的民俗。傳說,周文王仰慕伏羲,常置身於此處的萬頃蘆盪中演卦誦詩。有一天,他在蘆葦叢中散步,突然發現一女子在霧氣蒸騰的泉水中嬉戲。藍天白雲下,茂密的蘆葦圍成的天然屏障,讓女子的婀娜身姿若隱若現,那景象真是美極了。文王為此所吸引,更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折服。這姑娘就是太姒,因經常來此沐浴,才出落得如此光彩照人,後來便成了文王的妃子。於是,當地就逐漸形成了一個風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到這裡沐浴,讓清澈的泉水洗去滿身的塵土和疲勞,去迎接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所以,當地百姓稱此泉為「處女泉」。

在景區入口處,屹立著兩尊高大的人物雕像,這便是周文王與太姒。只見夫妻二人,相依遠眺,文王一隻手輕輕攬著太姒後腰,甚是恩愛。基座上刻著「天作之合」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寓意這樁婚姻的幸福美滿。其實,這個成語也出自《詩經》,原文為「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意思是說「上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集中了天命。在他還年輕的時候,上天就給締結了好姻緣。文王迎親是在洽水北、渭水岸」。

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第一首詩《關雎》便是描寫周文王與太姒之間的愛情故事。那麼,孔子為何將這首愛情詩置於首篇?從古至今,學人多有爭論。走在洽川景區,我更願意相信是「君子」與「淑女」純凈的心靈和真摯的愛戀深深打動了孔子的心。他們的愛戀,如雎鳩「關關」鳴叫般自然、本真,沒有像現代人往往附加婚姻太多的物質條件。「窈窕淑女」一句反覆吟詠,再無多餘一字對女子體貌作任何描摹。窈,美心;窕,美形;淑,美性。這三個字從德慧、體貌、性情三方面簡潔卻又全面地描述了女子之美,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古人質樸天然的審美價值取向。而詩中的「君子」,也是一位「克己復禮」之人,我們看不到他身上流露出絲毫肉慾占有的衝動,只能感受到他願永久沉浸在美的芳澤里的強烈渴望。正如孔子讚嘆此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極具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中和」之美,對詩中所蘊含的社會規範內涵推崇備至。

或許,我們都應該來洽川走走,因為愛情在這裡還是原來時的模樣。君子之德與窈窕之美相互浸潤,讓那份久違的情懷如這道清澈的泉水一樣溫暖。


來源:渭南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