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沒外族入侵?它也想高調,可惜實力不允許

執筆讀春秋 發佈 2020-03-09T07:14:12+00:00

自《三國演義》小說成書以來,中國人最熱衷於講三國故事。但是,袁紹也沒輝煌多久,在官渡之戰後,他落得了兵敗如山倒,含恨而終的下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內有群雄爭霸,外有異族擾邊。東漢大將公孫瓚於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起,率朝廷三千精稅到漁陽,平定了當時漢朝的屬國「烏桓國」的叛亂。五六年間,邊患盡除,公孫氏也受封為「都亭侯」。從此,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陷入了長達數十年內亂之中。直到晉代之後,才有餘力犯邊。

自《三國演義》小說成書以來,中國人最熱衷於講三國故事。都道魏、蜀、吳三分天下,正是古代軍事人才與智囊輩出的時代。可是三國,只有短短數十年的歷史。之後司馬氏統一中國,建立晉朝。還來不及訴說風光,五十年後漢族人就丟掉了半壁江山。之後東晉苟延殘喘;再往後,中國就到了大分裂的時代——南北朝。我華夏族人,差一點就被五胡屠滅,這一切都使國人感到費解。

晉王朝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尚不能抵禦外敵入侵。三國的時候,內戰打得個烏煙瘴氣,怎麼沒有外族成功打進來呢?有人說,這是因為三國的實力太強。其實,三國雖強,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三國時代的前期,在中國的北方一直有公孫氏坐鎮。儘管中原有黃巾起義,軍閥割據,但是公孫家族一直固守著遼東邊邑,先後平定烏桓、石國等國家的叛亂,少數民族政權沒有南下的機會。

公孫瓚是東漢貴族出身,傳說是一個身材偉岸、聲音洪亮的美男子。因此他被當時一名姓智的太守給相中,當了女婿。後來,他到太守的門下供職。太守犯法被流放,他憑著義氣千里護送。太守復職時感念他的恩德,舉薦他做孝廉。後來,漢朝派公孫瓚到遼東的一個屬國當長史。在那裡,他帶兵抵禦過鮮卑人的入侵。因為殺敵勇猛,嚇得鮮卑人不敢再進犯。

公元178年,有一個叫張純的漢人圖謀不軌,攛掇烏桓國國王,與他一起叛亂,朝廷又指派公孫瓚前去攻打。烏桓國面對公孫瓚手下的精銳,完全是不堪一擊。不久,烏桓另立了新君,主動投降了漢朝。又過了四五年,張純跟另一個姓丘的漢人,又去挑唆石國與大漢為敵。這一次,他們依然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後來,公孫瓚被朝封為都亭侯。從此,他就成為了遼東的封疆大吏了。

公孫瓚帶領著一支號稱「白馬義從」的古代「特種兵」,戰鬥力非比尋常。因此,包括烏桓在內的,幾個較大的異族國家,都很害怕他。可惜,後來他與漢室宗親劉虞交惡。後者認為他窮兵黷武,不顧百姓的死活,他卻認為對方是故意搶自己的功勞。終於在公元193年,雙方一場惡戰之後,公孫瓚俘虜並殺死了劉虞。隨後,公孫瓚挾持漢朝使者,拿下了北方四州的都督權,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諸侯。

此後,公孫瓚開始與崛起的袁紹爭雄,但是因為剛愎自用,逐漸失去了手下的人心。最終,他被袁紹擊敗,並困於高樓之中,他無奈引火自焚。但是,袁紹也沒輝煌多久,在官渡之戰後,他落得了兵敗如山倒,含恨而終的下場。而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的正是曹操,曹操在收拾了袁紹殘餘勢力的同時,連帶著把烏桓等政權一併收拾了。公元207年,曹操手下驍將張遼,直接攻破了烏桓王城柳城,將其滅國。

從公孫瓚到曹操,他們打擊當時北方外族的手段不可謂不狠。也正是因為這兩次先後的打擊,才使得這些外族不敢輕易犯邊。同時,也可以得出外族不敢入侵的原因,那就是:首先,你的實力必須比三國任何一國強。畢竟,魏國把烏桓滅國了,也只是三足鼎立之一,其他兩國能差到哪裡去?再者,從公孫瓚死後,北方的外族政權就陷入了內亂之中,內部問題都沒解決,哪還有多餘的精力去和三國干架呢?

關鍵字: